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位于鲁西北与河北省交界的德州市,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德州地域和地名已屡经变革。厘清这些历史变革,对于研究德州历史及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帮助。据有关资料考证,今德州主要地域在远古至夏商时期为有鬲氏国;在西周末和春秋战国前期属齐国,战国中后期则属赵国;在两汉、两晋时期为平原郡(国),其郡治在今平原县。在北朝时期,今德州主要地域为安德郡,其郡治在安德(今陵县)。隋唐及以后各代,德州地域及地名又有较多变化。  相似文献   

2.
"苑陵"考源     
"苑陵'一名来自位于今河南新郑境内、距离郑州市区40km之遥的历史久远的古县--苑陵县."苑陵"之名,应是先与皇家禁苑有关,则此地先称"苑",后有了苑侯之墓,墓改称为"陵"之后,此地遂有了"苑陵"的新名称.  相似文献   

3.
西汉史上的陵县问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所谓陵县,即以帝陵、后陵(本文不考察后陵)为中心,为安置徙民而设置的县。秦始皇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丽邑,已开徙民实陵之先河。而以诸陵为中心置县,大规模安置徙民,则始于西汉。汉九年,高祖接受刘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著名的城市除了本名、今名之外,还流传下来各种别称。南京是我国的古都之一,别称“金陵”、“秣陵”、“建业”、“建康”。战国时楚威王在此设金陵邑;秦时改为秣陵县;三国时孙权迁都于此,改名建业;西晋时改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南京简称为“宁”,因古时这里是江宁府的治所。常州有别称“延陵”、“毗陵”、“晋陵”,因春秋时,此地为吴国贵族季札的封地——延陵邑,汉代设毗陵县,晋代改名晋陵。因县东有阳湖,清初曾在此置阳湖县,“阳湖”就成常州另一别称;清代散文流派阳湖派也小有名气。“直沽”、…  相似文献   

5.
两汉京兆霸陵县(邑)承袭秦芷阳而来,自“文帝九年(前171)以芷阳乡为霸陵”至曹魏正始五年(244)改为霸城县,前后共计沿用415年。西汉景帝时将部分辖地划出分置南陵县(邑),东汉时期南陵县(邑)并入杜陵县,使霸陵县(邑)南界稍有变迁。以文献记载为基础,结合地形地貌及考古材料,初步考定两汉京兆霸陵县(邑)四界,东、北、西、南县界分别为铜人原东边缘、渭水、白鹿原荆峪沟(鲸鱼沟)、魏家寨及长乐坡一线,大体符合“山川形便”的划界原则。  相似文献   

6.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郾.”其中的郾在何地?历来说法不一,主要可以分为三派.第一派以晋杜预、唐孔颖达、今人杨伯峻先生为代表,认为郾即郾陵,古属颖川郡,今在河南郾陵县境;第二派以东汉末应劭,清人洪亮吉为代表,认为郾非颖非郡之郾陵,而是西汉陈留郡的傿县,故址在今河南柘城县北;第三派以唐人赵匡为代表,认为郾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著名的城市除了今名之外,还流传下来各种别称。南京是我国的古都之一,别称“金陵”“秣陵”“建业”“建康”。战国时楚威王在此设金陵邑:秦时改为秣陵县;三国时孙权迂都于此,改名建业;西晋时改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而改为建康。 常州的别称有:“延陵”、“毗陵”、“晋陵”。因春秋时此地为吴国贵族季札的封地——延陵邑,汉代设毗陵县,晋代改名晋陵。 “直沽”、“津沽”、“津门  相似文献   

8.
新刊布的《肩水金关汉简(贰)》的73EJT21:370号是一片"削衣",上面共有"□陵丞印"四字,其第一字至今未得释读。通过字形的分析对比、以及同文献资料的参证可知,其第一字当释"菀(菀)"。汉代的菀陵县,文献中又作宛陵和苑陵。此名有两指,一在河南郡,一在丹阳郡。通过对西北屯戍汉简中人员籍贯的分析可知,"(菀)陵丞印"中的"菀(菀)陵"应是河南郡下辖之县。  相似文献   

