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易》之中 ,有《损》《益》两卦 ,在古代备受推崇。在古人看来 ,《损》《益》两卦充分体现了“变通趋时”、“与时偕行”的观念 ,是对《周易》“时”观的高度概括 ;它体现了“损上益下”、“以上下下”的为君之道 ,以及君子的全身之道 ,凝结着儒家改过迁善、提高精神境界的价值追求 ;更为突出的是 ,它还集中体现了天地之道和《周易》学说的基本特征 ,《损》《益》之道也就是《易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由此 ,“足以观天地之变” ,“足以观得失”。正因为如此 ,古人青睐《损》《益》两卦 ,高扬《损》《益》之道 ,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2.
“共生”是自然界的存有实情,也是生物界演化不歇的基本道理。用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来说,“共生”乃“天理”运行与彰显之所在。人作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在世存有者”,参赞天地生生之化育,承担万物共生之道义,本是分内事。无奈“人之道”经常异化为“损不足以奉有余”,背离“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造成“人道”支离“天道”。人“自是/自见/自明/自伐/自有功”之私我欲望,无以节制而一味刚强、无限扩张,让共生的双赢场域(win-win situation),堕化为赢者全拿的生杀战场(winner takes all)。这种“刚强斗刚强”的剧目,在人类历史不断上演出各种意识形态之争,乃至规模不一的杀伤性战争。眼下时局,在在呈现人类刚强手段下的失控景观:生物灭绝,温室效应,环境荒芜,种族冲突,地区冲突,大国对抗……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严峻挑战。凡此种种,让我们对人类未来充满忧患而不能不急迫呼吁“共生”。《老子》有言“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当今时局如何可能从“柔弱”思维中,思考人类的“共生”之道?笔者将拣择《老子》若干章句,从释“非常道”、释“象帝之先”、释“得一”、释“...  相似文献   

3.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5.
党校教师讲究师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中国古代思想家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教以德。“不患位不尊,而患德不崇”(《后汉书、张衡论》)、“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战国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观念。黄宗羲是17世纪中国早期思想启蒙道路的探索者,他把“一本万殊”的哲学思维理路运用于其对“德”观念的探讨中,建立了包含哲学本体论之德、道德修养论之德到政治之德等不同层面的德论。其德论在继承传统中进行理论突破和思想启蒙,体现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7.
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下指百姓,上指统治者,下损上亦损。因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下为上之本,益下则本固,本固则枝荣。损益政治观渗透着《周易》作者的居安思危,民本和天人合一思想。继承损益政治观精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都很重视利益冲突及其调节,并日益凸显一种与“他者”“共生”的共同体伦理精神。今天的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多元共存,差异共生;核心价值是利益共享。“互让←→共享”机制的合理性正根于一种“共在”境域中的利他主义伦理情结,表达了个体与“他者”如何“共生”的生存论命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幸福中国,核心任务是构建和优化“互让←→共享”的道德调节与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9.
西周德教是在行礼乐的过程中实施的,属乐教,而非义理之教。“乐德”之教,从礼仪之象而言,可别为“六德”义,就终板言之,其设教以教“和”为旨归。“乐德”之教的本质是身教重于言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德育》2007,2(3):89-89
2007年将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取得进步的思想指针。《中国德育92007年将集中讨论“和谐社会建设与德育品质提升”这一中心话题,选题范围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云南彝族支系繁多并具有多样的图腾崇拜 ,如原始氏族的图腾 ,史诗中的图腾 ,自然崇拜 ,多神崇拜及现实中的图腾崇拜。对山、水、动植物的崇拜实际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及彝家的生态环境。彝族古老朴素的崇拜和相关的禁忌 ,有利于物种保护及群落形成 ,有利于自然环境及生存环境保护 ,且蕴涵着生态道德的精神和对自然尊重的意义 ,对当今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和自然运转 ,以及倡导生态道德、生态良心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反思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加快学校的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 3~ 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 ,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 :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化 ;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 ;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 ,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熊瑛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25-128
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存在一种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现实社会道德对网络道德具有精神动力功能、评价功能、指向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在虚拟网络上的延伸或再现。但是网络技术形成了网络道德行为的动态性;网络道德也可以张扬和强化现实社会的美德,催生出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基于二者的这种辩证关系,加强现实社会道德教育,规范约束网络行为,是促进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良性互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战后发达国家在推进民主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过程中,关注道德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社会道德教化的调适。道德教化是社会道德重塑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人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意识并不可能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校、家庭教化与社会影响的结果;宗教是西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道德是西方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基础之一;社会道德教化,家庭道德教育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媒体的引导与教化的作用十分突出,除了各种报刊杂志、书籍、音像资料之外,一些国家还开设有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电视台或电视频道节目,主要讨论公众关心的社会道德问题;社会文化氛围,尤其是高雅的文化环境的陶冶作用不能忽视;国家统一管理指导道德教化,较能有效运用行政与法令的力量,协调道德教化的所有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更有效地实现道德教化的目标。就现代社会的道德教化的某些普遍规律而言,发达国家的道德教化的不少做法,仍然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与法制建设并举;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一规划,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道德教化协调配合;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蓬勃发展的网络已经向现实道德提出了挑战,一些学者认为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的双重标准出现了对峙状态。事实上,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两者在各自发展区域内向对方靠近并融合,最终实现高度的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道德是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调整 其成员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对于确立和维护家庭、社会的生活秩序,保证家庭、社会的良性 运行和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免不了有些惰性的、保守的力量,存在着消极的 影响。对于少数民族道德传统我们应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8.
司法伦理道德的正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伦理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进步、完善的今天,作为司法主体的司法人员,其职业伦理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法律的尊严、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形象。加强对司法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制约,提高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司法人员准确、规范地行使自己的职责。充分体现法律的正义、公平和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良心和名誉都是使人遵守道德的极其巨大的力量。名誉是人的外在名声.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外在力量:良心是人的内心信念,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内在力量。但是,良心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是纯粹的、无负作用的,它只会使人遵守道德而不会使人背离道德。反之,名誉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是不纯粹的、有负作用的.它使人遵守道德往往以使人陷于恶德——假仁假义和自我异化为代价。名誉的负作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只有依靠良心来消解:如果一个人遭受了不该得的谴责,如果他因为追求自由、创新、自我实现而遭受轻蔑,他的良心便应该自豪,从而化解这种错误评价的压力;如果他得到了不该得的荣誉,如果他因为屈己从众、追赶时髦而赢得赞誉,他的良心便应该惭愧,从而改弦易辄追求自由、创新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20.
五千年中国古老文明,形成了绵延不绝、日益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肇始于尧舜禹时代的治政理念和治国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儒家为官治政理念,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儒家为官治政理念进行适应时代的认真整理和研究诠释,做好适应现代价值的转化工作,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