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从宋时起即有“分人本”和“分类本”两大版本系统流传。安石原本及是选初刻——元符戊寅杨蟠刻本,应该皆是“分人本”。杨刻后“分人本”的流传情况如下:南宋初年抚州重刻本源于杨蟠刻本,今存卷一至九。乾道己丑倪仲傅刻本源于抚州重刻本,今已不存。康熙庚辰,宋荦从徐乾学处借得宋椠残帙八卷,即授门生丘迥“依旧式重梓”,是为丘迥残刻本。黄丕烈认为丘迥残刻本之底本即同抚州重刻本。宋荦后又得一全本,命丘迥补刊十二卷,是为康熙甲申丘迥全刻本。何焯云补刊十二卷之底本为“书迹类明初人”的抄本,此抄本应源于倪仲傅刻本。四库本、《昌平丛书》本、清末石印本、商务印书馆仿古活字本以及20世纪的多种标点本皆源于丘迥全刻本。“分类本”乃后人重新改编杨蟠刻本而成,宋以后未有版刻,今仅存南宋初年刻残帙两部: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存卷一至五、卷十一至十五,凡十卷;一藏国图,存卷九至十六,凡八卷。静嘉堂藏本与国图藏本为同版,皆有修补痕迹,前者印刷时间略早。国图藏宋刻孤本《丽泽集诗》卷十五亦从是选“分人本”选录38家62首。此外,还有南宋时少章评批本和元仇远《批评唐百家诗选》,版刻情况不明。  相似文献   

2.
现今所能见到的《选序》早期写、钞本有5种:吐鲁番出土唐写本,日本上野精一氏藏钞本,日本猿投神社藏两种钞本,日本九条家藏本。由这几种写本与刻本的《选序》相互对照所列异可知:九条家本出自李善本系统,接近于尤刻本;猿投神社两藏本与上野本基本相同,与尤刻本不同。从猿投神社藏本又有不同于上野本的异来看,可排除这几个钞本出于同一底本的可能。可以认为,这几种早期钞本保留了萧统30卷本原貌,并由此可以探求《选序》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西北大学图书馆藏环翠堂刻本《人镜阳秋》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善本古籍。本文对该书做了提要和介绍,并对其刊刻者汪廷讷、绘图者汪耕、刻工黄应组、藏书家王孝慈等进行了考述。通过海内外存世藏本的对比,阐明了西北大学图书馆藏本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元末诗歌总集《草堂雅集》大致有三个版本系统:元刊本系统、俗本系统和徐渭仁所藏清抄本系统。从诗人和作品的收录情况和编次对比来看,元刊本系统可以替代俗本系统,而与徐渭仁所藏清抄本系统差异较大。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元刊本的递修成书、渐次刊刻与辗转流传。综合了三个版本系统优长的民国陶湘刻本是《草堂雅集》最全的古籍版本。  相似文献   

5.
宋庠、思悦是有宋一代最早对《陶渊明集》进行系统整理的学者,然关于宋庠本、思悦本陶集的卷次、编刻情况以及它们与现存宋刻本陶集的版本源流关系等问题,学界存在许多相沿成习的误解。研究者大都据思悦“宋丞相刊定之本”的记述,认为宋庠曾刊刻陶集,宋庠本陶集是已知最早的陶集刻本,今天存世的几种宋刻本陶集均源出其本。仔细考察历代典籍中“刊定”一词的用例,结合宋庠所编陶集在北宋社会的流传情况,可知宋庠本陶集实为抄本陶集,并未付梓印行。现存宋刻本陶集主要从思悦本陶集而来,这可从收录作品的数量、卷次编排、编纂体例等方面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6.
1998年2月28日《文汇读书周报》刊有朱新华先生《小五柳堂为谁人》一文,考证小五柳堂即词人龙榆生斋名。10月10日该报又刊有高恒文先生一文,推敲龙榆生、陈寅恪之间关系。我因将此事告知龙先生长公子厦材先生,承厦材先生出示家藏手稿,中有龙、陈二人来往诗词共40首,包括龙寄陈34首,陈寄龙6首(其中和作5首),弥足珍贵。而且陈诗中有《陈寅恪诗集》(清华版)所漏收者三首,因撰一文,并略述两人交谊。从今存诗词看,两人交往始于1953年。究竟从何时开始相识,已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直到1953年为止,两人并无亲密往来。1948年秋龙厦…  相似文献   

