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和团运动应当以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颁布“宣战”上谕为界限,划分为“扶清灭洋”和“奉旨灭洋”两个阶段。“扶清灭洋”口号体现了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性与盲目排外等愚昧落后性的对立统一。“宣战”以后,尽管义和团运动并未改变反帝爱国的方向,但大多数义和团向封建统治阶级报名、挂号,先后打出了“奉旨”旗号,其行动已基本上听从清政府的指挥,甚至以封建统治者的臣民自居,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从而使后期的义和团运动带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义和团所表现的愚昧落后性,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由“扶清灭洋”阶段发展到“奉旨灭洋”阶段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奉旨灭洋”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利用和控制,并使义和团运动的高潮实际上又成为其失败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所提出的一个政治口号。在义和团运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这个口号经历了“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个阶段。本文仅对“扶清灭洋”的含义作些解析和探讨。一、扶清——含义的两重性“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的内涵包括“扶清”和“灭洋”两个方面。而“扶清”具体地反映了义和团在民族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下对清王朝所持的态度。从“反清”、“扶清”到“扫清”,我们很容易得出“清”即清王朝的结论,但是仔细研究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中“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火革命口号的具体分析,阐明义和团战士的三次历史行为并确立其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为进一步认清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斗争性质及其伟大历史作用提供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空间。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价义和团所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历来众说纷纭。而正确评价这一口号,对于我们认识义和团运动爆发时的社会阶级关系,对于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科学地总结义和团运动的经验教训,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扶清灭洋”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一次单纯的农民反帝运动  相似文献   

5.
100年前,正当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义和团运动轰然发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其中“灭洋”口号的提出,包含了多重历史内容。“灭洋”口号的提出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灭洋”口号虽有其正义的一面,但又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它带有明显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时至今日,史学界大多数人已基本赞同以1898年10月赵三多聚众在山东冠县蒋家庄竖旗起义作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标志,事实上否定了在此之前义和团运动还有一个“反清复明”阶段的传统说法。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定本)上册采用了这一新观点,却认为赵三多当时打出的是“扶清灭洋”旗号。山东省东平县侯召生、尹  相似文献   

7.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兴起和高涨过程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口号,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一运动,有着重要的关系。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不乏注意,而且见仁见智,多有争论。笔者不揣谫陋,略陈浅见,以就正于同志们。 (一)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的基本宗旨就是“扶清灭洋”。这个口号是随着义和团的兴起而提出,又随着义和团的发展而传播开的。1898年9月21日,赵三多领导义和拳三千余人,在山  相似文献   

8.
“扶清灭洋”的口号,同义和团研究中的其他某些问题一样,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评价。本文试图围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流传和作用,就义和团对清王朝的认识,作一些探讨和说明。一许多历史记载都说明,“扶清灭洋”口号是在农民反侵略斗争中自发形成和广泛流传的。它的酝酿、提出和流传,有一个发展过程。义和团运动兴起于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年代。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使人民群众将主要仇恨集中到了帝国主义身上。当时,山东涌现出各种名目的反侵略组织,如大刀会、红拳会、义和拳、红灯照、金钟罩、铁布衫以及联庄会,等等。当时的客观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运动是具有盲目排外倾向的反帝爱国运动,以“灭洋”为口号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又加上“扶清”,成为“扶清灭洋”呢?本文准备通过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斗争的历史和地主阶级在反教会斗争中的影响,对这一口号的渊源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义和团反帝排外思想,学界看法大体一致,但仍存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再探讨,提出了对义和团“仇教”、“灭洋”认识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