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1940年代后期京派文学面对日益紧迫的政治形势,在如何处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问题上,“新生代”表现出与30年代京派作家沈从文等人不尽相同的心态。在他们看来,文学天然包含现代政治的某种属性,在文学中谈论政治并不必然就侵犯文学的独立性。他们致力于在文学的内部讨论政治,将政治处理成一个文学问题及文化问题。远在上海的京派同人李健吾同样强调艺术表现上的重要性,但却不囿于“艺术而艺术”。他重视文学对现实的直接作用,试图在时代意义中寻找“力”的美。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意味着知识分子的文化、文学在超越或摆脱了精英意识主宰和政治意识主宰之后与一般社会文化合流的趋势 ,代表了知识分子通过文学的途径重新寻求自身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定位的努力。他的散文把历史对象与现实情感、宏大题材与个人体验融为一体 ;内质的悲凉更能在读者的心头绕梁三日  相似文献   

3.
巴尔加斯·略萨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对人们重新聚焦拉美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略萨以文学介入生活、介入政治,具有小说家与政治家的双重文化身份。他如一只啄食社会腐肉的兀鹫,用文学对抗社会黑暗、腐朽的独裁政治。在对拉美社会权力结构精细的描绘中,他以虚构小说的方式将理想与现实两个世界对举连通;从而在立体的艺术世界中,扫荡着现实社会生活的荒谬,呼唤人类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文学思想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思想启蒙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其文学思想带有鲜明的思想启蒙现代性和政治革命先锋性的特点。他的启蒙现代性主要是重视文学传播革命思想,唤起国民思想觉悟;吸收西方进步文化思想,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文学的彻底革命精神;他的政治“先锋性”主要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革命为意图而发动文学革命,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提倡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用全新的观念确立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小说往往以河洛大地的乡土社会为背景,以乡村政治文化为底蕴,在苦难中隐现倔强与反抗.无奈与悲哀。对于现代性的认同与批判的矛盾纠结始终是他创作中无法回避也难以解脱的情结。在创作过程当中。文化情感与历史理性一直在他心中纠缠不休,执著的现实拷问则一直伴随着真挚的悲悯情怀。于社会底层文化、政治权力与人性异化的深入底里的描绘中.他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向我们展示出了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中的整体的困惑与希望。  相似文献   

6.
受30年代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林语堂自身的经历以及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林语堂在这一时期极力推崇道家,并在老庄哲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他名士式的心态:在对待政治的态度上,他标榜“不涉政治”,当纯粹的文化人,主张“超政治”和“近人生(情)”;在文学上,他创立了独特的远离政治现实的文艺理论体系;在生活上,他用幽默和闲适等手段来借以逃避现实,表明取向。这种名士式的心态也显示出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别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鲁迅用近代“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解说曹丕时代“文学的自觉”,他以现实反观历史,在两者的相同处阐述己见。鲁迅时代和曹丕时代有许多相同处,两者都经历了政治的稳定与动荡、思想的单一与多样、文化的破坏与建设等过程。两个时代的文人均关注社会,反映时代,自觉总结文学的性质与特点,努力寻求文学的自身价值。他们以相同的文学追求,实现了意义相同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政治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学与政治的对话,《乌托邦》的政治性阐释展示了文学阐释的政治维度。文学阐释的政治维度包涵文学对政治的表达、演绎、介入和想象,因为文学中的政治兼具实践性和理念意义,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政治的反映,也是一种政治理念下的对现实的介入及对未来的政治想象。  相似文献   

9.
何言宏的文学研究从不拘囿文学发生的某一个时间点或是某个事件上,而将落脚点放在宏大的政治背景之下并以微观的文本现实作为观照,这使得他的研究具有无边的开放性和广阔度的同时不失历史的鲜活感和文学生命本身的律动。简单地说,何言宏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思潮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批评理论,既顾及文学史又尊重文学创作的实践与大众文化接受,毫不讳言地说,这样的一种批评范式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自觉的文学流派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否存在 ,这是近年来评论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梳理了否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存在的新派理论观点 ,并以此为基础 ,从 19世纪社会变革而导致的一种哲学精神和人的观念变化的角度 ,粗略地推演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肯定了它作为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的西方文学主流的存在 ;并针对自然主义文学取代现实主义文学的观点 ,简单勾画了自然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13.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风的诗学     
胡风的诗学思想是其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诗与人生的意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其诗学的重心,是其人生哲学,价值哲学和社会历史观的体现,是鲁迅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主客体相生相克观点构成其创作论,在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上,他认为着眼点首先是创作主体,但人生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历史,社会,人民,故诗人的创作亦然,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客观或主观公式主义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胡风的诗学主体即诗化人生哲学和创作过程的主体论审美心理学,其美于诗的题材,技巧,接受遗产,形象,语言,风格均是围绕它们展开。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politics of neo‐liberal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social partnerships. Social partnerships are hybrid social spaces formed when a range of interests/partners work together for mutual benefit. Partnerships are one of a series of hybridized social spaces which have been formed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trend to neo‐liberal governance. The paper begins by situating the study of social partnerships in wider concerns about neo‐liberal reform and politics. It reviews literature on social partnerships as a way of identifying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onflict or practical politics. These are role conflict, interest conflict, and regime conflict. It also draws on a series of empirical research projects on social partnerships in Australia which have identified persistent points of tension within partnership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Drawing these conceptualizations and persistent points of tension together provides a framework which can guide systematic inquiry of social partnerships.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is framework facilitates research by naming different types of political action. It encourages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artnership politics rather than presenting partnerships as either a celebratory or categorical expression of neo‐liberal political rationality.  相似文献   

16.
文艺起源假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艺术起源假说摹仿说、心灵表现说、巫术说、游戏说的分析,指出了它们各自的合理性和缺陷。同时,通过对原始艺术的分析,论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不足,阐述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全球化和后现代的社会现实特殊性中探寻审美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在高校通识教育中英语文学教学所要实现的美育目标,并提出为实现这些目标可以采用的非传统英语文学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学者凯斯·哈维在《同性恋者的身份与文化转换》一文中通过对英法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同性恋语言及其翻译的比较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一同性恋者中的男性持女性气质的视角对性别身份、社会文化及其语言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自己对同性恋语言的翻译,进一步探讨了性别身份、社会文化及翻译三者的互动关系,为以后的翻译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文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之中。文学的窘境是假象还是必然,大有探明其原因的必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文学陷入如此窘境的社会原因,同时也明确指出文学表面的窘境蕴藏着文学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大众化的历史契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从内容到形式正发生着革命性嬗变。  相似文献   

20.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致力于对翻译文学与整个文学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引起人们对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关注,解释了一些以往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侦探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被译介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侦探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创作情况,并以侦探小说这一特定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发展证明翻译文学在本国文学多元体系中地位的动态变化与当时的文学创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深化的过程。指出了侦探小说在翻译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原因,实现了多元系统论在文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