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正一提到作文的批改,大多数老师都会皱眉头,感叹一声:"累。"一是批改作文时间长,二是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发下去,学生看一眼便扔在了一旁,下一次作文老毛病照犯,感觉做了无用功。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作文批改真正地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呢?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也做了一点儿尝试,下面我就和大家谈一谈自己在作文批改中的几点做法一是作文批改方式多样化(1)"精批细改"不能少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是"精批细改"。这方式确实能使学生受启发、得教益。它应该是评改作文的根本,不能摒  相似文献   

2.
对于作文评改,历来众说纷纭。主张精批细改的有,主张多就少改的有,主张精批与略批相结合的有等等。但不管怎么说,都没有从本质上体现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传统的作文批改主要是师生间背对背的评改,学生只见结果、不见评改的动态化过程。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细改“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苦不堪言,学生却收效甚微。为此,必须变背对背评改为面对面评改,变教师单向批改为师生双向交流,变被动接受教师的批改意见为主动采纳的方略。变教师一锤定音为小组民主评议。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改变作文评改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作文评改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作文精批细改的评改方式不仅使得教师疲于应付,学生也只能从批改中得到笼统的修改意见,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高中作文评改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作文教学的评改中,改变传统的教师精批细改的方法,把教师从耗时费力收效甚微的批改中解放出来.采取自改、互改、品评的方式,教给学生评改方法,借以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界.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作文评改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捷径.  相似文献   

5.
对于作文评改,历来众说纷纭,主张精批细致的有,主张多就少改的有,主张精批与略批相结合的有。但不管怎么说,都没有从本质上体现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因为,传统的作文批改主要是师生间背对背的评改,学生只见结果,不见评改的动态化过程。多数学生对老师的苦心经营的细改“知其然”,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作文是最能考察学生语文水平的方式,它直接涉及到学生有关语文知识、遣词造句、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写作能力,并且能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作文的评改,更是作文教学的一大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评改是教师的精批细改,在这种批改观念中,教师对作文的批改,往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最繁重的工作便是作文批改,传统的作文批改老师是主体,"精批细改"使教师陷入作文批改的"苦海",不但费时间,而且收效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批改方式亟待改革,应从教师一人包办代劳到放开手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互批自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评改,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叶桂玉 《师道》2009,(4):36-36
语文教师都有同感:作文批改的压力太大。教师每每要对几十篇习作进行认真阅读,从字词句段到布局谋篇都要精批细改,先眉批后总批,在作文评改上消耗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可学生拿到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往往只关心分数,而不在意老师的精雕细琢,教师的繁重劳动常常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主地评改自己的习作。  相似文献   

9.
学生作文评改,目前仍未摆脱以教师评改为主的窠臼,没有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没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因而收效并不明显。由于传统观念作祟,人们长期的思维定势,学生作文,老师评改,天经地义。相当多的学校领导和家长迷信精批细改,使得教师既厌恶精批细改,又不得不操持精批细改的方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精批细改这一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的弊端也显露无遗。首先是这一作文评改方法忽视乃至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到了一个不恰当的位置,致使作文评改中师生的双边活…  相似文献   

10.
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勤写苦练",教师"详批细改",但学生写作能力却不见提高。这有许多值得我们教师反思的地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更新作文的评改理念,变单一的老师评改为多渠道批改、多功能批改的反馈方式,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在自我批改作文中悟出一些写作规律,激发写作的兴趣,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作文在学生的自我评改中彰显魅力。  相似文献   

11.
杨明 《文学教育(上)》2011,(24):100-100
传统作文批改方式只注重教师的精批细改,教师"批得细、改得详"确实付出了大量劳动,但收效甚微。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批改作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评价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面批作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对习作中的正误优劣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谈到作文教学中的"精批细改",不少人对此颇有异议。他们认为教师的精批细改是费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且常常以著名语文教学改革专家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为依据。笔者认为,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评改方式,仍是语文教师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一、精批细改要把握契机 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在精批细改作文的过程中,十分讲究契机的把握。契机的把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写作心理状态。精批细改于学生作文尚未入门、难以克服困难时。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背着学生精批细改费尽心血,而学生并不明白老师是怎样批改的,为什么要这样那样批改,只看分数,而后就塞进书包万事大吉”。必须更新作文的评改观念,变单一的老师评改为多渠道批改、多功  相似文献   

14.
多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必由之路。可是学生作文写得多了,教师不仅无法精批细改,即使略改也难以做好。这使学生的多写事倍而功半。教师的评改由于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消化。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收效甚微。因此应打破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把评改交给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程坤 《广西教育》2004,(9A):21-21
学生作文评改,目前仍未摆脱以教师评改为主的窠臼,没有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没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因而收效并不明显。由于传统观念作祟,人们长期的思维定势,学生作文,老师评改,天经地义。相当多的学校领导和家长迷信精批细改,使得教师既厌恶精批细改,又不得不操持精批细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作文评改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主体的错位。教师批改作文时,看重的是“文”的表达技巧,忽视的是“人”的情感交流。作文评改课未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二是信息传输的单一化。教师对文章精批细改,单向道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教师则成为作文批改的权威。这种评改课无法给学生以思想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五环节作文评改课的设置旨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改变传统作文批改中的“少、慢、差、费”等诸多弊端,将老师从沉重的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要求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最好做到精批细改,似乎精批细改的教师是好教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就是一篇达到教学要求的作文。是不是真如此呢?我觉得也未必,因为精批细改如果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的话,那也是达不到作文批改的目的的。况且,每篇作文的批改都由教师包办代替,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水平。  相似文献   

18.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批改方法有“全批全改”、“精批细改”、“选改”、“轮流改”等多种方法。叶圣陶先生说,传统作文评改法“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因此,探究作文评改方法很有必要。近年来,“重点改”、“口头改”、“相互改”等评改方法相继出现,给作文评改带来了生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作文评改卡》进行作文评改,有所得益,现公之于众。许是管中之见,诚望与同仁们商榷并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如何使学生从作文批改中受到教益,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呢?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精批细改,也不在于教师的简批略改,而在于教师在精批细改或简批略改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假如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只是一味地下断语,用注入的方法把学生作文中所出现的问题生硬地塞给学生,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批语漠不关心。相反,假如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熟练地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不管他是精批细改还是简批略改,都能使学生从作文批改中受到一  相似文献   

20.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许多语文教师头疼的一件事。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只强调教师的精批细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新课程强调要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使学生真正受益的作文能力。本文就此探讨了初中生主体参与作文评改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