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源寺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老寺庙,座落在宣武区法源寺后街。唐贞观十九年(645)太宗李世民为悼念远征高丽的阵亡将士,诏令建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建成,赐名悯忠寺。唐安史之乱时一度改名顺天寺,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寺内曾各建一座砖塔。中和二年(882),寺庙毁于大火,修复后又遭地震,辽咸雍六年(1070)重修后称大悯忠寺。明正统年间寺僧相瑢募金修葺,改名崇福寺。清初,顺治皇帝在寺内设立戒坛。雍正十二年(1733)又再次修建,迎请南京宝华山文海法聚至京传戒,赐额“法源寺”,成为律宗的寺庙。乾隆四十五年(1782)重修竣工后,乾隆皇帝御驾亲临,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  相似文献   

2.
位于北京牛街附近的法源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它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东征,为悼念阵亡将士,在幽州城之东南,建悯忠寺于此。"靖康之耻"时,宋钦宗赵桓被金兵掳至燕京,曾囚于此。明正统二年(1437)重修时改名为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5)改建后名法源寺。该寺石刻碑记和藏经甚多,院内古木参天,故不仅以历史悠久称著,其文物丰富也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3.
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人长安,次年隋亡.他在关中称帝(即唐高祖),国号唐,建都长安(今陕两两安).渐次削平隋末以来的群雄割据,至太宗贞观二年(628)完成统一.高宗总章元年(668)击灭高丽.907年为后梁朱温所灭.  相似文献   

4.
《北京档案》2012,(10):65
正法源寺,又称悯忠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附近教子胡同南端,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寺内珍藏了大量佛经、佛像和石刻。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进行大修,钦定为专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并赐名为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四十五年(1780年)又有过较大修整,乾隆帝在大修完工后亲临法源寺,并赠送了"法海真源"的牌匾。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采用中轴对称格局,共七进六院。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等,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相似文献   

5.
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人长安,次年隋亡。他在关中称帝(即唐高祖),国号唐,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渐次削平隋末以来的群雄割据,至太宗贞观二年(628)完成统一。高宗总章元年(668)击灭高丽。907年为后梁朱温所灭。  相似文献   

6.
王传霞 《新闻世界》2009,(9):184-184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样的国君是明君。什么样的国君是昏君。魏征答道:“国君之所以能贤明,是因为他能兼听;之所以会昏愚,是因为他偏听偏信。”太宗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以兼听防黯,终于创造出震古烁今的大唐盛世。  相似文献   

7.
侯艳如 《今传媒》2016,(7):158-159
《论书》是唐太宗李世民从军事角度出发,以其对军事思想的把握和对戎马生涯的深切体会融合其丰富的书法实践经验而悟出的书法理论著作,在此篇中唐太宗以兵喻书,使两者建立了深切的联系,较同时代的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等以文学见长而无实战经验的文士而言别有一番建树,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系统,而且在书法实践上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从该篇论著入手,同时结合唐太宗其它论书著作,梳理太宗对书法和军事的相关论述,以期揭示其书学理论与军事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伊岚 《北京档案》2015,(4):48-50
法源寺是北京城内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庙,唐时名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此名。法源寺的样式与一般汉传佛教寺庙并无太大差异,但法源寺的重要意义绝不仅仅囿于历史悠久,其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缘价值决定的。换句话说,北京兴则法源兴,北京衰则法源衰,法源寺的地位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地位息息相关。1912年3月,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法源寺也正因此显现出重要的地位。只是1912年的法源寺里,上演的却是一幕佛教的悲凉景象,该寺在是年11月发生了一件影响全国佛教界的大事--寄禅之死。  相似文献   

9.
从考古学提供的线索来看,文献中所谓唐朝实行"薄葬"的记载恐非事实.唐皇陵标榜"薄葬"主要动机在于防盗,唐太宗开始"以山为陵"建造皇陵旨在令"奸盗息心",并无要实行"薄葬"的意图.  相似文献   

10.
一、《忠经》成书于宋代关于《忠经》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议。清代学者丁晏根据避讳旧俗,认为《忠经》是唐人马雄所写,理由是书中讳“民”为“人”,讳“治”为“理”,是为唐太宗李世民讳。清代四库馆臣认定《忠经》为宋代之书,其理由见之于《四库全书提要·忠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阐述唐太宗时期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继而概括贞观年间国家外交关系概况,分析唐王朝与周边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最后总结唐太宗时期国家外交关系的主要特点,阐明其时的通贡制度及其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松 《兰台世界》2014,(9):72-73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之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早年随其父李渊进军长安并于618年建立大唐王朝。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之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早年随其父李渊进军长安并于618年建立大唐王朝。  相似文献   

14.
孙旭 《兰台世界》2012,(18):23-24
北宋建国初,宋太祖便规定实行严格限控寺院建设的政策.太宗即位后,受政治因素影响寺院政策多有反复.真宗即位后,“大中祥符间,例易天下寺名”;天禧年间,对天下寺院进行全面的普查整顿,重新确立了严格限控寺院建设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李世民及唐王朝的领导集团,为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即是对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乾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两北隅原乾明寺内,系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鄢陵县乾明寺始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原呈长方形,寺内原有大殿三幢,东西配殿四座,围廊、花园等,民国十七年(1928年)寺废塔存.  相似文献   

17.
唐玉华宫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其前身是建于武德七年(624年)的仁智宫,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废宫为玉华寺。显庆四年(659年)至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华寺翻译佛经。玉华宫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初唐离宫,而且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玉华村。玉华宫的主体建筑数量,有宋人张"九殿五门"和今人"十殿五门"两说,而此两说的产生与对紫微殿的认识有关。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证,认同"九殿五门"之说,玉华宫建筑中无紫微殿和显道门。玉华宫建筑布局应该是由中路、东路和西路三组建筑群组成,中路建筑是专供唐太宗居住和日常活动的场所,东路是太子居所,西路可能是随驾妃嫔的住所,至于百官居处则另有所在。玉华宫晖和殿与耀和殿名称在文献中的演变与宋代避濮王赵宗晖之名讳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从考古学提供的线索来看,文献中所谓唐朝实行“薄葬”的记载恐非事实。唐皇陵标榜“薄葬”主要动机在于防盗,唐太宗开始“以山为陵”建造皇陵旨在令“奸盗息心”,并无要实行“薄葬”的意图。  相似文献   

19.
《湖北档案》2009,(4):F0003-F0003
说明:黄州安国寺又称护国寺,建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坐落于黄州城南的青云塔下,因北宋名相韩琦曾在此发愤读书,考中进士而闻名。  相似文献   

20.
《四川档案》2021,(5):52-54
<正>康明惠(1898一?),号恩溥,化名悯怀,四川省温江县涌泉乡梵音寺宋家石桥(今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宋家石桥)人,1898年12月生。1920年在省农业专门学校(今四川农业大学)读书期间参加四川省革命先驱王右木组织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自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以来,历任该团成都地方候补委员、执委、秘书等。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1929年3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