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一直苦苦探寻,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乐趣,提升语文素养,进而爱上语文呢?唐山市教研员田贺书老师在文章中说:"初中语文课堂上要‘教有意义的语文’‘有意思地教语文’,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而不仅仅是‘怎样教’。‘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原来我一直是本末倒置,做了很多无用功啊!通过认真学习田老师的教育理论,我重  相似文献   

2.
生活真幽默     
子非鱼语文老师讲课文,讲到庄子与惠子那篇,读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时,老师说:"惠子应该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这时庄子应该又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知我不知鱼之乐。’……"全体皆晕。  相似文献   

3.
其实,在枯燥的语文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我谨慎地问语文:“美是什么?”语文告诉我:“秋日蔚蓝的天空中悠悠飘落着黄叶是一种美;置身度外收获满舱鱼虾是一种美;放弃安逸舒适而笑傲霜雪的梅菊是一种美。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小心地问语文:“精神是什么?”语文告诉我:“‘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一种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4.
语文之美     
其实,在枯燥的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  相似文献   

5.
正《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是王维的一首五律,也是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关于诗题中的"见过",周容先生说:"‘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王忠贤先生说:"诗题中的‘见过’,应作为‘拜访我’解释。"(《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2007,(22)
语文老师在培学生讲"把"和"被"的区别。突然一位学生问道:"老师,‘把’和‘被’能连用吗?"老师答:"当然不能!"学生很困惑地说:"可我妈妈就常把这两个字连用,每天早上她都对我说:‘把被子叠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纲’,其他的都是‘目’,纲举目张,如果以目为纲,纲自不举,目亦难张。只有紧紧抓住言语形式这个教学内容的纲,才能真正对上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号’。"王尚荣先生一语道破了语文的核心:语文最本质性的东西是文字表达形式,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为言语形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  相似文献   

8.
一、今天,"知人论世"引发的迷茫与困惑. 拜读了徐江教授的《"知人论世":语文教学的哲学错位》(《人民教育》2009年10期)一文,虽然文中诸如"哲学错位"、"表现的表现性"、"表现性探究法"等术语玄虚深奥,让我目瞪口呆,徒咽口水,但其宏论的基本意思我还是懂的:"知人论世"这种语文教学法是"坚硬"的、传统的、糟糕的语文教学法,用社会上粗俗的话说,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现代语文教学法当然要体现现代性,破"坚硬"的"知人论世"而代之的是"表现性探究法".所谓表现性探究法,就是"面向事情本身,从文本中事物的‘表现’追问‘表现性’,"对‘表现’之‘表现性’的追问,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思维世界","当广大的中学老师接受‘表现性探问’研究理念之后,他们会有这样的意识——引导学生从事物的‘表现’去追问‘表现性’,那时,我们语文教学的革命才算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幽默超市     
《小读者》2007,(10)
爸爸:"小明,你们的老师怎么样?"小明:"还可以。不过有时我不能相信她。"爸爸:"为什么?"小明:"他讲语文时候说‘一五一十’可是讲数学时,又说是‘二五一十’究竟哪个对呢?"  相似文献   

10.
习作教学要"童化",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同意识,也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行动共识。在"童化"过程中,大家似乎都有着这样的理解:"提倡‘儿童作文’就是要反传统的、成人化的‘小学生作文’;提倡‘儿童作文’,就是要让作文回归儿童,成为儿童表情达意,抒写真‘我’、爱不释手的  相似文献   

11.
"因材施教"是小学语文重要的教学原则,20多年的一线教学更是让我深切理解这个教学原则的重要性。巧合的是,去年和今年我都是任教二年级语文,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课本附录中的《文言实词及其活用》,是一篇辅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的知识短文,内容精要、好懂,很有实用价值;但其中有几处疏漏,常常引起学生的质疑。一、"官""理"是不是名词在"什么是文言实词"一章里,举了《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个例子:"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短文接着说:"其中,‘树’‘官’‘理’‘业’是名词,‘知’‘种’是动词……"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又讨论开了。今天的讨论是聪聪出的问题,他说:"常听见电视广告里说‘发型秀’,其中的‘秀’和‘秀发’中的‘秀’意思一样吗?""应该是一样的吧。"芳芳马上接嘴道,"‘秀发’就是美丽、漂亮的头发,‘发型秀’就是美丽、漂亮的发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语与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称为"语文"。然而"语文"又来源于生活,故在教学生学"语文"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会用"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已日益凸现。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授课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  相似文献   

15.
按照袁枚的"破卷取神"法通读耿红卫的《语文教育新论》(长江出版社2007年出版),我感悟这本著作的灵魂就是"语文教育新理念"。作者认定:"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内在统一的理性认识,是对教育所作的实然判断和应然判断的有机统一";"语文教育理念是  相似文献   

16.
《兰亭集序》教学,只剩一个"课堂质疑"步骤了,我习惯性地问:"大家还有别的疑问吗?" 话音刚落,语文科代表站了起来. "老师,刚才解析精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时,您只重点强调了‘一’、‘齐’的用法,我觉得‘固’字也很重要,而且如果按照课本注释‘本来、当然’讲,有点不通,不如解作‘确实’、‘的确’更为通顺."  相似文献   

17.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正20多年前的一位学生,在微博上写道:"很有幸,名列于‘百度’版‘中学语文名师谱’中的毛荣富老师正是我高中三年的语文老师。他经常会选择一些有趣味、有难度的语文材料给我们阅读,练习。比如,他曾让我们翻译‘物物而不物于物’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并以之自律,可谓获益匪浅。可惜那时的我学习并不十分认真,于今则很是感激老师……"我是主张要让学生吃点"零食"的。——语文作业不能只做课文后面的题目,每天都吃老一套的饭菜,势必令人倒胃、厌烦。  相似文献   

19.
史俊 《山东教育》2012,(Z4):22-23
2012年4月25日《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刊文说:"‘如果你是孔融,会不会让梨?’最近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有位学生答‘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大大的叉号。"这让人陷入两难:"‘让’是一种美德,一种传统,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弘扬。但‘不让’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说出了‘自己心里话’,敢于表达真话又是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课上,一学生低着头,认真地写着语文作业,以至于我走到他旁边,都没发现我。我拿起他的语文书,故意问他:"这节课上什么?"他抬头看着我,露出了一丝恐惧,吞吞吐吐地说:"上——科——学——"我反问道:"那怎么还写语文?"他低头不语。我拿着他的语文书随意翻了一下,发现第四单元是一组关于观察的课文。"这不是跟科学上的内容紧密相连吗?‘留意鲜花开放’跟观察植物那一课有关,‘观察星星的闪烁’跟天文有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