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谡是《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一个可悲可叹而又可怜可爱的人物。我觉得,在《失街亭》这个精彩章节中,他的心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战前的显然自负街亭之战打响前,马谡即尽显其骄狂自负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大言请命”和“山上屯兵”两个场景中。孔明“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话尚未完,马谡急不可耐地说:“某愿往。”如果说,《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迫不及待站出来,请求去江东说周瑜来降曹操,是贪图功名,邀功心切;那么,马谡主动请命,则显然是自命不凡,急于逞能。所以,孔明提醒他街亭重要、守之极难,他自负地说:“某……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脍炙人口,众多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但如《失街亭》(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中用简约文字,对马谡的“三请”“三笑”“三拒”“一哭”的极富个性的描写却不多得,细细品味,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超技艺和良苦用心。作品一开始就写出蜀军面临极其严峻的战略形势,孟达被杀,孔明担心“深有谋略”的司马懿率兵出关,且料定“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兵防守。当孔明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时,“言未毕”马谡便向孔明请求“某愿往”。一个“言未毕”便把马谡建功心切、迫不及待、不假思索、轻率浮躁的性格点出。孔明对马谡的轻…  相似文献   

3.
一字失街亭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失街亭,谁之过?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人认为是马谡的自高自大而又不听人劝,导致痛失了街亭。而我认为完全是诸葛亮的一个字使街亭落入司马懿之手的。文本曰:孔明闻听孟达被杀,司马懿同张颌领兵出关,来拒蜀军,且料定“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可知街亭虽小,战略意义甚重。用孔明的话说就是:“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问题的严肃性可以想象了,发此千斤重担,在蜀国能担当得起的人是屈指可数的啊!究竟用谁?孔明发话了,“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这不免让人一怔,…  相似文献   

4.
《失街亭》一文,开头在部署兵力时,孔明的精明谨慎就充分地显露出来了。先说精明。首先当听探细人说:“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邰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的第一反映是大惊。很准确料定“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这是”一位天才军事家的精明之处。其次,当孔明问及“准敢引兵去守街亭?”而马谡说“某愿往”时,他就对街亭的重要地位一语道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相似文献   

5.
《空城记》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文前面说的是马谡自告奋勇并以人头担保去守街亭,孔明虽然让他去了,但由于先主对他的评价是“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所以“犹豫不定”。马谡到街亭后.不听王平的劝告,占山为寨,王平只好自己领着一部分士兵另外扎寨,并派人把扎寨情况画成图本送给孔明。这不仅验证了先主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大丈夫马谡     
《失街亭》中马谡一意孤行,拒绝忠谏,失却要路,终失街亭。孰不知,他也是个铮铮好汉。街亭之战前夕,敌军势如破竹,而街亭既无险隘可凭,又无城堡可拒。要固守谈何容易!街亭失陷,蜀军必危。当孔明惊呼:“谁赶领兵去守街亭?”帐下勇将无人敢应,惟独马谡挺身而出,慨然一声:“某愿往!”马谡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不是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国难,并“乞斩全家立下军令状”,坚决请缨,这该是有何等的胆略何等的气概!可谓公而忘私,为国而亡家。街亭失去后,马谡临危不惧,奋勇当先。生为蜀汉将,死为蜀汉鬼。这时马谡没有屈膝投降,求个一官半职,也不是远遁…  相似文献   

7.
一、诸葛亮为什么派马谡去守街亭?诸葛亮一出祁山,蜀魏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是街亭,谁占据了街亭,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对这一点,诸葛亮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可是,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去防守呢?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就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对马谡不但非常赏识,而且还加以重用,以至在街亭之战时,不顾众人之议,提拔马谡统大军守街亭。这一方面因为马谡确实有些智谋。据裴松之为《马谡传》作注引《襄阳记》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问计于…  相似文献   

8.
施俭 《语文知识》2003,(9):39-39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失街亭》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这句话先说需屯兵街亭之“右”,后说让魏延屯兵街亭之“后”,这“右”与“后”是否指街亭的同一个方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中的《失街亭》一文,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课文从“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个情节中.通过对蜀、魏两国争夺街亭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严肃执法、勇于自责、赏罚分明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轻敌、脱离实际、刚愎自用、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0.
朱德君: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关于马谡失守街亭的故事吧。诸葛亮率蜀军与魏名将司马懿交战,参军马谡自告奋勇承担镇守街亭的重任,并立下军令状:“若失街亭,乞斩全家。”大家注意了,街亭是汉中咽喉要地,蜀军粮道,若被魏军占领,则切断了蜀军粮草后援,后果不堪设想。结果呢?!马谡不听王平等将领忠谏,强行在山头安营扎寨,致使街亭失守。马谡  相似文献   

