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从理论上讲应该是NO,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传统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即使可用排水法收集到无色的NO,也无说服力,因为收集到的NO气体有可能由NO,与H20反应生成的。实验现象与理论无法吻合,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2.
1NO与NO2转化的绿色通道 如图1所示,用排水法收集约1/3烧瓶NO可以观察到上方无色气体。打开止水夹,让少量水从b管流出,空气将由a管进入到烧瓶,烧瓶内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此时发生2NO+O=2NO,反应,完成由NO到NO2的转化。关闭止水夹,晃动烧瓶,使水与气体充分接触,红棕色很快消失,  相似文献   

3.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是高中常见化学实验之一。根据教材实验装置,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很容易引起倒吸现象。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理论上应生成无色NO气体,在试管口与空气反应变为红棕色。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试管内不可避免的存在空气,生成的NO气体在试管内液面上就变色,看不见无色的NO气体。为此,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1-7],注重了尾气的吸收,但无色NO气体产物不容易观察,故对本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①实验原理:利用还原性气体,排尽空气,防止NO接触氧气,观察NO的颜色。  相似文献   

5.
1教具装置图(见图1) 2特点和用途 (1)特点①可控制NO气体的产生量,做到“随制随停”。②有效避免NO气体对师生的危害以及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一、仪器装置图 (图 1)图 1二、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 :本教具在全封闭的环境中可完成一系列实验 ,操作简便 ,现象明显 ,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同时 ,实验中消除了有毒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综合性很强。2 .用途本教具可演示下列实验 :( 1)铜与浓硝酸反应制取 NO2 的实验。( 2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 NO的实验。( 3) NO难溶于水的性质实验。( 4 ) NO的还原性实验。( 5) NO2 易溶于水的性质实验 ,并能检验 NO2 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 NO和硝酸。三、制作材料10 0 m L锥形瓶 2个、50 m L分液漏斗 1个、31mm× 170 mm具支试管 1个、弹…  相似文献   

7.
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实验之一,由于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无色)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气体(红棕色),使该实验按常规方法操作时难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虽已有许多同行设计了不少改进方法或装置,但也还存在诸如装置复杂,操作不方便,稀硝酸用量大等问题。为了简化实验装置,降低试剂用量,并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NO在常温下可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NO2极易溶于水这个原理,设计出装置并通过20组数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21%的改进方法,完全可代替红磷燃烧测定空气含氧量的装置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该实验按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的做法,存在着NO气体的泄漏污染问题,很难观察到无色NO气体的存在和氧化产物与水作用的现象。笔者作了如下改进,下图是NO气体的制取氧化装置,使整个反应在全封闭系统里进行完成,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而且现象十分明显有趣。  相似文献   

10.
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是硝酸的重要化学性质。实验通常在试管中进行 ,由于试管里空气的存在 ,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无色气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 ,影响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同时 ,产生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 ,会严重污染环境 ,为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下列改进 :1 取一体积较大的注射器 ,并连接一段带有滑动开关 (或止水夹 )的输液管。打开滑动开关 ,拔出活栓 ,放入一小块铜片 ,并使其平放在注射器的底部 ;然后 ,推进活栓。2 将导管口浸入蒸馏水中 ,抽拉活栓 ,吸入约 2mL蒸馏水 ;然后 ,将注射器倒置 ,向上推进活栓 ,将其中的空气排净。3 将…  相似文献   

11.
排气法收集气体,容器口向上还是向下?收集到的气体是否纯净?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许多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难于真正理解的。常温下,空气、二氧化碳等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仅凭肉眼无法观察,这就给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问题带来困难,而用类比思维解释这两个问题往往又与客观事实相差甚远。为此,作者设计了下列实验以期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分析: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该气体有毒,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按原教材所做的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就会扩散到空气中。实际上做此实验时,在高温条件下,硫还能跟铜、铁等金属(注:燃烧匙是铜匙铁柄)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而将燃烧匙腐蚀。鉴于此,要避免上述负面影响,笔者做了如下实验改进。  相似文献   

13.
在指导学生教育实习时 ,我们发现 ,初中化学中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的实验[1 ] ,有些不够完善之处 :(1)预先制备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 ,未进行演示实验时 ,气体颜色已变得较浅 ;用此气体做实验 ,现象不太明显。(2 )气体颜色变的较浅 ,是因为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有如下平衡[2 ] :2NO2红棕色N2 O4 无色两者的含量具有表 1中的关系。表 1温度 ℃ 2 7 50 1 0 0 1 35NO2 % 2 0 4 0 8998 7N2 O4 % 80 60 1 1 1 .3可见 ,二氧化氮经放置后 ,已变成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混合物 ,甚至大部分是四氧化二氮。这时 ,讲瓶中是二氧化氮 ,显然不…  相似文献   

14.
一件不大的多功能反应仪可用于做上百种的化学实验。其最大优点是具有可封闭性、可导流性和客积可改变性,适于做有有毒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实验或需要隔离空气来完成的实验,它能定量地观察到反应中气体的改变量。  相似文献   

15.
取一干燥无色透明具有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用胶头滴管或移液管向瓶内加入无色的浓硫酸5~10毫升(尽量不让瓶内壁的上部分沾有酸液),试剂瓶无明显变化,向瓶内加入黄豆大小的食盐晶体3~5粒,盖上瓶塞,可见瓶内有气体生成。片刻后,打开瓶塞,瓶口立即“热气腾腾”,冒出浓浓白雾,现象奇异。这是由于浓硫酸与氯化钠晶体反应,生成了氯化氢和硫酸氢钠。氯化氢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盐酸酸雾,而形成了热气腾腾的景象。  相似文献   

16.
正1教具装置图(见图1)2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①利用启普发生器原理设计有毒、有害气体收集装置。使有毒、有害尤其是易溶于水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收集不外泄,保护实验者,实现了绿色、环保。②利用NO2易溶于水的性质,形成喷泉现象,巧用虹吸原理实现NO2→NO→NO2转化,趣味十足。③利用足量浓HNO3与铜反应生成NO2赶净  相似文献   

17.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是九年级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其实验原理中抽象的气压变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利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检测实验过程的气压变化,通过实验测得红磷燃烧前后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进而求得空气中氧气含量,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学会运用"气压变化"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阐释了此研究对于中学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十册《二氧化碳》一课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二氧化碳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书中的三个实验要力求准确,操作稍有疏忽,都会影响实验效果。例如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制取。在一个瓶里放入一些碱的粉末,倒入一点水,使其湿润,再倒入一些醋,瓶里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大家都知道许多农村小学只能买到料醋,由于各地料醋品种不同,以及质量的差异在实验时多少会影响制取的效果。实验二:由于二氧化碳和空气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无法看到二氧化碳能像倒水一样“流入”杯…  相似文献   

19.
1 Cu与稀硝酸反应制NO (1)实验装置(如图1) (2)实验步骤  相似文献   

20.
中学化学课本中涉及到许多气体的可燃性实验。气体纯净,则可平静燃烧,但若混入了空气,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因此在教学中做这些气体可燃性实验时,必须先检验该气体的纯度,这就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和难度。为克服这些矛盾,本人研制出“可燃性气体燃烧与爆鸣实验器”,简称:燃烧爆鸣实验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