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到:“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学生则学得少,却悟得多。这就是中国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纵观我们的教学,学生总是被塞得满满的,哪有时间悟自己所学的东西?要学生悟,就要给他们一些启发、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能够自由控制的时间。这时,教师就要学会“等待”,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等待艺术,让学生的思维更精彩?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说过:“教学是一种保护,教学需要等待。”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的脚步,不要急于求成,而是留出一定的时间,给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机会,给学生主动思考与思维的机会。传统教学中过于追求教学的快节奏,认为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才是成功的教学。但正是在这种繁忙的教学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窗口,整个教学只是教学预案的机械执行。  相似文献   

3.
刘广茫 《山东教育》2002,(16):29-29
当前,创新教育已成为深化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在小学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创新教育下的小学教师要做到“四要”。一要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的观念。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传授轻启发”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  相似文献   

4.
张颖 《辽宁教育》2018,(3):54-55
纵观当下的一些小学课堂,虽表面热闹非凡,实则缺少静心思考、用心揣摩的主动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要学会适时等待。一、适时等待是实现深度学习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等待,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想象、实践、表达的时间与空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适时等待有哪些重要性呢?  相似文献   

5.
周宝凤 《考试周刊》2011,(46):97-98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以下几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上课不要多讲并不代表少讲或不讲。  相似文献   

6.
高中数学教学由于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所以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舍不得给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问题一出现马上进行讲解,力争多讲解几道题,让学生见的模型多一点,知识面广一些,期望考试时效果会好一些。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比较难,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学会,教师讲学生都学不会,不讲学生就更不会,与其“浪费”时间给学生思考,还不如直接讲解,学生听得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7.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师在培养人时,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慢慢来。这个过程,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学生收获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耐心等待,在等待中发现“柳暗花明”,在等待中聆听真知灼见,在等待中发现“理想学生”。但是在课堂中,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或同答得不够标准时,往往会急于让学生坐下,让下一个学生来吲答。笔者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适时地等待、引导学生,或许,他们的回答会更精彩。如何让课堂中的提问更有效呢?笔者有以下看法: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郭元祥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中解释教育的“慢”时指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相似文献   

8.
一、在交流探讨中求异要学生学会创新就要相信学生,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敢于思考发问,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在相互交流中勇于表现自我。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习”中“悟”,在“悟”中“习”。  相似文献   

9.
等待是一门艺术,等待是一种美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等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时间,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收获也自然丰厚了,因此,教师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让学生的思维绽放精彩。  相似文献   

10.
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要求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时间、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悬念、给学生难题、给学生对手、给学生机遇,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作为政治教师,要能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三个“不要”。  相似文献   

11.
石义秋 《考试周刊》2009,(33):80-80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善于解题。”可见,解题是数学的核心。要善于解题,就要具有较强的解题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挣脱“题海战术”的束缚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认为题做得越多越好,并且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2.
教师提问,是最寻常不过的课堂现象,但学会等待.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的教师又有多少呢?从这一点看,等待又是多么不寻常。在这寻常与不寻常之间。不少教师选择了不等待,教学还是按照教学预设进行,“等待”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奢望。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十四年有余,教师要怎样“教”,学生要怎样“学”,一直是我教学在思考的问题。记得参加了网络培训中听了郭教授的讲座,她真正抓住了当今课堂教学的症结所在,并在如何改进上给我们来带了可行性的指导。她的一句“老师必须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深深的映在了我的脑海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都给学生提供了哪些有效的帮助呢?我们知道在教学中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是根本,教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教师就要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十四年有余,教师要怎样“教”,学生要怎样“学”,一直是我教学在思考的问题。记得参加了网络培训中听了郭教授的讲座,她真正抓住了当今课堂教学的症结所在,并在如何改进上给我们来带了可行性的指导。她的一句“老师必须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深深的映在了我的脑海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都给学生提供了哪些有效的帮助呢?我们知道在教学中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是根本,教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教师就要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呢?  相似文献   

14.
预设和生成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有的认为预设就是亦步亦趋,牵着学生走,把学生引人狭窄的小胡同,有的热衷于课堂意外生成,津津乐道。这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预设等同于传统的“以本为本”吗?在我们的教学中守株待兔般地等待意外的生成吗?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应让学生多参与主动思考。课堂上,教师不能急于解决问题,也不要急于推进教学进度,要等待学生的思考,等待学生的感悟,等待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细心揣摩,主动发现,适时点拨。教师还可以试试少讲一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教师的着力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16.
武汉光谷第一小学马菁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等待,给学生们自悟自得的时间。小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常常会人云亦云.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的学习。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没有耐心等待,教师时常为了赶进度而无视需要真正关心的“弱势”体群。作为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断等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他们有感而发、有疑而问,这样才能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如今,语文课堂又掀起了一阵读写结合、读写链接的浪潮,却忽视了从“读”到“写”中间的非常重要的隐性过程——“悟”。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会、去感悟的时候,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事实上,教师要引领学生好好地“悟”,充分地“悟”。“悟”得到位了,“悟”得透彻了,才能说得精彩,写得生动。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教研讲堂”活动中,儿位教师谈到自己平时课堂上的“闹心”事:很多学生上课时不喜欢思考问题,不愿开口发言。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讲得多,问得多,很少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二是对发言学生的评价鼓励少.对结果对错关注多,不能形成积极发言的宽松课堂氛围。基于此,我们希望老师上课时能充分放手,把机会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做好自身的有效引领。执教研讨课的教师欣然接受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教师的等待,才可能避免一部分甚至少数学生拥有"话语霸权";因为教师的等待,才能以让那些跳一跳还够不着桃子的学生拥有在树下思考的机会。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用的时间多,给予学生的时间少,教师做得多,学生做得少,那么如何留出时间让学生做得更多,对于我们大部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下面我从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及教学等待的意义两方面,谈一下自己  相似文献   

20.
石砾 《新疆教育》2012,(23):169-169
1新课程真的不需要老师讲了吗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十分普通的现象。即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日“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