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正>认识潘清河老师的人不少;读过他文章的人更多。他妙笔生花,为全省学陶师陶的先进人物和学校立传写书,获得赞誉满满;他躬身播种,为福建陶研事业的发展与力量的壮大用心尽力,留下一路芬芳。他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陶研工作,积极宣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书写为陶研事业做出不朽贡献  相似文献   

2.
2001年11月19日至21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上海闸北区举行成立大会暨研讨会。 19日上午9时,成立大会开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首先致开幕词,对小教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这次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得到了闸北区教育局和闸北区陶研会的大力支持。方明同志致开幕词后,闸北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闸北区陶研会会长顾平龙致欢迎词,对来自全国  相似文献   

3.
<正>闽陶文〔2014〕006号各级陶研会,省陶研会会员:2013年中陶会在全国陶研秘书长联席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开展中陶会会员登记专项工作的决定。这是陶研会系统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摸清家底、建立全国陶研会会员数据库、整合陶研力量、加强陶研系统的组织程度至关重要。福建省陶研会为贯彻中陶会在全国陶研秘书  相似文献   

4.
丽水师专学生陶研会成立于1985年4月,是当时全省最早成立的一个学生陶研组织。十余年来,学生陶研会的理事会,已经改选了九次,而学陶、师陶、研陶的风气却越来越红火。他们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积极工作,努力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6年,中陶会在广州召开的“’96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究会”上,我校学生陈杰辉是被破格邀请参加会议的唯一的在校大学生。他的论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受到了与会者的赞扬。同年,在师、生陶研会的共同倡议下,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校园内建起了一座“行知亭”,受到了省内外陶研…  相似文献   

5.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已近30年,在历届领导集体和老同志、老学者、老专家和各地陶研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与推动下,中陶会的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研陶师陶学陶在许多地方蔚然成风,不仅受到许多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注、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广大学校师生的响应和积极参与;许多关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也将研  相似文献   

6.
<正>沐浴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喜庆气氛,在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厦门,我们隆重举行《方明文集》首发仪式,纪念方明同志(下称方老)百岁诞辰,深切缅怀方老的道德事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方明文集》由中陶会组织力量编辑,并得到中陶会领导、秘书处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中陶会会长朱小蔓教授为文集撰写了序言,高度评价了方老的贡献和编辑出版《方明文集》的意义。中陶会原常务副会长韩邦彦教授为文集题词:"捧着一颗心来情倾  相似文献   

7.
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元月3日至6日,由中国陶研会和生活教育杂志社主办,生活教育行动讲师团承办的2008年全国首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在南京栖霞晓庄行知文化园隆重开幕。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180位陶友,怀着朝圣、信仰、崇敬、渴求的心情,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南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的真谛及其现代价值。中陶会方明会长,副会长罗明,中陶会副会长、江苏陶研会会长周德藩等亲临大会,并为研修班揭幕。  相似文献   

8.
1984年11月16日,福建省陶研会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从此,我省的陶研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30年来,省陶研会在陆维特会长、刘在琳会长等老前辈的引领推动下,福建陶研人秉承"兴陶研、促教改,为科教兴省服务"和"有为有位、特色办会"的办会宗旨,积极开展学陶、宣陶、师陶、研陶、践陶活动,我省陶研队伍从小到大,行知实验基地从无到有,学陶研陶的路子越走越宽,在行知路上,留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吴江市陶研会于5月26日召开"庆祝吴江市陶研会成立五周年暨学陶师陶经验交流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吴江市陶研会团体会员负责人和全体个人会员共456人。会议全面总结了吴江市陶研会成立五来的工作,交流了学陶师陶经验,表彰了124名先进个人会员和25个先进团体会员,进一步明确在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10.
各位老师、各位陶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来到嘉兴。不来不知道,来了才看到这里是学陶的一片热土。从昨天到今天,我一直深受教益,耳闻目睹了陶行知思想在这里播种、耕耘、收获的过程。我感到了陶行知思想在这里散发出活力,看到了中国学陶的希望。中国陶研会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在老会长方明同志的领导下,中国陶研会为“学陶”、“师陶”、“研陶”、“传陶”做了大量的工作。陶行知思想的传播能有今天的声势和力量,凝聚着前辈们的智慧和心血。我自己有幸在90年代进入了江苏省的陶研会,三年多前,又从南京师范大学的岗位奉调到中央教科所…  相似文献   

