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印顺的人间佛教内涵的歧异是其思想受到置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印顺佛学中,“人间佛教”的“人间”包含了六道中的人界、世俗社会和胜义的大乘世间等三层含义,而并非只指称其一。印顺的人间佛教的“人间”三义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现实中佛教的某些弊端,充分显示出印顺佛学针砭时弊、当机摄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星云大师的《释迦牟尼佛传》、《十大弟子传》、《玉琳国师传》等3部人物传记文学,创作素材丰富而广博,它们既源于佛经典籍又加入民间的逸闻趣事.据此3部文学中相关的佛典依据,可以看到星云大师既有史家的严谨、佛家的慈悲,又有文学家的创造力;佛教人物传记的抒写既尊重历史的真实,淡化神异色彩,又达到以文弘法,事理圆融的效果.进而领略星云大师一以贯之的"人间佛教"的创作宗旨.  相似文献   

3.
太虚大师是近代著名的大德高僧、佛教思想家和改革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革兴运动,到处弘法传教、兴办教育、住持寺庙。更重要的是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佛学思想,这是贯穿太虚大师佛教革兴始终的基本精神,至今对佛教的发展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对太虚大师本人及其人间佛教的思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建设人间佛教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彭欣  浣晓璐 《文教资料》2011,(11):173-175
近年来,星云大师积极倡导生命教育。站在缘起与超越、爱生与共生、转化与提升和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生命立场,他以富有现代性、人间性、发展性的生命理念来解读生命过程、生命道德、生命价值和死亡教育等问题,加深了我们对生命问题的理解,是对当前学校生命教育的一种补充,也对教育的人本归位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太虚在批判鬼神之教、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他从六道轮回、因缘果报、五乘共法、一切唯心、自他两利等众多角度阐述人间佛教思想的意义,并大量引用儒家思想,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用儒家重人生及人之德性的内容,诠释人生佛教的意义;二是借儒家的伦理观念,张扬佛教人乘善法的理念;三是引儒家成贤成圣之路径,阐述佛教济世利他的大乘思想。太虚法师经过有选择地吸收儒家思想,使其人间佛教理论得以发扬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生活禅,不唱高调,贴近生活,把握当下,深蕴着大乘佛教思想,体现出中国禅宗的主体精神,彰显了“觉悟”与“奉献”的人生信仰价值取向,富有开放、宽容、求真、灵动的风格,契合当代的现实需要,能够推动人间佛教思想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以促成生活之“相续”与“转依”,达成生命之“尊严”与“和谐”。探究生活禅的思想脉络与精神特质,其显示出“生活性”、“智慧性”、“道德性”、“社会性”等特性,具有时代特点,可以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社会路向。  相似文献   

7.
人间佛教的基本内涵,是在民国期间太虚大师提出的“去鬼化”和印顺导师提出的“去天神化”。这种去鬼神化的人间佛教理论,在台湾的刚性威权社会向柔性威权社会转型,再由柔性威权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过程中,得到了循序渐进式的发展。从人间佛教理论的视角来看,白圣长老领导的传戒运动,属于台湾的人间佛教话语。在柔性威权社会兴起的佛光山和慈济功德会,是人间佛教运动向台湾民间深入扎根的具体表现。当代台湾的人间佛教运动,具有台湾区域性、大陆传统性和国际性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9.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观念或口号的提出距今已过了大半个世纪,有关人间佛教思想渊源的讨论可谓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百年来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及胡适《词选》为开端的中国现代诗学,在理论建设方面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其主要内因在于人关怀与科学理性的双重失落及诗学界未能妥善处理两间的矛盾。王国维、胡适以来的中国现代诗学对于广大民众的生存状态缺乏足够的人关怀,导致诗学脱离了社会的主流生活而失去理论号召力量。科学理性的主要内容,是以归纳、演绎为主的形式逻辑和以假说为目标的思想实验。王、胡等人开创 了重视归纳而忽视演绎的现代方法论传统,因而很少出现创造私人化诗学理论体系的尝试;他们都将个人诗学的核心概念视为“本原”,并由于其在学术界的权威地位而成为“真理”,从而成为诗学理论体系创造的又一个障碍。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简介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现代学贯中西的大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幼年时接受私塾教育,青年时受到康有为思想影响,曾在梁启超的《时务报》中工作。后来到日本留学,回国后从事美学、文学理论和戏曲艺术史的研究工作。著有《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等。辛亥革命后东渡日本,埋头著述。1923年成为溥仪的文学侍从。1925年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从事史学和古文字研究。内容梗概《人间词话》分上下两卷,主要是王国维对词及词人的评价。第一部分是对词的评价。首先,王国维提出著名的“境界”说,他认为,境界是判断词高下优…  相似文献   

13.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14.
传统佛教一直被世人视为远离尘世的出世之道.近代著名佛学大师太虚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仅在理念上主张积极入世,普度众生,而且在行动上提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太虚本人为此身体力行,也因此倍受褒贬.究竟应如何看待佛教传统与现代、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的呢?本文拟从太虚大师与蒋介石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如何把握出世入世的分际,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自觉地摄取柏拉图、叔本华、康德等人的学说作为理论依据,对中国诗学文本实施重构,予以批判性读解,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论预设之中,把日常的诗学实践同“境界说”这一“终极目的”联系起来。由于其理论清晰度与成熟度的提高,也由于理论系统化的初步完成,《人间词话》对中国诗学传统进行的“中西化合、相互推助”的整合和全新阐释,为中西文论的交融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人间净土的思想,是受到佛教中西方净土理想世界美好世界的影响,从反观现实世界不和谐不完满的现状当中,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追求。本文从佛教中关于西方净土和人间净土的比照,并且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入世化,特别是佛教净土宗对人临终往生的关怀、对于社会慈善事业的关注,而强调化导世人行善、建立和谐生存环境的人间净土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近现代社会,佛教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惑和问题:如何顺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和时代需求?佛教的教内教外需要怎样进行一番改造,既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又能重新建构起佛教自身的新形象,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太虚大师等佛门龙象提出了中国佛教应该走人间佛教的道路。笔者尝试从人间佛教的产生、发展模式、现状、现实意义等方面做一下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王国维手定之《人间词话》六十四则可以看出他以“境界说”为核心构建诗学批评体系的尝试。“境界”和“意境”义近而内涵并不全同。前者兼指主观想象和客观景物的描写,而后者偏于主观情思的抒写。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团体,更有僧团、寺院、慈善基金会等实体性组织以支撑其弘法事业的展开。现在被日益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之间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寺院经济的基础给予佛教走向人间给予物质支持,而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的理念又极大地影响改变着现代寺院经济的形式与内容。在以最终提高福利为目的而非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寺院经济的存在有助于缓解各种矛盾,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人的文学”中的“人”不主要指“个人”,而是指“人类”,因而他的“人的文学”不是“个人本位主义”的文学,而是“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中的“平民”也不是“民粹主义”意义上的“平民”。而是泛指“人类”,因而“平民文学”不是有关底层民众的文学,而是关于人类的文学。由此,普世诗学构成周作人早期文论的基本质态,而不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所谓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