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场域中,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正在发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组织同形变迁过程。文章在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理论视野中,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两种同形模式:竞争性同形和制度性同形;重点分析了制度性同形的三种机制:强制机制、模仿机制和规范性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同形夯实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法性基础,拓展了其学术交往和学术创新空间。同时,组织同形也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形式单一化、办院特色消失以及学术取向和政治取向的内部冲突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看,高校行政化是因组织同形、强制同形、文化—认知同形、规范同形、利益驱动等原因而生成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有必要协调高校内外部环境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通过建立学术化组织场域、实施教育家办学、重塑大学精神、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对高校进行制度上的救赎,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组织社会学领域各学派都对高等教育场域中的组织同形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均表明高等教育场域中的确会出现组织同形的现象,高等学校呈现出同质化发展的倾向。其中,院校追求效率而形成的竞争性同形与院校追求合法性而形成的制度性同形并存。由此,导致竞争性同形的竞争性机制与导致制度性同形的强制性机制、模仿性机制、规范性机制共同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场域中出现组织同形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政府绩效评估是由多个层次和多种不同需求的政策主体一起构成的复杂治理网络,政府、公众与专家的主体类型划分基本上涵盖了治理场域的相关组织要素与政策系统。场域治理是一种价值互动与认知建构的关系化过程,政策主体的价值差异有助于理解组织场域的结构性意义。政府、公众与专家是政府绩效评估治理场域各类行动者的“组织原型”,三者是组成场域的核心要素。场域研究是结构与行动的有机统一,政府绩效评估政策主体的治理场域首先根据组织规则和任务目标来设计。当然,政府绩效评估治理场域中的政策系统与组织制度之间、主体关系与治理行动之间还存着在系统抵牾、结构张力与耗散效应,这在某种程度上抵减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政策效果与整体治理效能。总体来看,政府绩效评估的治理场域是围绕评估问题而生成,政府、公众与专家是因评估治理的需要而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组织场域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系统,政府绩效评估治理场域的特征在于主张各种要素与组织力量是相互依赖和相互磨合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学是章程建设的组织场域,章程建设则是一种跨场域层次的制度建构。一方面,章程的制定是国家教育制度在高校场域的扩散过程,国家教育制度为章程制定提供环境基础与概念框架,大学章程是国家教育制度扩散的具象表征。另一方面,章程的修订是国家教育制度在高校场域的创新过程,表现为治理主体法定化、治理内容科学化和治理程序规范化等制度创新;既反映了场域内行政群体和专业群体的民意表达,又表现了场域外章程新修订的群体效应。随着章程建设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制度过程,呈现出从规制属性突出到兼具规制与文化-认知属性的特征,这离不开举办者、高校组织与场域内每个行动者的共同努力及协商合作。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技人才评价一直是政府、社会和高校持续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新发展阶段亟待探讨的新研究视域和治理路径。文章基于组织场域理论,引入人才评价场域的研究范畴,构建“制度逻辑—机制要素—治理主体”分析维度,运用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设计和分析。研究发现,人才评价还面临制度逻辑冲突、机制要素失灵、行政运行低效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了高校科技人才评价的场域法治化、机制科学化、管理数字化和研究学科化等治理路径,为推动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田纳西州作为美国最早探索公立高校绩效拨款的州,经过四个阶段40余年的发展,完成了高校绩效治理模式由1.0向2.0的转变。与前期相比,绩效治理2.0改变了绩效结果仅用于预算奖励的模式,转而将绩效结果作为高校基本拨款的完全依据。这一改革在激发高校长期发展潜能的同时,也使绩效治理在促使高校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利益相关者感受、国家宏观战略落实等方面发挥了更加显著的作用。本文基于政府、教育以及社会三重制度逻辑,通过对田纳西州绩效拨款与高校治理间逻辑冲突、内在机理、协同关系的剖析,提出构建多元化制度逻辑场域,强化各逻辑主体的共同价值取向,是降低改革阻力、化解各方矛盾、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治理改革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场"是布尔迪厄理论起核心组织作用的概念。他把整个社会世界解释为诸多场域的集合。一个场域可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场域"这一概念现已被广泛用于教育学领域,学校教育系统也是一个由客观关系: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者、组织制度等所相互构成的关系所塑造的独立社会空间,其内部同样充斥着矛盾、冲突与压迫。因此,可以说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场域"。  相似文献   

9.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场域对高校场域权力关系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具体通过影响高校场域中资本流通和惯习重塑来实现.在宏观层面,高校去“行政化”须革新价值观和评价观,深化对高校场域的理性认知;探索间接管理模式,确立高校场域的合理边界.在微观层面,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校场域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0.
单位制是中国特色的组织类型与制度体系,它构成了公立大学治理实践独特的"场域",形塑着公立大学的治理模式。随着单位制的改革,公立大学"单位场域"逐渐发生转型,由国家支配型组织向法人型组织、全能型组织向专业化组织、身份型组织向契约式组织的转变,形成"后单位场域"。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场域形塑惯习,惯习建构场域,当场域发生急剧变迁时,由于惯习的路径依赖性,导致新的场域与旧的惯习间产生"不适"。由此,"后单位场域"对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提出变革的要求,单位"惯习"却仍然制约着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导致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困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行政化与学术化的矛盾、伦理文化与规范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