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程教育传播的传受双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程教育传播本中,传受双方及其相互关系受到了传播渠道变革带来的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借鉴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及其主要理论,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展开远程教育传播传受关系的基础性研究,并在分析远程教育传播传受关系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基础上,从传者和受者两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建锋 《现代语文》2006,(12):74-75
言语交际过程实际上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一个交际过程包括传者、受者、信息、媒介、语境五大要素,传者和受者是交际的双方,传者编辑和发出信息,受者接收和解释信息.言语交际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循环的过程,会话人之间遵守话轮转换规则,传者说完后,由受者接着说,即信息反馈.这时传受双方的角色互换,受者成为传者,传者成为受者.  相似文献   

3.
在传播实践中,传播距离不但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也是传播者可以能动调控的传播要素之一。适度的传播距离是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传受双方之间传播距离适当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教育效果实效性的发挥。因此,适度把握传受双方之间的传播距离,便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陆咪咪 《广西教育》2023,(3):100-103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剖析高校公共课教学过程,结合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延伸传统的5W线性传播模式,融入文化共享、意义交流,将公共课教学置于信息传播及文化交流的整体框架内,通过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建构高校公共课教学传播的5W系统模式,论述扩大师生共通的意义空间的路径,即师生传受双方互通、创新传播内容与渠道、完善教学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影像的传播中,传者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即传者中心,传播者与接受者形成二元对立。而在新媒体视频传播中,不同的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在"关系,传播主体、接受者通过各自的视域与对象主体进行对话、交流,从而理解作品,获得视域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模式,传受双方的界限逐渐模糊。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仪式观已经部分消解。但同时,新媒体通过构建文化共享圈、赋予公民话语权、打造仪式化营销、强化文化传承,重构着传播仪式观。  相似文献   

7.
迅猛发展的传播技术促使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融合发展的趋势,并对社会产生作用。媒介融合对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和传受关系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坚持内容为王的内容生产理念,建立具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特性的传播渠道,重塑教师与学生的社会关系,是解决媒介融合与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传播,尤其是在当代大众传播媒介成了文化的建构者或消解者。在如何传承大同地方文化这一背景之下,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地方文化传播策略成为时代的需求。为了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使用传播媒介联动化、传播时间持续化、传播形式多元化、传播数量规模化、传受双方互动化等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校园内存在着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高校校报要成为大学校园的强势主流媒体,要在多种媒体的夹缝中求发展,就必须关注传播效果,实现有效传播.随着传播学的发展,传者、受众和媒介三者的互动关系已成为传播效果问题的核心,要实现校报有效传播的内涵,校报编辑与读者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报纸作为纽带和桥梁,也要促进双方的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10.
在概括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对网络交流中的传受心理和语言进行了分析: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理想化的互动交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传播空间,语言就是身份。网络生活是一种真实的虚拟人生。  相似文献   

11.
互动传播是指媒体既充当传者又充当受众,传统的传受双方在不同的传播时段、环节能够实现角色互换。互动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在内容与形式、管理与运营等方面都在向互动传播转化。互动传播将促使传统媒体与网络进一步结合,促使传播由“广播”向“窄播”转化,促使媒体进一步增强受众意识、平等意识、服务意识,促使受众增强主动性,分享传播权利。  相似文献   

12.
任何大众传播都包含着传播者讯息传递和受众的讯息接受形成的互动,包括行为的互动和心理的互动。传受关系就是传播者和受众互动的产物,而关系的性质、状态又会提升或削弱互动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大众传播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传播方、传播内容等因素,而且也取决于传受关系。我国现在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传受关系也应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因此,探索、构建和谐的传受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凡 《鸡西大学学报》2008,8(2):116-117
高校内存在多种媒体,如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作为组织传播的重要媒体,要成为校园里的主流强势媒体,在多种媒体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关注传播效果,实现有效传播。随着传播学的不断发展,传者、受众和媒介三者的互动关系已成为传播效果问题的核心,要实现校报有效传播的内涵,校报编辑与读者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报纸作为纽带和桥梁,要促进双方的互动交流,不断研究告知技巧,开拓告知渠道,改进告知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科技信息供求失衡是造成科技传播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施拉姆的受众选择信息概率公式的基础上,提出科技报道应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决定传播内容,实现传而通;以公众接受能力为前提,确定传播形式,实现通而解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言意关系看文学意义的生成,它应该包括作者赋义、文本传意、读者和批评家释义三个阶段。就作者赋义而言,中国古人持"语言工具论",所以"言不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持"语言本体论",所以"意义生成于自身"。就文本传意而言,中国古人借"象"来传意,即"取象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中寻求意义,凸显了文本自身的意义传承功能。就读者和批评家释义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意在言外,即"义生文外";而现代西方人则认为意义产生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总之,我们古人把这三个阶段统一成整体;而现代西方人则将它们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反馈机制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单向性强,反馈机制弱。这种特点使受众不能及时表达意见,也使传播者无法随之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影响了传播效果的发挥。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传播者自身的积极实践,大众传播的反馈机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正在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传媒机构积极应对这种转换,为其提供相应的物质、组织保障,必将优化传受双方的关系,极大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教师隐性知识传播共享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隐性知识难于编码及其情境和主体的依附性,其传播长期受限。网络为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多种技术支持并突破了时空限制。本文从贝罗的SMCR传播模式的视角详细分析了网络环境中教师隐性知识传播过程的各要素及其子因素,包括传受双方教师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教师隐性知识的类型、特点及其传播模式和网络传播技术。  相似文献   

18.
远程教育也称为远距离教育(distance education),是指教师和学生依赖远程传播技术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方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教育形式,而远程教育由于有远程传播技术的支持,教师和学生双方是不直接见面的,相互的交流只能依靠于传播手段,超越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远程教学是随着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教学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新式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新式的传播活动、传播过程,与传统教学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从传受两者的关系、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与方式等方面,分析了远程教学的传播学特征,并从传者、受者、媒体与信息、环境等方面分析制约其教学效果的传播学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列女传》因其故事大多采自六经或前人经典,而且常在故事中征引儒家经典,这让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以传释经"。但是,笔者认为,《列女传》从其思想表达和故事编纂上已经脱离了"以传释经"的范畴,之所以以"传"命名是刘向运用社会权力话语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鉴戒汉代统治阶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