11.
清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那些经历了改朝换代、山河易主的前朝遗民,对陶渊明更能在身世遭际上形成共鸣。陶渊明“不事二姓”的气节继续得到明遗民的效仿,由此也形成了集陶、和陶、效陶的高潮。集陶诗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尤其是在遗民群体中,多有以集陶来寄慨,由此也掀起了集陶诗的高潮。“和陶”是遗民诗人表明自己气节人格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明遗民中,方以智的和陶诗很有代表性。王夫之论陶诗,并不像其他遗民一味地从“不事二姓”的立场去解读,而是从风雅与“俗”的观念去阐释,并提出对陶诗的批评,并指出其流弊,这是他的独特之处。这些方面在陶诗学发展史上也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2.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陶行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史观学派的、史料学派的、融和贯通的陶行知研究。潘开沛的《陶行知思想的批判》是史观学派陶行知研究的典型,它表现了陶行知研究中存在强烈的意图伦理色彩和政治建构特征;以胡晓风为代表的《陶行知全集》整理工作是史料学派陶行知研究的典范,它为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的陶行知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文献基础,大大推进了陶行知研究的深度。章开沅、唐文权的《平凡的神圣》,胡晓风、金成林的《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是融和贯通的陶行知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它们尝试在中西文化教育史观和现代化模式之下,重新解读陶行知思想与实践,还历史的本真面目。陶行知研究范型的嬗变是学术发展的内在继承与突破、政治社会的现实制约、研究共同体的学识、情感复杂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探求教育救国的道路。陶行知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逸文人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中吸取营养,其人格魅力感召后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隐士人格精神的接受,对于当代教师人格教育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曾经被毛泽东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在1950年仍被<人民教育>称为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之一.但是随着对<武训传>和武训批评的深入,武训精神的倡导者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遭到质疑.以陶行知的学生为代表的一批教育界的高层领导不得不重新评价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他们认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阶级属性是小资产阶级的,陶行知是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他的教育思想是改良主义的,陶行知是教育救国论者.这样,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新中国就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这是造成新中国教育事业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与陶行知是一生的同志与挚友。他随同陶行知创建了晓庄师范,并以晓庄师范作为自己办学的榜样和砥砺,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标,晚年多次来到晓庄,鼓励晓庄的师生铭记陶行知,继承陶行知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其教育思想价值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陶行知的考试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痛斥舞弊的考试,反对杀人的会考,同时提倡创造的考成。研究其考试观,对于我们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是指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核心教育思想作为课程或专题列入教师培训理论学习内容.《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网络课程是基于任务驱动设计,按认识陶行知、阅读陶行知、学习陶行知等活动形式设计,学员按学习活动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完成作业,系统地认识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一旦进入教师教育课程,校长教师都会自觉主动地接受陶行知,并把陶行知教育思想带进学校,带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8.
孙铭勋跟随陶行知从事生活教育运动屡试屡验、屡屡创造而又屡遭厄运,长达三十四年。孙铭勋是中国幼稚园最早的男性园丁。最初他入晓庄学习,同时从事幼稚教育。后随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又赴南宁,继续从事幼稚师范教育。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特别是幼稚教育理论,他的理论已经成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同时他也给我们留下了诗歌、小说、杂文、书信等丰富的文学作品。他用各种体裁的作品阐释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 ,因此 ,研究陶行知的作品及其蕴含的文艺美学思想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也有利于全面把握他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文艺美学思想与他的教育理念和哲学思维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联系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哲学观来研究他的文艺美学观。  相似文献   

20.
张宗麟追随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事业,对陶先生的教育主张身体力行。张宗麟分析了当时乡村社会日趋衰落、乡村教育发展缓慢的状况。他从中国国情出发,希望通过乡村教育提高乡民觉悟,改善乡民生活。在此认识基础上,他开展了创办乡村幼稚园、推广乡村师范教育及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促进了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完善。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仍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