11.
有同学提出,《失街亭》中,罗贯中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诸葛亮的三次“哭”,这样反复地描写哭笑神情,其作用究竟怎样理解? 哭或笑,是一种神情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马谡的三笑,活脱脱地表现他“言过其实”的性格特点。第一笑,是在马谡察看街亭的地形之后。一向以“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自诩的马谡,非但不铭记诸葛亮的谆谆嘱咐,审时度势,敏锐地看到街亭的重要,反而嘲笑诸葛亮的多心。在这笑声中,形象地表现了马谡的目无统帅、麻痹轻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中,罗贯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诸葛亮的三次“哭”。马谡的三笑,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第一笑,是在马谡察到街亭的地形之后;这是轻敌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盲目自信。第二次大笑,是在马谡听了王平的忠谏之后;这是讽刺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刚愎自用。第三次大笑,是在司马懿窥山之后;马谡身处绝境,尚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这是一次愚蠢的笑,笑得可悲。马谡终因三笑而失街亭。…  相似文献   

13.
再现空城计     
胡璇 《初中生》2016,(14):6-7
话说那诸葛亮被刘备吹捧得心花怒放,经过几次出兵,确实也积累了些实战经验.这不,今日领军去“扁”曹操,一路杀来,运气颇佳,接连获胜,于是军心大振,气势逼人. 狂妄自大的孟达被斩后,诸葛亮对马谡说:“今日曹军要来断我咽喉之处,请你带兵去守街亭.街亭要是失守,我大军就完了,此战万万不可马虎.”马谡说:“嘿嘿,我曾是蜀国甲级守门员,一个小小的街亭还守不住吗?  相似文献   

14.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失街亭》,节选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包括“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和“孔明挥泪斩马谡”三个部分。写的是魏、蜀两国以陇西的街亭为中心的一次大战役。这是诸葛亮“五伐中原,六出祁山”的第一次大战役。本来,初伐中原的战火一点燃,由于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  相似文献   

15.
《失街亭》说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魏将司马懿率兵迎战;孔明遣马谡守街亭,由于马谡指挥不当,致使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了马谡。历来人们对马谡的评价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而对孔明的评价则是:料敌如神,深谋远虑,执法如山云云。对此,我不敢苟同。以往,向孔明建议采用安抚人心的策略,平定南蛮孟获等叛乱而  相似文献   

16.
姜俊丽 《成才之路》2009,(32):83-83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课文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文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文的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严明。在其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逼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17.
殷建明 《文教资料》2006,(14):28-29
戏剧里苏小妹“三难”试新郎,唐伯虎“三笑”娶秋香,都为人所津津乐道;小说中有不少的“三”,也是家喻户晓:《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贾府,《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及其人物塑造上的“奸”“义”“智”“三绝”……仔细品读《失街亭》,其中的许多暗“三”也颇耐人寻味。一、街亭有危,马谡主动请命,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精通军事理论:“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二是胆气过人:“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叡亲来,有何惧哉!”三是勇于负责…  相似文献   

18.
《失街亭》一文用语言生动地塑造马谡这一人物.本文试就文中的几处对话作简要分析。 (一)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相似文献   

19.
街亭之战写的是公元二二八年,魏蜀两国在陇西的街亭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关系到蜀国能否东山再起,魏国能否一霸天下的大事。因此,魏蜀双方皆周密部署,但由于蜀将马谡一意孤行,死守教条,结果街亭失守,蜀军几乎陷于绝境。亏得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蜀军才化险为夷,幸免覆没。下面,我们看马谡是怎样三笑失街亭的。第一笑是在诸葛亮向马谡反复交代了“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  相似文献   

20.
街亭之失,是谁之过?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有责孔明用人不当,有责马谡好大喜功。但我认为,街亭之失,实在不能怪他们,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蜀国,除了孔明自己,再也无人能与司马懿抗衡,选择马谡守街亭,在孔明来说,是惟一有望成功的人选,实在是无奈之举。对于马谡性格中的弱点,孔明也有所觉,于是又派出颇有实战经验的王平前往协助。关于这一点,只要看孔明之后的蜀国战将也就清楚了。人们不是把“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视为同义语吗?说到马谡,我以为想要建功立业是人之常情,谁不想出人头地?马谡要求守街亭,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