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1月底,北京朝阳区雅宝路附近一服装店贴出了“中国人不得进入(员工除外)”的告示.对此,该服装店店员称,自家只做外贸生意,之所以张贴这份告示是为了防止中国同行进店抄袭服装款式.此外,这位店员还表示,之前店里曾发生外国顾客在店内选购衣物时被店里的中国顾客偷走钱包的事情.平日里也常常有很多中国女性顾客试穿了一大堆衣服,最后却并不购买,返还衣物时还对店员恶言相向.“我们也不想贴这个告示,让别人觉得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但有些中国顾客实在是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2.
避讳杂谈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北宋时有个州官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非常忌讳别人触犯他的名讳,所以州内百姓说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就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轻则挨板子,重则判刑,所以举州皆呼“灯”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依照惯例州城里要点三天花灯表示庆贺,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准许百姓放灯。出告示的官员为“灯”与“登”同音而左右犯难,最后只能用“火”来代替“灯”,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外地客商以为州府真要在城里放火三天,都争相离开这是非之地,本地百姓一见这个告示,无不气愤异常,…  相似文献   

3.
田登作郡(指作州官),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chī,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老学庵笔记》译文:田登虽然官职只是太守,但却和皇上有同样的毛病,不允许别人说自己的名字“登”,连同音字如“灯”都不允许。手下吏卒偶尔说了“灯”字音,必定被重重地打板子。几个月下来,成绩不俗,州里百姓都学会了将“登”、“灯”说成“火”。元宵节到了,按惯例要办灯会,俗称“放灯”。但现任州官不允许用“灯”字,被打怕了的吏卒只好在告示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老学庵笔记》X…  相似文献   

4.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初读,学生表达了初步感受后: 师:会读书的人,读一字句能形成一幅幅画面。通过“烧”字,就会仿佛看见侵略者肆意放火烧毁圆明园的痛心场面。读吧。  相似文献   

5.
孩子放学回家,绘声绘色地说:“妈妈.上午语文课,老师拿出几张北京风景画,我一下子回答出是‘天坛’,‘圆明园’。老师指着‘圆明园’的断壁问我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同学们议论起来,说是被日本人烧了。我举手说,不是,在清朝时候,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抢了贺明园的财宝,放火烧了圆明园。这是火烧后的残垣断壁。老师微笑着,表扬我回答准确完整。老师还说,你妈带你到北京旅游,钱没白花。”  相似文献   

6.
是谁烧了圆明园 ?这个话题似乎没有重提的必要 ,因为我们的历史课本写的清清楚楚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不过 ,历史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根据现存的一些史料 ,参与那次浩劫的 ,除了罪魁祸首英法联军外 ,我们民族中的败类也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王 门岂 运 (183 2~ 1916)的《圆明园词》说 :“敌兵未至雍门荻 ,牧童已见骊山火。”其自注曰 :“夷人入京 ,遂至园宫 ,见陈设巨丽 ,相戒弗入 ,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 ,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 ,假夷为名 ,遂先纵火 ,夷人还而大掠矣。”王当时在权臣户部尚书肃顺的幕府…  相似文献   

7.
轻松一刻     
历史课上,老师讲《火烧圆明园》,小明一直在打磕睡, 老师便课堂提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吓得睡意全无,惊慌答道:“不是我烧的!”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3)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后,有一名法军上尉巴特莱认为:“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帜下的远征,是英法两国的光荣。”并为之征询作家雨果的看法。雨果在复信中首先盛赞,圆明园是“人类的一大奇迹”。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  相似文献   

9.
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部,为清朝皇帝的离宫,于1707年建成。它不但集中了中西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精华,更重要的是还藏有无数极为珍贵的历史珍宝和文物,如金银器皿、陶瓷古玩、名人字画、孤本秘籍等。因而有“万园之园”之称。 可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便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将一切国宝洗劫一空,连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法皇拿破仑第三,后来都从中分取了赃物。侵略军对凡能搬动的统统抢走,背不动的就抢  相似文献   

