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犀门密报     
给我5分钟,我将向你汇报整个犀牛家族的秘密——据说,最古老的犀牛已经整整5亿岁了!当然,那是它的"铮铮化石"。这位老祖宗的后代历经磨难,存活至今的只有5种:黑犀、白犀、苏门答腊犀、印度犀和爪哇犀,它们分别居住在亚洲和非洲。这是一群既可怕又可怜的家伙——它们不是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3月19日,全球仅存的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离世。至此,全球北白犀仅剩两头雌性存世,没有了雄性北白犀,她们也只能在这个热闹又寂寞的星球上,默默地过完一生。犀牛是一个大家族,包括不少种类,总的分成亚洲犀和非洲犀。亚洲犀有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三种,非洲犀有黑犀和白犀两种。北白犀又名北非白犀牛,是白犀牛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别字先生     
周志勇 《小学生》2009,(10):42-43
李老师又笑了一阵,方才收敛了笑容,她拿着牛犀犀的日记,走下讲台.“大家想拜读一下牛犀犀同学的大作吗?”  相似文献   

4.
犀兕辨析     
毛明 《现代语文》2008,(11):138-139
初中语文第四册,《公输》一文中,将“犀兕”解释为“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请看下文的辨析。  相似文献   

5.
犀迷海龟     
陆漫漫 《作文》2023,(6):30-31
<正>“我崇拜犀牛,我崇拜犀牛,它有小鸟来治疗!我崇拜犀牛,我崇拜犀牛,它有小鸟来治疗……”深海里,有一只可爱的小海龟名叫犀犀,它是犀牛迷,自编了一首赞美犀牛的歌,正欢乐地哼着。可是哼着哼着,它突然伤心起来:“为什么我不能像犀牛一样,有小鸟医生和我形影不离呢?”犀犀好难过,看了看四周,想:要不我找些石子放在背上,就当是小鸟在帮我治疗吧!于是,它在海底捡了一些五颜六色的石子放在背上,开心地在珊瑚四周转。  相似文献   

6.
今开封市北门外,往东北走四五里路的辛庄,有一个身高五尺、围宽八尺、鼻端生角、样子象牛的铁犀,这就是我们在电影《大河奔流》中看到的铁牛村被一场洪水淹过之后仅存的那个象征性纪念物。这个怪物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出于什么原因而铸造的呢?要弄清它的底细,还得从开封这座古城所遭受的黄河水患谈起。开封,是黄河流域的历史名城之一。在北宋南迁之前,不管是战国时期魏都大梁的兴起,或是唐代汴州城的重建,还是北宋东京的繁荣,都与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有民国线装手稿本《然犀后录》一册,作者为清末著名金石书画鉴定名家李葆恂之孙义州(今辽宁省义县)李大翀。从作者家世、生平及《然犀后录》成书之经过、内容、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李大翀及其稿本《然犀后录》进行介绍,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义州李氏及其著述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籍所记载的“兕”究竟为何种动物,历来多有争议。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认为晋朝及晋以前的文献对“兕”的描述是客观可信的。综合遗存实物以及犀牛的生理习性等各种资料,不赞同“兕”为犀牛说这一主流观点,并总结了“兕”与犀的角、皮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区别,认为“兕”是一种大独角、皮厚、外型似牛的群居动物,这种动物在晋朝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9.
室生犀星于1937年4月前往中国东北地区旅行,他将视线从风土文化移向人情社会,以这个历史独特期的东北为题材依此创作了《骆驼行》、《哈尔滨诗集》、《大陆之琴》。正值国策文学在日本文坛盛极之时,犀星在同时代充斥着为军国主义摇旗呐喊之声中毅然逆流而行,以独特的细腻笔触描绘了剥去政治外壳下的东北。这三部作品中,现实中的越境体验逐渐浓缩为思想中的漫游体验,又在想象中的魔幻体验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有力反映了犀星对东北的认识与思考,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彼时的东北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嫌犯一 其他大唇犀 虽然大唇犀是吃草的,但脾气却未必很好.它没有角,下颌骨吻部却强烈地向侧面扩展,具有两枚带锋利刃部的巨大獠牙.这两枚獠牙可能是它吃草的工具.大唇犀的上门齿完全退化消失,它可能利用上唇将草叶卷起来在獠牙上切割,跟现代貘的软鼻相似.同时,这两枚獠牙也可能是种内斗争的工具,尤其是具有巨大獠牙状下门齿的雄性个体,为争夺配偶等原因会用獠牙互相攻击.虽然双拱北犀牛是只雌性个体,但理论上也不能排除与同种犀牛争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剔犀"与"犀皮"是中国传统漆工艺中的两种不同工艺品种。"剔犀"是在红黄黑漆层变化的基础上,从最初轻微的雕划,逐渐发展为有一定厚度的雕刻,并讲究剔刻的娴熟流畅,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工艺手法。"剔犀"工艺成熟于宋代,元明时期更是发展到顶点,出现张成、杨茂等雕漆大师。剔犀以流畅的抽象纹样、变化的断面为特点。犀皮现今发现的最早实物出土于三国时期墓葬,成熟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犀皮"工艺以平整表面、变化莫测的纹样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可乐专卖     
抽象画 向美术老师交作业时,某学 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 呢?"学生答:"这儿!"他指着白 纸说。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学 生:"牛吃草。"老师:"草呢?"学 生:"牛吃光了。"老师:"牛呢?" 学生:"草吃光了,牛还站在那儿 干嘛?"  相似文献   

