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回族,又称回回族,一般认为其主要来源于十三世纪初叶成吉思汗西征时被迫东迁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由于当时东西交通大开而自愿东来的阿拉伯商人,在中土同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等民族相互交流中融合而成的新型的中外结合型民族。回族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中外结合文化,其在伦理思想上也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征。本文拟对回族伦理的渊源,特征等作初步探讨。一回族伦理思想的渊源(一)回族伦理对伊斯兰教伦理思想的汲取回族由于全信仰伊斯兰教,是穆斯林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所以在外来文化中主要受伊斯兰文化的熏陶。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云南回回伊斯兰学者马德新是一位立志宣教(伊斯兰教)、护教的人,他不仅对伊斯兰教有自己系统的看法,而且对所谓伊斯兰教"异端"也曾给予过严厉的批判,这些对我们研究清代回族伊斯兰教都有很好的帮助。本文在对此做出较为系统的分析后,进一步指出了马德新所倡导的宗教信仰上的正统化特征和信仰实践上的大众化特征,以及他所强调的知行合一和"圣人"行教路线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历史悠久,该教创立后不久从海路传入福建泉州。宋元时期由于宋王朝在泉州实行发展海外贸易政策,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客商纷至沓来,伊斯兰马木鲁克王朝和中国元朝初中期,是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在泉州传教的鼎盛时期。元末,泉州发生了亦思巴溪战乱,大部分穆斯林为躲避战火回国,少数留在泉州的穆斯林后裔也迁居山区海滨。清代,虽因官府保护政策伊斯兰教有所复苏,但影响远不及宋元两朝。 一、泉州伊斯兰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优势及不足 与福建省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相比,泉州开发伊兰教文化旅游具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4.
一伊斯兰教在创立之初,就由海道传入我国。《闽书》载:“(穆罕墨)有四大贤人,唐武德中来朝,一贤传广州,二贤传扬州,三四贤传泉州。”初仅在南方的一些城市里传播,且主要以侨民为主。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左右,伊斯兰通过中亚的萨曼王朝,传入我国新疆喀什地区,以后又扩及全新疆,元时西北地区先后有十多个少数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诞生于来元时期的回族,就是一个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典型。因而伊斯兰教对回族的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诸方面的影响相当深远。到清前期,西北地区回族伊斯兰教各教长,势力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 ,不仅是广大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 ,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左右着虔诚的信徒 ,而且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人早期教育方面也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伊斯兰教产生初期阿拉伯人教育情况及其特点的分析 ,全面阐述了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影响和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伊斯兰教在开封市区形成了格底目和伊赫瓦尼两教派共存的局面,两派对伊斯兰教在城市地区的发展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和卓有成效的尝试。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城市伊斯兰教也面临发展路径的调适和重新选择。开封市区两教派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融洽协作的模式,对城市伊斯兰教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形式多样的民俗(包括信仰性民俗)是回族穆斯林高度独立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体现出回族穆斯林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传统特点。源于伊斯兰教教规、戒律的禁忌民俗,随社会的发展,它们本身特有的宗教色彩减弱,民族文化的色彩增强。这些禁忌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健康生活习惯相一致,对回族穆斯林的健康长寿起着积极的作用,并在维护民族特征方面起着约束力的作用。它们已内化到回族穆斯林的意识之中,成为回族穆斯林自觉的一致行为。聚居区回族穆斯林传统的宗教观念较强,重视礼拜,寓于礼拜活动中的净、静、动等因素在客观上起到了养生健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交往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伴随着阿拉伯人的军事征服传入伊朗 ,逐渐为波斯人所接受。这一历史进程是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时期、多方面交往的结果 ,具有明显的交往性特征。军事交往为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 ;政治交往是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保证 ;经济交往是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重要原因 ;文化交往是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深层根源 ;什叶派成为伊朗国教是长时期交往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古兰经》中奉绥来特章的经文明确提出了鉴别真伪信士的标准:深信"这是从至仁至慈真主降示的启示"者是真信士,而不相信者,则是伪信者。穆斯林的身份是以是否信奉安拉为前提的,信奉安拉的人是穆斯林,表面上信任而内心不信的人是伪信者。《古兰经》明确而详细地阐明了信仰伊斯兰教的社会成员中信道者与伪信者的特征和性质。  相似文献   

