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所蕴藏的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等,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与民间手工艺传承及产品展示融合,可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文章在对乡村旅游与民间手工艺融合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进行了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对策研究,形成依托太行山著名景区创立连带式民间手工艺旅游村镇、对民间手工艺产品进行适应现代生活的再创造、以"互联网+民间手工艺旅游"理念营销推广等观点,以供从业人员借鉴,促进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传承及乡村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9,(87):167-168
我国民间的艺术种类有很多,而民间编织的手工艺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主要是把"编"和"织"结合在一起,利用不同的编织技术和方法来形成美观的作品。然而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于民间编织手工艺的兴趣很低,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教育行业应该从小就要让幼儿来了解这些民间艺术,培养幼儿的民族自信心。事实上,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儿园会定期的组织一些主题活动,那么幼儿园也可以以民间编织手工艺来作为主题举行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间编织手工艺,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幼儿的活动,通过对民间编织手工艺的了解和评价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吸引幼儿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民间手工艺是指劳动人民(包括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为适应生活或审美的需要而创作、生产的手工艺。自建国以来,我国不断通过立法对民间手工艺进行保护,但至今我国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传承仍然让人担忧。本文将从法律保护方面分析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构建文化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加强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冯梦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原型来自民间说话人,它的以寡妇为对象的讥嘲情节似乎不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产物,因为中国民间对于寡妇再嫁没有非议,民间笑话对寡妇再婚的讥嘲也古今都未见到。以寡妇为对象的讥讽情节在中国民间没有被接纳而生根衍化。在国外民间故事中,也没有这类教事,但就“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组成的情节单元分别来看,则是有线索可寻的。该故事三个情节单元分别对应于德国、印度、小亚细亚等地的三则民间故事,可以认为:“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当是中国民间说话人和冯梦龙有所触发,捏合上述三则民间故事而成,此国外三则民间故事可能就是其故事源头。  相似文献   

5.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与旅游业发展结合的空间很大,将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是提升浙江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民间故事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忽视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忽略民间故事蕴含的育人智慧,丢弃民间故事育人价值观,无视民间故事的文化传承。聚焦"这一个"民间童话故事的教学价值,探索"这一个"民间童话故事的教学策略;以期继承"这一类"民间童话故事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特殊性和近年来艺术生大规模扩招,就业即失业的现象也更为严重,而很多传统民间手工艺却由于传承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从当前高校艺术人才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参与,试图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通过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开设传统民间手工艺课程,与传统手工艺传人、厂家建立合作关系等手段,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的问题,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认为在民间故事的研究、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着受民间故事“口头性”特征制约而不能有效开展的问题,然而民间故事在现代却是以口头语言、印刷品、影视学、旅游学等多元化形式存在的。顺应其存在形式的变化,我们不应仅限于对其“口头性”特征进行研究,并因此而限定了开发对象、保护手段,应调整自己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反思对民间故事“口头性”特征的研究,在不改变民间故事本质的前提下,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与保护它。也只有结合其现代的流传特征进行研究和利用,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民间故事,发挥民间故事的优势,传播民族的优秀化。  相似文献   

9.
当下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许多困窘,我们在对其进行保护、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待传统手工艺,探析传统手工艺的现状与出路。  相似文献   

