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曾经,有个很著名的故事:成吉思汗的母亲为了教育的需要,把她的五个儿子召集在一起,每人发一支筷子,让每个人先尝试将手中的筷子弄断,儿子们很容易就做到了,而后又将所有的筷子放在一起,让最有力量的儿子掰断,  相似文献   

2.
潮流新品     
“筋疲力尽”的刀叉;灵活的抽油烟机;全自动喂鱼机;designA钢笔手机  相似文献   

3.
如果你厌倦了手中平淡无奇的筷子,或者想给朋友一个实用别致的礼物,新兴的筷子店是你的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4.
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7%,为什么日本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呢? 日本进口的一次性筷子99%来自中国 我留意了一下,往日本的各大餐馆、食堂处处可见一次性筷子。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同时,日本  相似文献   

5.
炒三冬、腊肉炒笋干,这些和竹笋有关的菜估计很多人都吃过,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吃的这些笋干都是一次性筷子做成的,肯定大吃一惊后开始恶心。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帖子。打开页面后首先看到一盘色泽油润的肉片炒笋干,接下来是这样一句话,图中的笋干是一次性筷子做的!做假技术,可谓精益求精,登峰造极!看看一次性筷子做笋干的全过程。之后,发帖人用12张图片展示了用一次性筷子假冒笋干的实验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陕西档案》2013,(3):56-56
有研究显示,如果湿度合适,坑洞满布的筷子正是细菌生长的温床。在餐馆使用3年以上的筷子上取样,研究人员发现细菌数达到10万个,堪比马桶坐圈。你喜欢用的筷子健康指数高吗?竹木筷子一材质天然,高温下不变质、不变形,火锅冷盘两相宜。不锈钢筷子一易清洗、不易滋生细菌。但导热性太好,吃热菜尤其涮火锅时很容易烫嘴。  相似文献   

7.
筷子诗拾趣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雅士喜欢制作筷子谜语诗。据《魏书》记载,有这样一则谜语诗:“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这首谜语诗活灵活现地从一个侧面刻画出了筷子的使用特点,并使其人格化了。不过,境界不算高。 我国清代著名文人、美食家袁枚的筷子诗读来又是另一番风味。他写道:“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成中,能知味也否?”诗人以筷喻人,意味深长。这其中既有怜悯、同情之  相似文献   

8.
如今,人们在饮食上越来越讲究,不但追求食品的色、香、味俱全,就连筷子也是花样繁多,市场上就出现了各种材质的筷子,有竹子的、木质的、彩漆的、塑料的、骨质的、银制的、不锈钢的等等。那么,什么样的筷子更实用、更健康呢?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是否有限?生态平衡能否维持?已经成为全球嘱目的问题."悲观派"看来,地球是茫茫宇宙中风雨飘摇的一叶扁舟,而"乐观派"认为,地球是上帝赐与人类的无比丰盛的宴会,只是人们还没有找到适用的刀叉.  相似文献   

10.
梁卓慧 《声屏世界》2013,(4):136-137
微电影应运而生随着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互动交流的感性诉求,微电影成为网友喜爱的一种新式文化消费品。第一次接触微电影是2007年5月底,"筷子兄弟"携近6分钟的原创音乐短片《男艺妓回忆录》(以诙谐的方式讲述日本一位艺妓与浪人令人捧腹和尴尬的前世今生)登场互联网,在网络快速传播。2010年秋天,"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一夜之间创下点击率的奇迹,"筷子兄弟"也凭借《11度青春系列电影之老男孩》开始被国人熟知,一个全新的产业"微电影"  相似文献   

11.
巧找素材     
喜欢写稿的人,最大的苦恼莫过于找不到素材。那么,怎样才能使写稿的素材不断?我的体会是: 做有心人。例如,我家在农村,一次我在做家务事时,见平日放筷子的筷笼由于长时间不清洗,里面积了许多污垢,洗净的筷子放进去,吃饭时再拿出来就很不卫生。而目前许多家庭的筷笼放置在厨房的墙上或碗橱里,主人一般情况下往往忽视它是否清洁。这看起来是小事,但总不注意,说不定哪一天它就会  相似文献   

12.
10多年前,尼克松开始他的“改变世界的一星期”的中国之行时,有一个关于他的筷子的故事,新闻界人士,至今还津津乐道。为了准备他的中国之行,尼克松真是费尽了心机,他知道到中国后免不了要用筷子。为了不出洋相,保证能熟练地使用筷子,尼克松在出发前曾下  相似文献   

13.
筷箸文化谈(二)筷子的历史与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情有独钟的筷子,确切的出现年代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商朝时代已有使用筷子的习惯.在此之前,中国人吃饭也普遍直接用手抓.《礼记·曲礼》上说,人们聚餐时,抓饭不得乱扒或把粘在手上的饭再拨回去.后来随着食物的增多,特别是烹饪技术的日益复杂和菜肴的日益增多,才逐渐体会到使用筷子的便利,于是练就了餐桌上的这手"绝活".  相似文献   

14.
检查工作去     
我记得我带上了嘴巴也记得带上了刀叉毛料外套笔挺风纪扣系到下巴但是,我总觉得象忘 了点啥……(原载《经济日报》)检查工作去@王艺画~~  相似文献   

15.
相传,中国古代有一个国王,临死前把他的几个儿子叫到一起,先分别给他们一人一根筷子让他们折,筷子一折就断了。然后,国王又给他们一人一把筷子,同样让他们折,这下,他们谁也没有折断。国王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要几弟兄以后一定团结一心,只有这样,才会集中各自的力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西藏"3·14事件"为出发点,从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西方新闻媒体的真实属性,包括: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由来;西方新闻学的理论归宿;西方媒体与政府的关系;西方媒体与市场经济、利益集团的关系;西方媒体仍是后冷战的武器.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流传颇广的笑话。有老外问中国人:听说中国有24人共吃一席的事情,是否是真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外又问:桌子那么大,怎能夹到菜呢?中国人说:我们有一种三尺长的筷子。老外还是不解,这么长的筷子,夹菜是没问题了,  相似文献   

18.
谢明 《当代传播》2002,(3):44-46
西方传媒常用的新闻手段主要是新闻与评论。正如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所说:“新闻是报纸的生命,评论是报纸的灵魂。”西方传媒对于新闻手段的具体运用,则反映在它的新闻报道手法与原则上。纵观西方传媒的发展史,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  相似文献   

19.
南斯拉夫命运的分水岭?一个是被西方视为眼中钉的前共产党人,科索沃战争中的强硬派,被西方通缉的小国领导人;一个是西方极力支持的南斯拉夫反对派,代表与西方的某种和解,使南斯拉夫重返国际社会。但两人都是民族主义者,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它表明:对于西方,塞尔维亚人不想不计代价地强硬对抗下去,但也不会忘记北约的轰炸。  相似文献   

20.
讨好 空气喷着清香,绿的清香。自己被包裹在这绿绿的清香里,好像是被刚摘下的新鲜粽叶包裹起来的一只粽子。 今天是端午节。湖北蒲圻的当地人,就叫粽子节。早餐桌上,筷子们奔跑着冲粽子而去。粽叶的清香,筷子先闻到了。蒲圻人说话,也好像刚刚从地里、湖里、塘里摘下的,透着新鲜。 早餐后我们和蒲圻市领导在五洪山龙泉山庄开了半小时见面会,书记说很高兴《新闻与写作》笔会在蒲圻举行,这次大家来,正好可以利用名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