10.
大花苗族被迫迁徙到石门坎,物质生活极其匮乏,政治上毫无地位,受封建统治者和当地彝族土目的统治,人们在精神上对宗教产生了特殊的需求。石门坎是汉、苗、彝、回多民族聚集地,但儒释道思想、彝族宗教和伊斯兰教等影响微乎其微,而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又满足不了这一需求,这为基督教的传播奠定了文化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元代的私人藏书虽远不及宋和明,但也对中国优秀的藏书文化传统多有继承,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证,亦反映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开始形成以大程为代表的道德实践路径与以小程为代表的格物穷理路径,由此而演化为朱陆之争。元明以降,心学沿道德实践的方向将二者的统一推向极致,但却存在着遗落客观世界的偏失;气学沿存在之理的方向虽然突出了知识理性与知识追求,却又面临着稀释道德理性的危险。如何确保二者的统一而又不失偏颇,既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张力,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吸取西方文化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并占统治地位的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在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我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是由汉族统治者掌握政权,对以蒙古族为统治者的元朝,史学界曾出现种种非议和责难是应该认真分析研究的。元朝发展农业等一系列措施,对元朝社会乃至后来历史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其建立是历史的一个发展和进步,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的一个大融合。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中的角色常常有特定的称谓,而婢女则多名为梅香。虽然同为婢女,但是每个梅香却各具特色,她们时而促成美好姻缘,时而对小姐给予清醒的当头棒喝;一方面是闺阁小姐的代言人,一方面又谨遵老妇人的言语。梅香具有自己的立场,她是一个类型化人物,所以有必要对这个角色进行分析,以便我们更全面了解元杂剧的独特魅力和特定角色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元明清时期许多君主以各种方式重视、支持书院,对书院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动机和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弥补体制内教育系统的不足,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二、表明对儒学的尊崇以及对儒家所倡导、宣扬的伦理道德原则与治国理念的认同;三、通过支持书院而对书院产生影响或介入书院内部事务,从而影响书院的发展方向甚至改变书院的性质,最终将书院纳入官方的意识形态控制网络之中。  相似文献   

16.
明代戏曲创作,是我国戏曲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高峰,它的戏曲思想以教化论和主情论为主,其流变大致经过了教化论的高扬——教化论的极致表达——主情论的提出以及对教化论的反拨——主情论的泛化与恶性张扬——向教化论的适当回归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御河是大同市内最主要的一条河流,它由北而南从城东门外流过。作为东出必经之路,御河桥上建置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根据考古出土文物及参考文献可以得知,御河上建桥有确切记载始于金代,它是一座五拱石桥,元代重修时命名"兴云桥"。金代御河桥经元明二代历时四百余年,万历八年拓故基重建为十九孔石拱桥,仍名兴云桥,清嘉庆年间倾圯。  相似文献   

18.
暖泉镇位于河北省蔚县西南部,西邻山西广灵县,是蔚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暖泉设镇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元代,至明清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三堡、六巷、十八庄。如今在暖泉镇留存着许多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碑刻,通过对碑刻的解读与分析可以对这一时期暖泉的商业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监察制度自秦汉创立,在隋唐时期得到重大变革,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御史台制度。特别是唐代的御史台机构完整,所属台、殿和察三院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扩大,对唐代的发展与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唐代御史台制度的发展历程出发,简述其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能,并结合我国现行监察制度的实际去寻找一定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唐代判文献在宋元时期的书目中多有记载,明代以后除张黛、白居易的外却基本消失殆尽,对其存佚细致梳理,可以看到唐人判集在后代流传的实际状况。《全唐文》所收拟判大都从《文苑英华》辑入,然二者拟判龃龉之处也甚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