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辅导员》2002,(22)
澳大利亚人均收入两万澳元,属于发达国家。然而,富裕的澳大利亚人却信奉: “再富也要‘穷’孩子!”在最冷的月份,早晚很少见到哪位澳大利亚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绒衣,便若无其事地行进在寒风中。太阳一出来,他们便将绒衣除去,只穿短衣、短裤、短裙。常见家长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袭人,没有一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属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大利亚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大亏。“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  相似文献   

3.
声明     
《教书育人》2005,(5):63-63
澳大利亚属两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2万澳元(合人民币12万元左右)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人成人后难免不吃大亏。  相似文献   

4.
《教育情报参考》2005,(8):63-63
澳大利亚属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年收入2万澳元(合人民币12万元左右),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要吃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不少家庭已步入“小康”,生活变得富裕起来。于是,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便只是享受:吃任选,穿任挑。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舍得花钱,其目的是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因此,孩子也变成了整天只知道吃好、穿好、玩好的“三好”人才。这让他们逐渐变得讨厌劳动,怕苦怕累起来。面对这一令人忧虑的变化,家长们却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属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大亏。  相似文献   

7.
在人均收入达两万澳元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人们信奉着这样一条原则:再富也要穷孩子。澳洲的中、小学校,中午不放学,午餐可以在学校餐厅购买,但据了解,自带饭的学生占大多数。一般是一瓶可乐再加一个汉堡包和一只水果,下课时随便在校园里寻一个地方坐下便将其“消灭”得干干净净,根本看不到将剩余食物甩一地的现象。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也少见哪一位澳洲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绒衣。一个年薪15万的父亲带两岁的女儿在医院大厅等人,女儿闹着要喝水,父亲没有到身旁的自动售货机前买一元一杯的可口可乐,而是顺手从…  相似文献   

8.
《青年教师》2007,(6):52-52
澳大利亚属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两万澳元(合人民币120000元左右),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不吃大亏。  相似文献   

9.
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水平还不高,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赶上发达国家,但正是在我们这个不发达国家里,有许多家长却宁愿自己吃苦,也要满足孩子的挥霍。相反,在很多发达国家,却在进行着不折不扣的苦难教育。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然而富裕的澳大利亚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澳洲的中小学中午不放学,午餐可以在学校的餐厅购买(也只有汉堡包之类的粗糙食物出售),也可以自带,但自带的占了大多数,一般是一瓶可乐加上一个汉堡包和一颗苹果。孩子们出外旅游就餐也不过是光顾一些既便宜又实惠的“麦当劳。…  相似文献   

10.
柳艺璠 《学前教育》2023,(23):54-57
<正>“老师,我们上班太忙,孩子就交给您了,有事您联系阿姨!”“孩子一直是老人带,我也没想到他会这样,他也不听我的……”身为教师,在带班过程中听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声音。家长们虽然心中深爱着孩子,但自己忙于打拼事业,不得不让孩子变成了一只只“小候鸟”,由老人或保姆照顾,只有在周末甚至假期时才能与自己短暂相聚。“小候鸟”往往有殷实的家境和相对富裕的物质生活,他们的父母也常常以为创造平稳富裕的家庭条件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照顾,  相似文献   

11.
说谎王国     
从前,有一个国家叫富裕国,王子名叫“大广只”。富裕国的人民有一个特征就是口里没有牙齿,因为他们的祖先经常说谎,牙齿便一天一天脱落,最后全国人民都变成“无齿一族”。他们习惯说谎话,每句活都是谎言。他们觉得“人人骗我,我骗人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买卖交易的商人也互相说谎和欺诈,因此,邻国的商人都不敢与富裕国通商,富裕国便一天比一天穷.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一天一天富裕起来,我们的孩子终于过上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不愁吃穿”的温饱生活,但是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教育可能是许多家庭最不如意、最困惑的事情。许多家长说,有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教育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不知道该怎样教育这一代“富裕”起来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家境贫寒,人们穿的衣服都是补丁加补丁。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补丁”在众多家庭中可以说早已失传,你若对幼小的孩子提及“补丁”,孩子会百思不得其解:“补丁是什么东西?好吃的还是好玩的?”王女士四岁的儿子帅帅也不例外。一次偶然的机会,帅帅对“补丁”可不是穿出来的,而是孩子“发明”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的成败,虽然并不完全取决于题目的高下,但是,题目之于文章,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是一位中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挖掘出的一个片断: 有一次我乘车到同学家。车上人很多。我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一个穿得簇新的孩子。一路上,这个孩子向妈妈要这要那,妈妈都满足他了。有一个无理要求,妈妈没有答应。于是,孩子便大哭大闹,大叫“妈妈坏!妈妈坏!”这使我突然想到,一些人当合理的要求得到满足时说“妈妈好”,而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又说“妈妈坏”,这不正象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吗?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孝”、“爱”、“感激”等字眼,在中外文明史中一直为人所称道。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孝”为百行之首。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他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有责任感。感恩不但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人们传统观念中那种“养儿防老”的意识逐渐淡化,孩子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许多孩子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根本不懂得珍惜,更不知感恩为何物。  相似文献   

16.
每逢过年,大人们便会给孩子一些压岁钱,因为这是我国民间的习俗。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压岁钱便也水涨船高。正因为这样,每逢过年,大人们所给的压岁钱越来越多,所承受的负担也越来越大。和大人们相反,孩子  相似文献   

17.
米立公 《教育》2006,(8):60-60
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澳大利亚的儿童教育有两点给人印象深刻:一是“心狠”,体现在不娇养孩子身体;二是“宽容”,用来培养孩子人格和技能。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孩子。我曾隐约感受过生活的艰辛,也曾抱怨与自怜。可是深冬大雪中的那一点点热,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丽。家中不富裕。每到冬天,顶风冒雪骑车上学,骑到半路早饭的能量便差不多耗尽了。到了学校,一上午肚子“咕咕”地响,生怕被同学们听到了笑话。我恨生活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孩子,我曾隐约感受过生活的艰辛,也曾有过抱怨与自怜。可是深冬中的那一点点热,却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丽。那时家中并不富裕,每到冬天,顶风冒雨骑车上学。骑到半路.早饭的能量便差不多耗尽了。到了学校,一上午肚子“咕咕”地响,生怕被同学听到了笑话。我恨生活的艰辛和苦涩。  相似文献   

20.
孩子是家中的宝贝。为了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殊照顾,许多家长便绞尽脑汁、暗送财物给老师。于是,一些教师的“爱心”便染上了“金色”:你送礼来,我就格外关心你的孩子;你不送,对不起,你的孩子我就不闻不问,反正你又不能看着我。什么“师德”呀,“教育原则”呀,统统置之脑后。 我有位朋友的儿子在上小班,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第一学期,孩子每夭回家,不是里面衣服没扣纽扣,就是穿错了别人的衣服;不是鞋子穿反了,就是裤子上的洞洞穿到后面去了。朋友自嘲地对儿子说:“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