7.
中国藏黑水城F14:W8号汉文文书拟题为“医书印本”,通过对内容的考证复原和对版本的考察,可知其为元刻本《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残页.这一结论表明,黑水城出土文书中,除了分别藏于英国和俄国的两种《千金要方》之外,又发现了第三种版本的《千金要方》,这对进一步研究医籍在古代社会的传播、元代边疆地区医学发展水平、汉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等等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玉台新咏》的版本问题是与此书编者和编纂时间具有重要关系的大问题。本文作者在《(玉台新咏)版本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中已经论证了受到学界普遍推崇的赵均刻本及其同一系的本子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并非《玉台新咏》原貌。本文除论证与赵均刻本出于同一底本的冯班抄本并不是后人伪造外,着重介绍了翁心存影抄冯知十藏本的情况,指出冯知十藏本与赵均刻本也出于同一底本,再通过冯班抄本、翁抄本与赵刻本的比较,进一步证明赵均刻本对其底本的不忠实。  相似文献   

9.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何镗辑《古今游名山记》,收录了柳宗元永州山水文章十四篇,对照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柳宗元集》相应篇目及其校勘记,显然别有所本.其中有比原校勘本为佳者,可以择善而从,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诗文集现存最早的本子是宋刻,据所知共有三个:一是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刊本《刘梦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一是宋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刻本《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一是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刊残本《刘梦得文集》,存一至四卷。三个宋本,除北京图书馆所藏残本外,两个完整的宋刻,都有影印本流行。崇兰馆所藏《刘梦得文集》,一九一三年由武进董康影印(以下省称“董  相似文献   

11.
“的”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也是我国众多学者和专家们在过去50多年来普遍关注的研究重点之一。我们从结构主义、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等视角对国内该方面的主要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提出目前研究的方向,以期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X得可以”和“X得不行”在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达程度义,并且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在句法、语义、语用以及结构来源上也有很多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红楼梦》春草堂藏本的抄写款式等外部特征出发,发现春草堂藏抄本特征契合于嘉庆十六年东观阁本,并通过考辨两者之间存在三十几例"异文"完全重合的事实,论证春草堂藏抄本当系东观阁本刻本一系;廓清春草堂藏本并非源于某一种脂本,也不属于程甲、乙本。同时,通过异文比勘发现庚辰等脂本并非近于程高本,而是更近于东观阁本。即东观阁本系列与脂本有着更亲缘的嬗递关系。否证了所谓春草堂藏本"这个本子的底本也有可能是程甲、乙本和脂本系统之外的本子,很有可能是一个在程甲本、程乙本之前就出现的一百二十回抄本"之观点。  相似文献   

14.
表示"等待、等候"这一意义,"俟、待、候、等"的历时演变情况是:先秦用"俟"和"待",汉初始用"候";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先秦用例及仿古外,"俟"在口语中几乎不用,主要用"待",其次是"候";"等"表"等待、等候"义,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此后的宋元时代,"待、候、等"一直处于竞争中,直到明代,"等"的使用比率才在口语化较强的文献中占绝对优势,表明"等"在口语中已基本替代"待"和"候"。"等"之"等待、等候"义产生是方言进入通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自唐宋以来,有许多学者对“苍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苍鹘”的得名之由及其与后世戏剧角色的关系等问题,研究得尚不够细致,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7.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弥尔顿的最伟大诗作。它的题材取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但并不是对这一经典的简单描摹和扩写,而是在英国清教影响下进行的阐释,充分体现出英国清教的教义和信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西周中央政权机构是否存在"三公"制,一直为学术界争论不休,主要存在"三太"说和"三司"说两种观点。以清华简《祭公之顾命》为切入,结合文献和金文资料深入分析,可知西周并不存在"三公"制,"公"是当时对一批身居要位的大臣的尊称,真正执掌政权的是一批人,而不止三公。  相似文献   

20.
作为120回抄本,蒙府本《石头记》一直受到红学界的重视,关于其配抄部分底本问题,学界一般认为应属程甲本系统。通过蒙府本与各翻印本文本比对,论述蒙府本配抄部分文本系据程甲本系统而来,确切地说:卷首程序乃抄自藤花榭本,而非程甲本;配补正文部分(第57回-62回、第81回-120回)则抄自程甲本和程甲本翻印本,而非另一种“底本是脂本和程本之外的抄本”蒙府本乃是一部脂本和程甲本翻印本的配装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