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自城市形成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只是那时城市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城市经济的现象和过程。城市化进程有快有慢 ,城市化水平有高有低。自工业革命后 ,城市大规模扩展 ,城市化速度加快 ,开始了世界城市化浪潮。在对城市化的研究中 ,最常见的是“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 ,二者是如何定义及量测的呢 ?一、城市化水平及其量测城市化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的高低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城市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市最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人口和经济的集聚状态成为衡量现代城市化的两项基本指标。11个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往往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发展在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存在着由强变弱的趋势;与之相比,第三产业发展对人口城市化发育的影响则要强烈的多。  相似文献   

3.
孙超 《地理教育》1998,(2):23-24
城市是社会、人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世界城市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层出不穷,进入90年代后,10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大城市开始出现,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一些城市已经相互连接、同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从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世界城市化进程已进人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一、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都将越来越大。但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会产生不同的城市化进程,具体见表1:表1世界部分国家、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80~1998年)(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0年)从上表可以看出:(1)高度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均达到70~80%以上,此时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趋于平缓,如上表中的加拿大、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的城市化发展也非常迅速,如上表中的韩国,在…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漫谈     
第六届世界大城市首脑(市长) 会议将于9月底在北京举行。会议将 围绕“21世纪城市发展与协作”等议题展开讨论。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它是生产力发展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 展,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世界上的主要城市地带都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城市无疑在人类的社会及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体讲、“城市化”指的是农村地域向城市转化,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即城市的产生和扩大的过程。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市人口比率的增加。1920年,全世…  相似文献   

6.
1.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综合城市化水平还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7.
运用现代经济、城市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广州番禺区城市化进程为例,对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社会历史进程。这种进程标志着一个国家、一定地域现代明的历史性变化。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世纪,大城市圈之间的竞争和协作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对农民增收,激活农村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制约农民市民化的因素,并对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试析人口城市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城市化处于过渡期,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农村和城市产生了深刻影响,其间也引发了诸如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等社会问题。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人口城市化才能够顺利推进,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文章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淮南市目前的人口现状及城镇化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来自淮南市田家庵区398份问卷调查,总结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淮南市自身的特点及资源优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进一步贯彻十八大精神、发展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城市化包括有形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和无形城市化(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扩散和辐射)。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起来,城市化才能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化应当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新农村应当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只有动态地把握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把城市与乡村一起纳入城市化轨道,才符合本源意义上的城市化含义,才能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区是中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动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的进程.需要努力消除一些不和谐因素,实行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要加大就业培训和素质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现象已经成为一对比较明显的矛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产城统筹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轮驱动",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城市化理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于我国城镇化有重要的分析与指导作用。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城镇化已经历了四个阶段,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回顾城镇化发展历程,发现我国城镇化的实现路径主要有政策导向与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人口来源、人口的增加与土地利用的扩大、城乡差距扩大以及城市与城市差距扩大等方面。为了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即以人的城镇化为根本、以良好的生态为基础、以提高城镇承载量为手段,以及以城乡融合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新型城镇化基础增强,非农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城镇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城镇环境质量提高,卫生状况明显好转。但是,城镇化未能与工业化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协同;城镇化进程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对称;第二、三次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呈现扩大趋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增强城市的异质性,加快城市圈建设,努力形成新城镇集群;积极扶持壮大县城,着力建设重点小城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都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的客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城市化和地域的城市化,其中人的城市化是主要方面。我国应该选择以人的城市化促进地域的城市化的方式,避免被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的增加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我们不能片面追求高城市化率,要避免过度城市化现象,避免城市的盲目扩张。人的城市化中,主要是农民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既要解决好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问题,又要注意从源头上缓解城市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通过进城务工、经商旅游等方式进入城市,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为例,通过研究现阶段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进而探索其对乌鲁木齐市现有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对构建乌鲁木齐市和谐民族关系、促进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分析了德州市人口动态演变与现状特征、城镇化过程及城镇体系建设,并着重对德州市人口发展与城镇体系建设进行关联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德州市人口现状特征及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德州市城镇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文章从新刻籍制度视角出发探讨我国人口城镇化现实路径问题,认为降低农民工的"市民待遇"门槛、破除农民工流动性就业的难题、促进城市人口与外来人口相互认同、建设包容型性城市文化并形成合力,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将有效化解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