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賽先生之前的文明英國學者W.C丹皮爾在《科學史》一書的第一章第一節的開篇之處,所說的第一句話是這樣的:在歷史的黎明期,文明首先在中国以及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尼羅河幾條大河的流域中,從蒙昧中誕生出來。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建立一支适应大河鸟猪产业发展步伐的人才队伍,是全面推进富源大河乌猪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2016年5月13日,第二届"文明对话·长安论坛"在西安举行。本届论坛是"2016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十届西洽会"系列活动之一,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教育厅、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侨易文明对话研究院等单位承办。来自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学者专家围绕论坛主题"‘一带一路’——在文明对话中前行"进行了研讨、对话。非盟经济、社会和文化理事会(经社文理事会)穆西·海卢(Mussie Hailu)大使在发言中指出,我们的世界需要更多的对话而不是更多  相似文献   

4.
《对外大传播》2014,(7):8-9
正媒体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以融通中外的国际化表达让国际社会能够更准确完整地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的战略内涵和战略意义,来自媒体的几位嘉宾阐释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媒体应做"丝绸之路经济带"文明沟通和人民交融的桥梁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更是  相似文献   

5.
冯小军: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行各业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河长制"和"林长制"有效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林业工程实施,大江大河环境治理、降低碳排放、推行垃圾分类等都取得了积极成效.党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纲领在全社会落地生根还有哪些短板?怎样调动基层民众的深度参与?我知道您多年来一直致力...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林业和生态建设问题先后作了上百次的批示和指示。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四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即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这既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林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脚步,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相似文献   

7.
重点导读     
正1中国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挑战、转向与创新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而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在2016年3月30日举行的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媒体见面会上,贵州省委副书记谌贻琴宣布,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于7月8日至10日在贵阳举行,论坛的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谌贻琴指出:"今年论坛的主题完全符合现实需求和未来方向,彰显了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关注和历史担当,回应了国际大势,服务了国家战略,体现了贵州特色。"她指出,与以往几届论坛相比,今年的年会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坚持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正  相似文献   

9.
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串联起东亚文明。2016"东亚文化之都"花落宁波,并于4月15日举行盛大的东亚"非遗"展,向世界展现独具魅力的东亚非遗文化。展会以"海丝之路"为创意点,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为主题,展示了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0.
印章这种东西并不只是在中国存在,古印度也发现了古代的印章。印章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字体系,因此有人干脆把印度河流域文明称为印章文明。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它表达着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1.
《钢的琴》展现了特定时期背景下,下岗的工人阶级如何在自我锻造中成为一代"新人"。以主人公陈桂林为代表的"新人",其精神内涵包含着以个体和社会理想为目标的理想精神、以创造和改变为追求的实践精神、以共情和奉献为方式的集体精神。这些精神是共和国工业精神的延续和超越,也是当代工业文明与文化延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李敬巍 《文化学刊》2014,(5):178-181
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对待文明与科技进步导致的人性异化,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两千多年前中国的道家学者老庄面对"人为物役"的社会现实,率先发出了"返乎原始"的自由呼声,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契合。东西方社会背景、文化积淀的差异也使得他们彼此的理论无论在建构基础、达成的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等层面都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但对于自由的追求,则是贯穿卢梭与老庄政治哲学始终的一条核心线索,这种相似的哲学见地共同折射出东西方先哲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切哲学关怀,同样都值得现代人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远航。一条始于2100年前的商旅征途,恰如一座桥梁,联通了亚欧间的贸易,融汇着东西方的文明,被称为"丝绸之路"。另一条始于秦汉时期,作为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经南洋到阿拉伯海,最远至非洲东海岸。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诞生的"澜湄合作机制"为云南对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云南作为中国西南一个重要的对外交流的窗口,在次区域的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云南对外传播实践的现状和问题出发,通过分析澜湄合作机制带来的新机遇,提出云南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开展媒体合作的发展策略,从而对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和提升云南媒体对外传播能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甚至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价值取向;二是从各国传统的利己政治诉求,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诉求。而与之相适应,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也亟待创新,包括重建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主体性,重构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强势框架,以及重视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6.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显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将愈加凸显。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基层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面临重大变革,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居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并决定着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该文从基层治理——城市社区治理的视角,着力探讨文化在太原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功效的发挥,通过梳理分析太原市基层文化治理的短板问题,从理念认识、体制机制层面提出发挥文化治理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7.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之作画主体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本文的核心点在于关注左江流域在战国至东汉的岩画发展时期,左江流域族群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尝试用历史考证方法,通过对古文献记载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广西左江流域考古遗址发现及学界对花山岩画的研究成果,从左江流域人类之起源开始,分析从战国至东汉时期(岩画时期)"花山族群"的演变,提出"花山族群"在起源、发展及民族融合过程中具备族群文化特征,是花山岩画创作的本体。  相似文献   

18.
逸名 《文化博览》2007,(6):16-17
身陷一个炒作盛行的时代,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明路":要么津津有味地咀嚼一桩桩炒作事件结出的歪瓜裂枣,要么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气象万千的炒作行为中去。你几乎别无选择,不在炒作中骗人,就在炒作中被人骗。除非远离尘嚣,逃脱这个所谓的"信息爆炸"的文明社会,终老田园,赶在杨过之前拜在"古墓派"的门下……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习近平的外交理念和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所提出的"中国梦"具有丰厚的国际意蕴,如"正确义利观"塑造着国际交往的新范式,"多彩文明观"推动人类社会共存共荣,这些都将对人类文明的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研究包含的范围很广,在学术界通常以文明起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而精神层面或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则涉猎较少。随着研究的深入,"巫"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日渐被重视,从史前社会到早期历史时期,作为古代社会精神领域把持者的"巫"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到底担当了何种角色,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文拟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两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