9.
西汉十一个皇帝,其中有九个埋葬于咸阳北塬。西汉元帝以前,每筑一皇帝陵墓,即在陵侧置一县,令县民供奉园陵,称为陵县。其中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合称五陵,咸阳北塬也因此称做五陵塬。顺陵是唐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亦葬于咸阳北塬,与西汉帝陵处于同一地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周围有石人、石兽等石刻,其最为突出的是墓前青石雕刻的石狮和独角兽,表现了盛唐造型艺术的雄伟风格。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咸阳市对五陵塬区的开发十分重视,五陵塬旅游名胜风景区已初显端倪。资料来源:《辞…  相似文献   

10.
建安初年,曹操把汝南郡西部的阳安(在今河南确山县北二十余里古城)、朗陵(在今河南确山县西南三十五里)两县析出,设置阳安郡,郡治在朗陵。本文拟就曹操设置阳安郡的原因,阳安郡设置的时间,阳安郡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曹操设置阳安郡的原因 曹操设置阳安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没有记载,《魏书·李通传》称:建安初“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  相似文献   

11.
德州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岸的重要城镇,在永乐时就是全国最大的三十三个商业城市之一,与当时的北京、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齐名。由运河漕运与交通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商贸、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及变迁。德州由军事化防御城市向商贸型城市的转变,也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卫所、仓储、税关等国家政治性机构的设立,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歙县江村江氏商人是徽商的典型代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江村商人崛起于商界。虽然明末战乱使江村商人遭受重创,但是清初的一系列政策使江村商人获得了重整旗鼓的机会,迅速发展,并于乾隆时期达到极盛。了解江村商人的发展及其衰落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明清时期的徽商乃至明清徽州社会。  相似文献   

14.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南北水上交通的大动脉,对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明代的京杭大运河在历代王朝中治理得最好,发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近年来,关于明代运河的研究也是成果颇多,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总结和评论,以求找出当前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刘莉 《天中学刊》2014,(3):24-27
宣华夫人是隋炀帝故事系统中的重要人物。她本是文帝妃嫔,后入炀帝后宫。唐代,宣华夫人故事基本成形。在以《隋书》为代表的史传中,杨广因调戏庶母之事败露而弑父与杨广登基后罴母两大情节单元已基本确立;宋元时期,与炀帝后宫故事繁荣的现象形成对比的是,宣华夫人故事比较受冷落,相对沉寂;明清时期是宣华故事的繁荣期,不仅作品数量可观,情节也有一定的变迁,宣华夫人的形象也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6.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在今河北省的大城、文安、黄骅以及河间的北部、天津市的静海县一带设置章武郡。章武郡至隋初撤,期间存370余年,是中原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战略要地。章武郡治始置地方,自唐以降,存在大城与黄骅两地矛盾的记载,至今一些专业人士还存在模糊认识。考证章武郡治地方,要放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及地理状况中,进行考察、甄别,如此才能科学地辨别出何地是章武郡治始置地方。  相似文献   

18.
在对福建渔家女文献梳理和文化元素统计基础上,运用女性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解读惠安女文化景观构造特征和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惠安女文化萌芽于隋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惠安女文化景观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以泉州港为中心的沿海半岛地区;惠安女在工种方面已超出传统中国女性从事职业类型,服饰体现海洋文化特征,婚俗表现出向父系过渡遗留和对劳动力争夺的结果,并建立起互助、自救等社会组织.惠安女文化景观是沿海地理环境特征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学术史上习惯于以佛教标示隋唐思想,而以为其间儒学沉寂,尤以隋代为甚。其实,隋代儒学仍然在国家统一之后,重新收拾整顿,王通就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他提出道在五常,倡扬儒学的道统,主张三教可一,上接原典儒学,下启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隋代前期继承了北朝重视经学的文化传统,文学思想强调以实用为主;唯颜之推能以较客观的眼光审视文学,代表了一部分兼容南北文化的文人思想。隋代后期由于文化路线的改变,文学思想有所变化:刘善经和杨广基本上从文学本体论出发,强调内容的同时能够兼及形式;王通论文依然强调经世致用,但也不完全忽视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