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预防腐败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笔者认为,预防腐败首先要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腐败的天敌,是预防腐败的一项综合措施,同时政务公开也是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经济日报的特点之一,是喜欢抓重点报道(又称“专题报道”、“深度报道”)。一段时间,只要版面上没有一两篇或一两套重点报道,大家便会感到不安,觉得没劲,好像少了一点什么。于是赶紧行动,上下动员,非“抓”出名堂不可。 我自1982年到经济日报社,迄今已逾13载,体会最深的,就是抓重点报道。作为参与这一报道较多的记者之一,有时也会想一想:经济日报的重点报道,究竟是怎样抓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3.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当今社会难以消除的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十八大将“纯洁性”列为党建的主线之一,着重强调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当前我国腐败问题比较突出,腐败损害了经济发展,危害着社会秩序,影响了政治稳定.、反腐倡廉应当从构建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立法建设和鼓励民众反腐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4.
郑保卫 《今传媒》2010,(8):110-111
近几年来,国家政府出台了不少相关文件和条例,将加强舆论监督列入惩治和预防官员腐败的保障体系之中,这说明制度建设、机制保障和规范管理对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很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玮 《新闻前哨》2002,(9):44-44
俗话说:“鼓要敲在点上.笛要按在眼上。”我们搞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也应该放在抓报道点子上。如果问题抓得准,真正抓到点子上了,我们的新闻宣传就会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就会收到“一石千层浪,一呼百山应”的效果。相反,问题抓得不准,没切准“脉”,没对住“症”,写的新闻报道无论文字怎样花枝招展,也仍属“老和尚的帽子——平铺沓。” 新闻报道到底要抓什么样的点子呢?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不妨先把抓点子存在的糊涂认识摆一摆。一是怕抓不住点子,写稿“大而全”,把矛盾“上交”给  相似文献   

6.
王骅  张荔 《青年记者》2002,(5):25-25
要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三只眼”:瞄准大局抓“亮点”、瞄准中心抓“热点”、瞄准社会抓“难点”,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抓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就会被发现。第一只眼:瞄准大局抓“亮点”穆青同志说过:“记者要想总理的事”。写文章要跳高,不是跳一尺,也不是跳二尺,而是要跳到全局的高度。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既要有对宏观上的准确把握,还要有对下情的真正了解,要吃透“两头”,找到宏观(大气候)和微观(新闻事实)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腐败是改革的润滑剂”这一观点给予了严厉的批评,通过腐败来推进社会改革的论点遭到了人们痛斥。这无疑使“腐败论”者们感到极大的失望。本人也是腐败的痛斥者和憎恨者,但经过近几年里一系列事情的发生,突然感到了腐败的另一种价值,这就是对社会进步的激励作用。我甚至说过这样的话:腐败越甚,社会变革的动力越大,腐败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意义就越大。当福建厦门走私大案逐渐浮出水面,它的社会意义已显现得越来越清楚。 在此案未发生以前,善良的人们往  相似文献   

8.
记者外出采访,总忘不了带大包、小包。但还有一样不可忘,就是“问题篓子”随身背。“你这次下去抓什么问题?”“我想研究研究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是上头的精神吗?”“不。是在下边碰到的,还得到实践中找答案。”这是我去年4月到江苏徐州地区采访临行前与同行的谈话。几个月后,我背的“问题篓子”里产出一个新产品:《新课题,新内容  相似文献   

9.
记者外出,采访,总忘不了带大包、小包。但还有一样不可忘,就是“问题篓子”随身背。“你这次下去抓什么问题?”“我想研究研究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是上头的精神吗?”“不。是在下边碰到的,还得到实践中找答案。”这是我去年4月到江苏徐州地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认为,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村级干部,关键是要转变工作作风,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群策群力抓好村级经济发展,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好的作风要通过真抓实干来体现。去年以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村党委建立了“分战线、包村组、联企业、抓项目”责任制,建立了5个联系点,大力实施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的“一线工作法”,把群众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村“两委会”的要事来抓,真心实意地为村民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11.
厦门远华案将当代中国的腐败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个新的腐败名词:“制度性腐败”出现在世人面前.它使人震惊.使人可怕,使人窒息。 所谓“制度性腐败”.指的是某个地区的一些权贵通过权力性结伙的方式.利用已有的组织建成一个跨系统、跨行业,跨省市.实施境内外勾结.对社会财富实施疯狂掠夺的一种体系内的腐败。 “制度性腐败”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腐败分子巧妙地利用共产党现行制  相似文献   

12.
《出版视野》2005,(4):10-11
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何重要意义? 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执政55年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3.
宋朝官员经济犯罪已成为规律性的事情,只要入朝为官就要贪污,就会腐败。后来,经济犯罪已经演化出有明确规定。赵昚采取警示的办法,用象牙骨头制成牙牌,将因经济犯罪而被惩治的官员姓名镌刻在上面,每天观瞧唯恐自己忘记。  相似文献   

14.
宋朝官员经济犯罪已成为规律性的事情,只要入朝为官就要贪污,就会腐败。后来,经济犯罪已经演化出有明确规定。赵昚采取警示的办法,用象牙骨头制成牙牌,将因经济犯罪而被惩治的官员姓名镌刻在上面,每天观瞧唯恐自己忘记。  相似文献   

15.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16.
反馈     
感谢你们在世纪之交用一种不同寻常的声音提醒我们,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脓疮”和“伤疤”尚待医治。有关腐败的一切,我们都听得太多了,其实只要随便翻看一张报纸,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那样的消息,大不了愤慨一番,也就置之脑后了。大概老百姓都默认了一点:当官的,就没有清白的,抓起来,也就是走走过场。所以没有多少人会去留意案子后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个热心的通讯员就像精通生意经的商人一样,十分注意在“新闻市场”中抓“行情”.我们在阅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时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市场上的货”,自己身边就有,或是自己没动手抓,或是抓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体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识货”,二是出击的“火候”没把握住.要解决这类问题,办法很多,作为一名通讯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和群众交朋友.  相似文献   

18.
坚决惩治腐败,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抓好的四件大事之一。许多新闻单位在积极披露腐败现象,报道贪污、受贿分子受到惩治的同时,运用各种报道手法,注重宣传党和政府反对腐败的决心和一贯主张,严格防止“抹黑”的不良倾向,积极发挥“洗脸”的功能,使党和政府在人们心目中更有威信,从而,取得了预期的报道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贪官到底被什么“放倒”? 按时下很流行的说法,贪官因腐败事发而被查处,即所谓被“放倒”。揭露贪官的新闻本来就是百姓关注的焦点,可惜大部分只能让俺越看越犯迷糊。现将手头上的几十条此类新闻的标题分了分类:掉进钱眼贪污受贿谓之被“钱”放倒,包养情妇谓之被“女人”放倒,为走私贩毒黑社会提供保护伞谓之被“哥们儿”放倒……这些标题仿佛都挺有道理,也挺符合“人为财死”、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界有这样的说法:“把偷拍进行到底!”“像间谍一样偷拍!”现在,偷拍有越演越烈之势,但外界对偷拍意见不一,有人欢迎,有人强烈反对。偷拍为什么会存在?它有什么独特的作用?到底有没有它生存的土壤?它存在的法律根据是什么……偷拍的未来出路何在?一般所说的采访是指显性采访(也称“明访”),与之相对的是隐性采访(也称“暗访”),两者都是采访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隐性采访,广义的指不显示记者身份的采访;狭义的指在采访受到拒绝或估计会受到拒绝时,隐瞒记者的身份,以至伪装成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采访的手段有观察、记录、拍摄、录音(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