10.
肖舒楠  黄荷 《成才之路》2009,(15):91-91
“你上榜啦!”4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小非告诉同学韩晓杰,图书馆公示的“硕士研究生借阅次数排行榜”中有他的名字。“他上学期居然看了100本书,排在硕士研究生的第53名。还有人看了200多本,太厉害了。”小非说。4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公示“读者借阅量排行榜”,并将其张贴在图书馆告示栏中,引起众多学子围观。“不少同学开始自问:人家一学期看了200多本书,而我呢?”小非说,这份榜单给周围同学带来不小冲击,有同学表示“要开始头悬梁、锥刺股地追赶了”。  相似文献   

11.
圆明园兽首铜像,又称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铜像南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清宫廷匠师制作。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现仅有少量得以收回,因此已经成为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说的是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时,有一位女英雄冯婉贞英勇杀敌的故事,梗概如下:距圆明园十里处,有一谢庄,居民均为猎户。其中山东人冯三保精于技击,其女婉贞,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初读,学生表达了初步感受后:师:会读书的人,读一字句能形成一幅幅画面。通过“烧”字,就会仿佛看见侵略者肆意放火烧毁圆明园的痛心场面。读吧。生朗读“1860年10月6日……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师:这段话中有一句写得非常精彩,概括得非常好,是哪一句?生“:我国这一园林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我仿佛看到了浓烟滚滚、大火冲天的惨状。师:(范读,反复引导读“园林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句)圆明园究竟怎么好?请大家回过头来默读第二、三、四自然段,思考:这三段主要写了什…  相似文献   

14.
【视频播放圆明园简介】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约350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万园之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大肆掳掠之后,又火烧圆明园。10月17日英军从南、法军从北纵火,一连三日,火光烛  相似文献   

15.
走出熙熙攘攘的火车站,下午1点钟的太阳灿烂地照在肩上,营员们热切、兴奋的眼睛紧紧地触摸着北京,长途旅行的疲惫化为梦想成真的激动:“北京,我来了!”《小学生时代》小记者团暑期夏令营正式开始了!穿越历史“北京是一座有800多年建都历史的名城。”迎接我们的北京导游曾是历史老师,所以介绍起北京的名胜古迹来,滔滔不绝。他保留着老师的职业习惯,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先向营员提问:“请问,当年火烧圆明园的是什么人?”“是八国联军。”一些营员快速回答。“错了,错了!”导游的声音蓦地提高了八度。“是英法联军。记住了,到时我还要考你们,这…  相似文献   

16.
读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的心灵被耻辱啮噬着,被愤怒的火焰灼烧着。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看有许多美丽传说、极精美的、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呢?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那奇异的花草树木,那价值连城的珍宝……然而,这一切都不存在了,留下来的只是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它们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屈辱和痛苦。九十多年前,嗜血成性的八国联军,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恣意践踏中华国土,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文物和财宝,推倒圆明园的亭台楼阁,毁坏了圆明园的奇花异草。为掩饰其罪行,他们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烧了…  相似文献   

17.
州官放火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郡(jun):古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18.
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0年10月,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关于圆明园被焚的原因,我国史学界大致有"掩盖罪证说"、"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和"军事行动说"三种不同的观点。上述三种说法,皆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英军焚毁圆明园的最根本原因,是要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的精神打击,并留下报复的痕迹,使之对外国人更加驯服。英法侵略者有关清政府在圆明园将英法战俘虐待致死的指责,亦难以完全成立。应该修正以往有关侵略者焚毁圆明园原因的种种错误观点,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教师博览》2007,(2):32-32
讳己名田登作郡,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注作郡:当太守,知府。笞:古代刑法,用竹板打屁股。  相似文献   

20.
最近某权威杂志上有篇奇文,认为不宜将“十年浩劫”作为“文革”的代名词。理由是:“十年浩劫”这个词组意味着十年中一点好事也没干,此其一。其二,对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学者们并未用“浩劫”这样的词,对“文革”却称为“浩劫”,有欠公允。其三,不能把“文革”十年说得一团漆黑,这样有损党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