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鹗与高鹗刘鹗是晚清著名文学家,其长篇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高鹗为曹雪芹《红楼梦》续写了后40回,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刘鹗。司马迁与司马光二人都是古代著名史学家,都有通史巨著流传于世。司马迁是西汉人,司马光是宋代人。司马迁写的是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光写的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曾巩与曾朴曾巩是宋代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朴是清代末期作家,其小说《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易卜生与安徒生易卜生是挪威著名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被尊为“现代戏剧之父”,著名剧作有《玩偶之家…  相似文献   

2.
《李陵》是中岛敦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中国汉朝李陵大战匈奴后被俘的史实。作者将该史实改编为小说的同时,丰富和拓展了人物的内涵,着重刻画了两个与李陵相关的人物——司马迁与苏武。本文通过分析李陵的固有性格,及与司马迁和苏武的相互关系,挖掘小说中李陵的性格形象及其悲剧性,深入思考其悲剧成因,这对以后研究中岛敦的文学特质及艺术手法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因此,司马迁又是一位文学家。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史记》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 ,探讨司马迁及《史记》对蒲松龄的影响。在文学思想方面 ,蒲松龄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精神 ,提出“寄托孤愤”理论 ,并把它应用到小说创作中 ;在文学创作方面 ,《史记》传记体结构影响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古典小说,和历史有着不解之缘。按理,历史是科学,而小说,则是艺术。不过历史和文学确是近邻,而且古代的历史著作,实际上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源头。看看《左传》吧。这部为《春秋》作传的煌煌巨著,对历史事件的铺叙,对历史人物的刻画,简直就可以当小说读。同样,太史公的《史记》,以一部历史著作,闯进文学的殿堂,并且在文学史上占据了崇高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司马迁是语言大师,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司马迁以其伟大的天才,为历史科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  相似文献   

6.
《史记》写人记事是以历史、现实为主,同时有志怪成分。它保留、改造了一些神话传说,记载了来自民间的神异传闻,是志怪小说的母体。从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家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志怪小说家多以史学家司马迁的实录原则来规范小说创作。志怪小说在思想观点和叙事方法上继承发展了《史记》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7.
在《史记》中,司马迁创立了“太史公曰”的论断形式,为后世文言小说创作及编选者所继承。清代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很多作品后,都以“异史氏曰”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种篇末自评的论赞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以后文言小说集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纪实才是小说叙事的本质属性之一。文章吸取了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华,一方面解构了所谓的历史真实,传统的历史叙事都是文章所说的一切叙事皆是纪实的纪实范畴,把司马迁的史记与西方的历史都划入了纪实;一方面文章恢复了小说真实的本义,将普遍定论的小说就是虚构的伪命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与建构,恢复了小说叙事的纪实的本质属性。换句话说,文章提出纪实是小说的本质属性的论点,就是对现代小说理论界存在的"扬虚构贬真实的隐行偏爱"之理念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霸王别姬》和郭沫若《楚霸王自杀》都取材于司马迁的《项羽本记》。由于作者写作经验、审美情趣、文学主张不同,取自同一题材的两篇小说呈现了不同的战争体验和现代诉求,共同构成二十世纪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作品,该书出自于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之手。它像一部电影,真实地刻画了无数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代小说戏剧乃至现代影视作品取材的对象。其中,陈胜这个人物的刻画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通读《陈涉世家》,发现司马迁对陈胜的这种强烈感情可以概括为"敬意"之情。这种敬意之情的表现及造成作者拥有这种特殊感情的原因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诗篇章。司马迁的史传学同屈原的辞赋、杜甫的诗歌、曹雪芹的小说一样,是中国古代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2.
看电影流泪     
看一本好的小说,不论是电影或原书,而不应该流泪,这种无谓的话有什么意思呢?为了尊重起见,我且不妨引点亚里士多德与司马迁的话。亚里士多德说,真正的悲剧精神是一种“泻剂”,是通利我们情感的药剂。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作为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其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论述,分析了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并且探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赞》)的“实录”精神,创造了《史记》这部雄视千古的纪传体通史。它不仅是历史的楷模,而且是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迁怀着强烈的历史正义感,不可遏制的激情,在广阔的背景上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斗争画面,创造了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布衣的游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史记》的人物传记,不仅给散文本身以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兴起的叙事文学,如戏曲、小说等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史记》中的某些言论及作品中所自然流露出来的创作倾向,同时又具有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论述,但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的独特性、深刻性,还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司马迁的著述入手,对司马迁的思想作追踪描述,力图对司马迁哲学思想的深层内涵有所揭示。 一、司马迁哲学思想的本质 司马迁哲学思想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研究司马迁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司马迁哲学的本质是生命意志,司马迁是个生命意志主义者。这里使用的“生命意志”一词,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不是同一语义上的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的本质即在于求生存,本文使用于司马迁的生命意志可以定义为:生命化过程对外拓展思维空间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由司马迁《史记》开创的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唐代开始的传奇小说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运用比较法,从整体篇章结构、起首结构、起首之"生平"次结构、结尾结构、"文备众体"修辞模式五个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是什么?这是司马迁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自班固本之其父提出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观点而后,历代评论者对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都有所探究,但大都是从表象上来看司马迁是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亦或是杂家或史家,也有人提出司马迁思想结构组合论。如何从总体上恰当公允地把握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我认为,如果把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80年以后的数年内,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领域比过去更为广泛,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的阵容比较壮观,以中青年同志居多,出现了一些用新的方法进行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的势头。建国以来专家学者对司马迁首创经济史传、对司马迁经济思想、对司马迁治生经营之道和经商艺术、对司马迁经济地理思想、对司马迁经济思想产生及其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论赞是司马迁所创述史体例,寸绫尺幅,彪炳后世,可惜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史记》论赞显示着司马迁伟大史家的博览多识,闪射着司马迁历史评判的睿智之光,表现着司马迁穷士困厄的不平之鸣,深蕴着司马迁人格修养的审美追求。在结体营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无不透露出司马迁的惨淡经营,独运匠心。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片断】《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师: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矛盾内心?(生默读)生1:我认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一句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内心矛盾。师:你感受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内心矛盾?生1:司马迁悲愤交加,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愤怒与悲哀。生2:从"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