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提倡以正面宣传为主,县市级广播台站还搞不搞批评报道?如搞该如何作改进?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有权威的大报同行们也难以回答。尽管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新闻工作会上曾强调“坚持正面宣传的方针”的同时,还要“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可在基层、县市级台站因为权威小,受制因素多,再加上怕担风险,怕惹麻烦,对批评稿件的处理就格外谨慎小心。有的领导在审稿过程中,一见批评稿件就宣判“死刑”,并明确提出,只准报喜,不准报忧。写批评稿几乎成了县市级台站新闻工作者难于上青天的禁区。群众笑说县广播站“一年四季唱赞歌、越唱越糊涂”,致使广播在听众中的威信下降。对此,县市级台站新闻工作者心理总有一种压抑感,而且长期存在。 其实,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认识和做法,是一种对事业很不负责的消极态度。 生活本身就有美有丑,事业的发展总是光明面与黑暗面、成绩与缺点、成功与失败同时存在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2.
两年多来,新闻中的批评报道似乎少多了。据1991年9月镇江市七个广播电视台站一周新闻节目的调查统计,只有一篇批评报道,占新闻播出总条数的500分之一。新闻单位处理批评报道比较“小心”,好象有一种“理不直,气不壮”的心态。但重温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深感应该全面正确地理解“讲话”精神,不能忽视批评报道的作用。批评报道如果处理得恰当,是可以与正面宣传殊途同归的。这是本文的中心话题。  相似文献   

3.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对批评报道讳莫如深者不在少数;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者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但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特别是在批评中缺乏一种强烈的建设意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不失为打破当前批评报道沉闷局面的一剂“良方”。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说到底,就是要把批  相似文献   

4.
广播宣传和报刊宣传相比较,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处。广播宣传闻于声,报刊宣传见于字。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反映于效果,便自有长短。一篇理论性文章登在报刊上,人们可以仔细研读,反复琢磨,谁也不必担心忘了怎么办。这是长处。其短处,就是对睁眼瞎无能为力,同样一篇文章,让播音员一念,琅琅有声,凡是耳朵亮的人都能够听。广播怕耳聋,不  相似文献   

5.
问:“党的十三大提出舆论监督,请你说说批评报道的重要性在哪里?”答:“这个问题很重要。批评报道有人爱,有人怕,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离不开它。报纸开展批评不会使共产党的威信下降,正说明党有力量解决自身的腐败现象。报纸批评带不来消极东西,也否定不了大好形势。比如在十三大召开期间,有的同志提出,不要在这期间登批评稿,要多从正面宣传,怕消极东西影响会议气氛。我认为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全国党代会期间,报纸有批评声音,正说明党内民主空气浓。如果说,照过去旧例宣传,元旦前后大好形势;春节前后形势大好;每年三四月召开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也是取得成  相似文献   

6.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不要舆论监督(包括批评报道)?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怎样很好地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包括批评报道)作用,却需要我们认真地探索。今年4月份,我们记者写了一篇批评报道,题目是《这条柏油路为何如此短命?》邯郸地区邱县陈村回族乡在通往县级公路之间有一条2.5公里的乡间公路。这条路铺修成柏油路后,使用仅四个多月,就坑坑洼洼不象样了,行人怨声载道。记者写的这篇批评稿子,在批评施工单位不顾信誉、不求质量的同时,也针砭了一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对这篇批评报道如何处理?有的同志认为,这篇稿子切中时弊,应作为头版头条刊发。社长、几位总编和多数同志主张慎重一些,因这篇批评稿件涉及到县、乡两级领导,决定先打出小样听听县政府的意见。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我们才清楚,修陈村乡这条公路是很费周折的。它要经过两个汉民村,涉及到回汉关系,1986年地区民委就拨了修路专款,但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对批评报道讳莫如深者不在少数;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者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天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但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特别是在批评中缺乏一种强烈的建设意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尽管社会环境比较宽松,但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怕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  相似文献   