13.
抽象画     
《考试》2005,(3)
向美术教师交作业时,一位学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呢?"学生答:"这儿。"他指着白纸说。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学生:"牛吃草。"老师:"草呢?"学生:"牛吃光了。"老师:"牛呢?"学生:"草吃光了,牛还站在那里干什么?"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310年左右通高58.8厘米、口径24.5厘米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嚳墓出士 1974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城址,即中山国最后一个都城——古灵寿城。中山国是战国时期重要的诸候国之一。初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后迁都于灵寿。已发掘的灵寿城遗址规模很大,城内有居住遗址,制陶器、骨器、铜器等作坊遗址。城址之西分布有当时的墓地。在已发掘的墓葬中最大的一座是中山王嚳墓。墓周有六座陪葬墓。南面有杂殉坑、车马坑、葬船坑。此墓墓室分南北墓道、槨室、东库、西库、东北库六部分。该墓虽大部分曾被盗扰,但出土的金、银、铜、玉、石、陶、漆木器等随葬品仍十分丰富。本期封底刊登的三犀足蟠螭纹铜投壶即是其一。该投壶,器身为直壁筒形,下部有三头独角犀做器足。器壁饰变形蟠螭纹,两侧附铺首衔环,中腰有带纹一周。  相似文献   

15.
一次语文课堂上,老师给大家讲解百家姓以及各个姓氏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讲到"牛"姓时,老师问:"谁知道哪些著名人物姓牛?"小呱呱鸟大声喊道:"牛顿!"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16.
俺爱牛老师     
不知从哪一天起,俺们的牛老师腰里别上了一部手机。上课的时候那小玩意常毫无预兆就牛气地高唱起来。这样,俺那正慷慨激昂着的牛老师就不得不来个"急刹车",然后神采飞扬地攥着手机冲出教室,接下来俺就看见牛老师像演哑剧一样投入地边说边比画着什么。等牛老师再返回教室的时候,教室里那个石英钟的秒针往往已经一口气跑过三五圈了。有时候,一天两节语文课,牛老师的手机要高奏凯歌七八次。唉,俺们这些正吮吸知识琼浆的娃子们,突然被人拔掉了吸管,你说难受不难受啊?  相似文献   

17.
一次,我把牛文珊同学发表的作文发到朋友圈里,儋州二中董新明老师留言:"牛同学遇到了贵人!"董老师说的富有深意,"牛"字一语双关,这个同学姓 "牛",人也很"牛".牛文珊是省级好少年、省级优秀学生,在全国性的冰心文学活动、"天地杯"作文大赛、"西湖杯"青少年文学征文等赛事活动中频获大奖,所写文章在《新教育》《作文周刊》《...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4期发表了张维宁和刘荣两位老师题为《巧用"分数思路"解"牛顿问题"》的文章,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文中选用的四道例题很有代表性,特别是第四例,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两位老师能用算术方法解决"牛吃草问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三则     
一幅抽象画一天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幅抽象画。一会儿功夫,一个小男孩交了他的作品。老师看了看,可是上面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一张白纸。"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说。"牛吃草。"孩子答道。"草呢?""牛把它吃光了。"孩子说。  相似文献   

20.
《科学启蒙》2013,(8):56
造句语文课上,小明趴在桌子上睡觉,这时老师向他提问:"小明,你造一个疑问句。"小明不知所措地回答:"老师,你是问我吗?"老师:"很好,再造一个祈使句。"小明回答:"老师我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再造一个感叹句。"小明低着头说:"太难了!"老师:"回答得很好,大家学习下。"抽象画向美术教师交作业时,一位学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呢?"学生答:"这儿!"他指着白纸说。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学"生:"牛吃草。"老师:"草呢?"学生:"吃光了。"老师:"牛呢?"学生:"草吃光了,牛还站在那里干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