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给”语法意义非常丰富,在不同句子结构中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与之对应就有不同的词性,文章对“给”的三种词性:动词、介词、助词做了基本的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评判标准,有助于对词类同彤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给我"动词短语句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短语“给我”加上动词短语用于祈使句有两种意义。表示加强语气、表达说话人意志的一种,我们称之为“给我”动词短语。“给我”动词短语句无论在句法语义上,还是在语用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为正确使用介词短语“给我”,有必要对其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句法语义限制和语用类型作分析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3.
在“N1 使 N2 V”句式中,“使”是动词还是介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分别从对“使”是介词的否定、正面立论、类比推证以及“使”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得出结论:“使”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是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4.
有的语法书认为“为了”兼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把名词性成分前的“为了”看成介词,把动宾,主谓短语等谓词性成分前的“为了”看成连词。另外的语法书却认为无论“为了”用在名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前都是介词,文章认为后一种看法更合理,因为介词关非只与名词性成分组合。  相似文献   

5.
<正> 现在要讨论的是动词后边的“到”,即动词加“到”这类结构中“到”的功能及词性。现代汉语语法著作大都要论述它的用法。对于它的功能及词性,目前有着多种不同的认识。主要的不同认识是:有的把它归为介词,有的归为趋向动词,有的归为次动词,有的归为副动词。至今,大多数的语法论著还是把它归到介词里。  相似文献   

6.
介词“冲”的三种功能都萌生于清代,它走过“运行动词——方向介词——所对介词——原因介词——原因连词”的发展历程.“动词——介词”的演变在唐宋时期已现端倪,但介词性质的确定是在清代,导致介词“冲”产生的句法因素主要是“N1+冲+N2+ V2”式中两个N和V2的次类变换.原因介词“冲”后随成分的“名词性——谓词性”变换,以及结构的复杂化是“介词——连词”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介词的不同说法有一类词,大多是从动词分化出来的,它的功能也跟一般动词有所区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名词或者名词性词语的前边;而且这种结构一般也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跟动词性(或形容词性)部分发生关系,才能成为谓语的组成部分。这一类词,现在的语法书大多叫它介词,有的也称为副动词或次动词,包括下述两批: 一批是完全符合上述特点的,如:“从、自(自从)、由”“往、朝、向”“顺着、沿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轻动词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分别在形式与意义上找到依据。轻动词理论认为,在双宾句结构外层存在一个没有实体但有"给予"义的轻动词"v",为了满足v必须粘附在实义动词上的要求,本该与"N2"构成动宾结构的实义动词需要提升到"v"的位置与之并和,在形式上给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最先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卖"类动词自身具备"给予"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该结构产生"有意义地给予"的构式义,"寄"类动词随后进入该构式,经过推衍、类化使得非"给予"类动词也进入了"V+给+N_1+N_2"结构。  相似文献   

9.
"给"语法意义非常丰富,在不同句子结构中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与之对应就有不同的词性,文章对"给"的三种词性:动词、介词、助词做了基本的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评判标准,有助于对词类同形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汤景鑫 《现代语文》2009,(10):46-48
本文从配价语法、语义指向和语音特征等角度对“N1+V1V2+N2”句式进行了分析,讨论能使其产生“致使”意义的制约条件,并分情况讨论了V1V2可能有的配价组合方式,得出了“N1+V1V2+N2”结构只有在V2是一价动词时才能够产生“致使”义。  相似文献   

11.
介词"给"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虚词。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对象的介词"给"进行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传忠语法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助词“给”能起调节平衡信息结构状况,改变焦点类型和信息量分布的作用。这是它在句子里隐现与否的制约因素,也是间接制约句式发展演变的有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襄樊方言中,“给”字有如下用法:“给1”:动词,表示“给予”、“致使”、“容许”等义;“给2”:介词,引出施事表示被动,也可用“叫、让”;“给3”:介词,引出受事,表示处置,也可用“叫(教)”;“给4”:介词,引出对象;“给5”:助词。襄樊方言的“给”在历史上是有其来源的。通过比较襄樊方言和周边方言的标记词分布特点,可以大致确定襄樊方言的分区类型。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给+VP"中"给"的作用,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众多,但观点众说纷纭。我们沿着"给"的虚化轨迹分析发现,"给"在"给+VP"中其实是一种转喻用法。统计语料分析表明"给"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充当焦点标记;二是激活"给"事件,使"给"事件与"给+VP"结构中的其他事件生发交互作用,并将作用的结果置于句子的焦点位置上。  相似文献   

15.
对比分析汉语中的"我给你一把刀"和"我给你一刀",探究量词"把"缺省的句法效应及其句法语义界面阐释。一方面,在句法层面,提出量词最大投射,将这两种结构置于VP壳下研究,以补充VP壳理论,并推导出前者属于含名量词的述宾结构,后者属于含动量词的述补结构。另一方面,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句法与语义的接口,表明前者属于具体"给予"意义下的物体转移过程,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情景,后者是抽象"给予"意义下的动态情景。  相似文献   

16.
柏桦的抒情是复杂的,在技巧上注重象征、暗示、兴的融合,节奏上体现为矜持、保守、软弱、温和的"慢节奏",并以时空上的对比、转折、切分句、肯定否定交织的回旋,以通感的方式展示内心挣扎的"客观化"过程。从等待的痛苦,对过去和现在的疑惑,以及暗示结果的疑问来展示"戏剧性冲突"后平和的沉思来组成"戏剧性结构"。意象上追求形象、声音、色彩的从"重"到"轻"的转换,在矛盾的推进中达到情、理、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N1V1V1给N2V2V2”是一种具有委婉表达功能的常用口语格式,基本语义是说话者委婉地请求N1去做N2希望获知的某事。该格式在句法结构上是一个兼语句,“给”是该格式作为兼语句的标记,可以隐现但语义上必不可少,是连接“N1V1V1”和“N2V2V2”的关键。格式中两个动词重叠本身具有的委婉表达功能加上其出现在祈使句语境中,使该格式在语用上最具委婉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