9.
宣传改革、改革宣传。作为党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宣传工具的广播,为了充分发挥其宣传效能,在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也必须进行改革。县级广播台(站)的节目,究竟应当如何办好?改革节目要朝哪些目标努力?根据各兄弟台站的经验和本人在日常编播实践中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字: 一是“新”。除了要求报道速度,注意新闻时效,“以快取胜”外,还要求报道内容要新,富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群众对新闻单位的意见主要有两条:一是会议新闻多,上层活动多,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少;二是批评报道少,有不少批评不痛不痒,流于形式。舆论监督不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各级党委和党政领导对舆论监督重视不够,指导不力,没有要求,没有任务。而同时又对新闻单位其他方面管得过死,干预过多或出面直接指挥,使新闻单位不方便行使自主权,按新闻规律办事。二是有些新闻单位片面理解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舆论监督持消极态度,顾虑重重,怕批评报道多了出问题,出偏差,惹麻烦。有些记者愿多写表扬稿,不愿写批评报道。三是社会化的监督机制很不健全,  相似文献   

11.
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谈到“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问题时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性原则决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包括新闻批评,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之一,是我们党克服消极思想侵袭,保持健康肌体的有力武器。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历来重视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学习了这篇重要讲话,受到很大  相似文献   

12.
根据省厅、地区局关于在广播电视台站开展创“三好”活动的文件精神,从1990年以来,玉山电台以“当好党的喉舌,提高宣传质量”为宗旨,以“提高宣传质量好,加强宣传管理好,遵守宣传纪律好”为中心内容,积极开展创“三好”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5年被省厅、地区局授予“三好”台站先进集体光荣称号,1996年荣获省厅授予的广播宣传管理先进单项奖。1997年全台播出稿件13500篇,其中新闻稿件6200篇,用稿量居上饶地区之首,其它各项工作又有新突破。县台创“三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怎样才能常创常新,富有…  相似文献   

13.
李新建  郭璇 《中国广播》2011,(9):2-F0002
中国广播联盟组建“大运全国广播联盟”,组织20家成员台100多名记者,整合采编资源,共享报道平台,共发出文字消息261篇、录音报道293条、评论163篇。深圳广播电台等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全程转播了中央电台开闭幕式直播信号。《大运联盟秀》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中国广播网和中国时刻网进行视频直播与点播。延展了宣传平台,为中国广播联盟大运会报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中央制定了明确的方针,这就是:第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第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那么还要不要批评报道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好的批评报道对于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在于,批评报道应该遵循怎样的方向,把握在什么“度”上。近几年来,我连续发表了10多篇指名道姓的批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  相似文献   

15.
我是广播新闻工作者,长期在基层广播台、站从事编采工作。我感到在搞协商对话、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广播,特别是基层广播,比较其它宣传工具有着不可  相似文献   

16.
当前,统战宣传报道步子不大,和中央抓统战工作的部署很不适应。有些地、县级台站,在统战宣传方面几乎还是空白。这种状况的存在,从新闻单位本身来讲,一是把统战报道看得过于高深,怕搞不好起副作用,宁愿“踱方步”,也不愿去“冒风险”,二是认为统战宣传内容少、对象少、受众面窄,甚至认为统战宣传是统战部门内部的事,宣传与否无关紧要;三是认为统战宣传是长期性的,时效性不强,不是什么硬任务,因而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四是编辑、记者和民主人士交朋友的不多,缺乏联系,因  相似文献   

17.
在广播宣传中,一篇稿件一组节目的结构组织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宣传效果的好坏。由多篇稿件组合而成的连续报道是广播电视宣传的“重型武器”,其结构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它在整体上还存在着一种为单篇孤章所不存在的宏观结构问题。近几年,我们在连续报道的具体实践中,注意总结、研  相似文献   

18.
批评报道(或问题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记者手中的“重武器”。但许多记者却因此而招来不少麻烦,令他们十分头疼。尤其是企业报记者,他们把批评报道看作一块热红薯,想吃,但又怕烫手。其顾虑有两点,一是怕得罪被批评单位领导,给以后的采访造成困难;二是怕影响被批评单位的正常工作。这些顾虑是有一定道理的。企业报记者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如果批评了某单位,而这个单位的领导如果不明事  相似文献   

19.
广播记者是新闻创优的主要执笔人和宣传者,优秀新闻的完成过程是要求广播记者根据自己所见或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人物用恰当的唯美的文字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对广播记者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想通过对记者素养在新闻创优过程中的重要性谈谈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要求广播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进而从新闻创优的过程中来彰显记者真善美的高贵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中央制定了明确的方针,这就是:第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第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那么还要不要批评报道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好的批评报道对于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在于,批评报道应该遵循怎样的方向,把握在什么“度”上。近几年来,我连续发表了10多篇指名道姓的批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较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学习中央的方针,总结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批评报道要取得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就必须服从于三个“有利于”的大局,即: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利于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扶正压邪,化瘀活血,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为此目的,记者需要做到六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