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获》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作家叶开说:"莫言的作品大多喜欢,而我最喜欢的是《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在叶开看来,莫言的书中,对社会不公正的抨击最具代表性的是《天堂蒜薹之歌》,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如《蛙》。如果是第一次读莫言的书,叶开的建议是《红高粱》。有评论说,年轻的一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10,(1):157-158
作家莫言创作4年的长篇小说《蛙》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日前,莫言在北京大学名为“历史与语言”的演讲中特别提到了这部关于中国计划生育60年史的新作《蛙》。  相似文献   

3.
2009年出版的小说《蛙》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通过对姑姑等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展示了新中国特殊历史时期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过程中的一幅幅真实图景。在《蛙》中,莫言将个人的境遇融入到政治和历史的语境中,其坦诚的书写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思考。本文将从《蛙》的历史内涵和独创性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姑姑这一人物形象,探讨该作品对于人性本真的挖掘与历史性书写,进而思考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使命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邢晶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60-161
《蛙》这篇小说写的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以"人"为主题的小说,曾经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作品内容是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的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蛙》这部作品的的确确是一部能够代表莫言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代表之作,那种强烈的、现实的批判精神,那种繁复的却又新颖的艺术创新能力,那种惊心动魄的思想力量,呈现给我们的无疑就是莫言不断被刷新的"可能性"。这是作家的一次新转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帮助读者阅读莫言作品、体会莫言的写作风格,选取获得2011年矛盾文学奖的莫言长篇小说《蛙》,试图通过对《蛙》中姑姑的性格特征分析,为读者提供阅读思维多元化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的"五要"读书法,是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其主要内容为:一要天天读,二要夜夜读,三要老年读,四要抄书读,五要分类读. 一、从"恒"字入手,找准定位点 精挑细选,善导而航.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蛙》,不少同学看过这部作品,大家对主人公乡村医生"姑姑"的人物性格作了热烈的讨论,我及时作出引导与点评,效果十分好.  相似文献   

7.
郭文婧 《生活教育》2012,(21):12-13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非常适合中学生读。(《京华时》10月14日)语文作为母语教科书,承担的命是多重的,既有工具性的"读  相似文献   

8.
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来看,莫言有着独特的女性世界观,他的作品以男性创作视角来观察记录身边的事物,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小说《蛙》重点在于彰显其中女性角色的生命张力所在,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莫言创作《蛙》的主要原因。而《蛙》中对于女性生命张力的书写更是体现了莫言对于中国文化的追寻和其独特的女性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9.
编读微信     
正同学微话题●为什么我有许多写作的灵感,却写不出来呢?———姜系雨小编留言:还记得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莫言作品的主要编辑曹元勇曾说:"中国式教育总是让我们寻找主题思想,这就忘了文学作品首先是个语言艺术。"可能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有许多,却缺少了对每个句子、每个用词的构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土文学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蛙》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作品,秉承了其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2014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出版的《蛙》在面向英语国家读者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莫言《蛙》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研究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的影响及译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身份的转换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蛙》讲述了乡村女医生姑姑从一个"送子娘娘"变为一个双手沾满了上千个未出生婴儿鲜血的"魔鬼"的故事。在塑造姑姑这一与中国计划生育史息息相关的形象时,文本中呈现出的姑姑的强烈自我谴责意识其实是姑姑的"罪恶"观念与赎罪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徐少纯 《钦州学院学报》2013,28(4):20-22,27
长篇小说《蛙》是莫言酝酿了十多年的作品,小说的成功源于它异于常规的形式、引人深思的内容,更源于作者独运匠心所选取的民俗意象。其中,"蛙"与"猫头鹰"意象引人深思,"蛙"是母神的动物化身意象,"猫头鹰"是母神的变容。它们充满着浓厚的民俗意味,蕴含着深刻的民俗内涵,体现了一直存在民众心目中的母神信仰,而母神信仰源于古老的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13.
莫言在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莫言作品的日译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为基础,分析吉田富夫日译本《蛙》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期望对莫言的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长篇新作《蛙》选取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工作为题材,以计生工作者"姑姑"为主人公,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不同社会群体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在文体结构上用过于真实的书信和过于虚构的戏剧相夹杂来构筑小说,三种文体相混杂,亦真亦虚、亦诙亦谐地展示了社会裂变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命运,以及他们的社会观念变迁。整部作品是多声部的"合唱",在"合唱"中呈现出众声喧哗和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15.
莫言《蛙》以独特的人物视角,塑造了姑姑跌宕、传奇的人生经历。年青时姑姑以科学接生法享誉高密东北乡,被乡民誉为"活菩萨";中年时因偏激推行计划生育而被乡民唾骂为"活阎王";年迈时自我觉醒却饱受良心的痛苦折磨。姑姑的人生大起大落,行为大善大恶,一生充满传奇和悲剧色彩。透过莫言对命运多舛的"姑姑"的人物塑造,其旨并非评述计划生育的功过是非,而是以此深层次地诠释了伦理、道德以及法律通过权力规训对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蛙》是莫言的一部经典力作,作者在本部作品中对人物的命名多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词为主.本文对这种特殊命名方式进行分析,探究莫言对其人物命名所给予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入堂理由: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他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生平简介名字:管谟业笔名:莫言出生年月:1955年2月17日出生地:山东高密  相似文献   

18.
苏朋 《中国研究生》2012,(10):10-17
读莫言乡土小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着一份感情,尤其是读《透明的红萝卜》以及之后陆续创作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等经典作品。当你纵观这些乡土作品,就会清晰地发现有一条贯穿莫言文学创作的人文情愫的发展脉络,沿着这条脉络,莫言构筑的人文主义理想王国就会渐次明晰地矗立在你的面前。  相似文献   

19.
乔杰 《成才之路》2012,(32):34-34
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获奖,直接的结果是,莫言的书火了,中国文学热了。有趣的是,就在莫言获奖前一天,仍有评论家说中国十年内本土作家将无人问鼎诺奖。但预言毕竟是预言,噱头毕竟是噱头,莫言获奖那是真实的。那么,莫言获奖,带给作文教学最大的思考是什么?我的认识是:"真实是一种力量。"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农民出身,从贫瘠的黄土地上走出的,骨子里带着"野孩子"气息的杰出作家。《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是他的长篇代表作,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又是"作家的自传"。  相似文献   

20.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关于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的讨论之中。除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讨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激发了那些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多的国际读者的兴趣。论文从一个意大利读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与接受的情况,并以对《生死疲劳》《红高粱》《蛙》等代表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为例,从叙述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论述了莫言作品中最吸引国外读者的因素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