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俭民 《教书育人》2006,(11):22-23
孔子作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在教育活动上倾注了很多心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中国文化经典《论语》便是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实录。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发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交往理念。孔子主要是通过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真诚的对话,使师生形成对社会现象、教育规律等方面的理解,在彼此启迪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道德的教化和知识的传播,实现其“完人”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孔子的对话教育本质上反映了他的师生交往理念,这种交往理念的核心就是“对话”。虽然孔子的教育思想存在历史的局限,但其对话的师生交往理念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教育史上,其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他以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孜孜不倦的教育实践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和精神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的,即师生共同参与,以对话、问答、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对话式教学。对话作  相似文献   

3.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  相似文献   

4.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文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对话式教育"何以可能?--关于对话式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对话”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语文课程改革吸纳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把“对话”引入《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7.
葛玲霞 《教育探索》2007,(12):27-2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了儒家学派.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囊括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文明珍贵的财富.在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之时,我们再从《论语》来解析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如教学反思、交往教学、终身学习、教育科研、职业倦怠和师德教育等,极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哲学上的“对话”理论在教育上的运用由来已久。人与人之间需要对话,而师生之间更需要心灵对话,改变过往“独白”的教学方式,以真诚的对话来促进师生交往关系质量的提高决定成,因为师生关系是所有教学成败的关键。师生之间的对话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比较优势,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如何展开师生对话以促进师生关系质量的改进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章拟从“人生追求”与“社会思想”两个维面让鲁迅与孔子进行精神对话。在人生追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与鲁迅的“走”的生命哲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经世情怀。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是对孔子“中庸”“至善”思想的一种形而上的消解。在伦理学方面,孔子与鲁迅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孔子所倡导的孝悌观念正是鲁迅反封建的矛头所指。孔子的“忠恕”思想只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生活关系的道德准则,而鲁迅的“不宽恕”是对自己信仰、人格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延续。政治理想方面,孔子的“大同”世界与鲁迅的“人国”理念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具有“顾后性”,以尧舜时代为样本,后者具有“前瞻性”,是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第三样时代”;孔子的“大同”理想重在物质的满足,鲁迅的“人国”重在精神的觉醒。孔子的思想是“君”本位的“治民”之术,鲁迅则是“民”本位的“启民”之道。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鲁迅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妇女教育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鲁迅的教育目的是“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10.
张玉英 《考试周刊》2012,(46):59-60
中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对话”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不仅是口语交际,更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精神的交融;“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原则。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有效性对话”应成为语文阅读课堂中师生的主要交往形式和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并发挥它在当下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陆莉萍 《上海教育》2009,(13):55-56
课堂是富有活力、师生共同构建的生命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生命”型课堂中,教学要求我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树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的观念和“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的思想,将课堂教学视为人的一次生命之旅,师生共建知识交往的场景与平台,让知识教学充满生命对话、交流的活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是相对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级授课制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小班化”教学为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级授课因学生人数多带来的困境和局限性,为师生交流互动、平等对话创设了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也为实现主体间性或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在遵循主体性—主体间性等原则基础上实行“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3.
“对话”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意的过程。”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从而构筑理想课...  相似文献   

14.
师生对话作为一种应然的教育取向是值得提倡和施行的,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教育理念的实现存在着种种制约性因素。具体体现为师生对话主题是“法定性知识”的影响、师生各自“法定角色”的限定以及师生行为“惯习”的制约等。惟有对这些制约性因素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在“应然”的教育理念和“实然”的教育现实之间寻求到恰当的平衡点,最终使对话的教育理念得以最大程度地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是一部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史。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孔子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他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是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中最闪光的部分。而其道德理想又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支柱,乃至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出发,从考察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对其人性论及他所提出的道德规范的剖析,以求揭示其道德理想及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含与核心。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仁”,同时也是孔子道德理想的内含所在。最后,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并联系现实以求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17.
对话,是指“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以及“双向叙述和多方叙事关系”。[1]因此对话不仅指两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以及灵魂上的相互转向和精神的相互回应。在教学方法中,对话是指师生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信任的立场上,通过言语交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或多向沟通的方式,而且师生不仅有言语上的你来我往,更有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多方面、深层次的相互交流。一、对话教学的价值首先,对话教学是建构教学交往与互动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有效的交往和互动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然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了。正如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那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还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课堂对话”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理念,更是一种对完美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的追求,它不仅仅是师生思维过程的一种表达,更是对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与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灵融合和智慧的碰撞。课堂上没有师生的有效对话,就没有师生的真情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也就不能称之为本真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对话教学呢?我们不妨先看这则案例: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的心灵对话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师生间的“心灵对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交往为基础,双方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意义和价值的分享”。(《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张天宝)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尤其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积极的心灵对话过程中进行”的理念,已逐渐地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及接受,并且潜意识地在课堂上化为自觉的行为并努力去影响学生。然而,由于“心灵对话”理念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之又认识不足,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按图索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