10.
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民间手工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凤画、萧县石刻、杨氏微雕、宿州乐石、杜氏刻铜为代表的皖北民间工艺美术的调查,可以深层次剖析皖北民间工艺美术的现状、特点和它们所面临的发展机遇。现代工业化冲击、后备人才缺乏、经营模式不规范、保护工作不到位、经济实力薄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是目前制约皖北手工艺产业发展的瓶颈,只有对民间手工艺资源进行开发式保护,不断延伸其生命力,才能使皖北民间手工艺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1.
手工艺遗产作为地方人群共同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折射着人们对自然、社会与宇宙的基本认知,是一种以实用性为主的文化形态。随着文化旅游和消费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产品逐渐从生活品走向工艺品,出现了“我者”的生活品与“他者”的艺术品形态并置,引发了手工艺遗产如何保护与传承的迷思。文章以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为研究对象,从“主客位”角度分析不同行为体对手工艺遗产价值认知的差异性而出现的手工艺遗产的不同形态,认为当代手工艺遗产价值是“我者”价值与“他者”价值互构的综合体,须从手工艺遗产层级一体化价值体系认知出发,理解手工艺遗产生活品与工艺品并存的意义,从而促进手工艺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活态存续。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16,(3):123-125
滁州竹编是当地一项优秀的民间手工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滁州竹编逐渐萎缩,甚至走向边缘化。本文以滁州竹编为例尝试将民间手工艺融入到美术设计类课堂教学中,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通过调研、访谈和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滁州竹编的历史和现状,指出滁州竹编缺乏设计创新是导致其濒临消失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分别从功能性、工艺性以及审美性三个方面提升竹编产品的设计附加值,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另一方面也使民间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蔓萝花"是一个流传在苗族民间的古老传说,它在20世纪50年代中被收集、整理、改编为民间故事、京剧、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民间的口头的"说唱"成为红遍大江南北,千家喻晓的"银幕故事".本文主要探讨"蔓萝花"由民间传说到电影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如果具体到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则各有其立足的基础。生产性保护这一理念既有许多人支持,但是也有许多质疑。笔者探讨以羌族刺绣为个案的生产性保护方案,以期在民间美术或称为传统手工艺技能方面的传承与保护找寻到一条合适的路。  相似文献   

15.
从维吾尔族"蓝提盘"原意看,"蓝提盘"在维语中意指笑话.维吾尔族通常把"阿凡提的故事"称为"阿凡提蓝提盘",在维吾尔族中一提到"蓝提盘",大家都知道这是指阿凡提笑话.从民间文学的分类看,可分三类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曲艺和戏曲.笑话属民间故事之列,笑话是民间故事中一种短小的饱含讽刺幽默意味的体裁.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看,称"阿凡提笑话"比称"阿凡提故事"更准确、更合理、更科学.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阐述了民间手工艺融入教育的相关研究,然后分析了民间手工艺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的思路,接着论述了民间手工艺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的路径,最后总结了民间手工艺融入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构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融民族艺术风格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传统手工艺之关系、传统手工艺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作用以及民间手工艺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融合之途径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具体分析了如何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构建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  相似文献   

18.
潮汕游神赛会是潮汕民间最具文化特色的信仰祭祀和民间游艺活动。文章对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产品类型选择应以民俗节庆开发为主,以博物馆中民俗专区、民俗文化园内表演项目、非遗传习机构和教育基地文化传承、及旅游纪念品开发为辅。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强对潮汕游神赛会民俗的保护,重视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旅游产品"文化符号"的意义,并做好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配套和营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以拥有丰饶优美的民间故事著称于世.研究歌谣、故事的民间文艺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历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三次采录研究民间文学的热潮,故事学在中国已取得多方面重要成就,从一个独特层折射出中华文化的辉煌.各族民间故事鲜活资料的开掘,中外故事学的交流对话,各国对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关注,使它成为一个吸引众多学人涉足并具有良好前景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20.
手工艺遗产因其“工”的可复制性,“品”的可消费性,“手”和“艺”的异文化性,而成为文化旅游消费主要对象之一,旅游消费既使手工艺遗产得到复兴,引起社会重新审视手工艺的价值;又在迎合旅游者的消费取向过程中,使得手工艺遗产存续发生异化。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手工艺遗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手工艺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手”和“艺”,即手工艺遗产的原生性主体和其对手工艺的实践、认知与价值内化,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应以手工艺品的原生性主体对其分类为指导,以“手、工、艺、品”四个层面为方法,从而实现手工艺遗产的活态、原真性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