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儒家以“仁”为核心价值体系,但“孝”却被孔子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孝”是治国施政的基础.“孝”体现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仁爱”的基本精神,是“仁”的根本,中国几千年来以孝治国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孝”既是中国一切人际与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精神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对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以弘扬贤达孝义、劝贤劝孝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贤孝剧中,元剧作家对“孝”、~睇”这两种传统伦理美德和伦理规范作了新的阐述,指出“孝”、“悌”强调的不仅是下辈对上辈的恭敬和义务,同时还包含下辈对上辈的恭敬和义务的履行与否,这与上辈对下辈的态度、行为、品德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并强调了“孝”、“悌”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对于家庭的稳定乃至一国稳定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以弘扬贤达孝义、劝贤劝孝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贤孝剧中,元剧作家对“孝”、~睇”这两种传统伦理美德和伦理规范作了新的阐述,指出“孝”、“悌”强调的不仅是下辈对上辈的恭敬和义务,同时还包含下辈对上辈的恭敬和义务的履行与否,这与上辈对下辈的态度、行为、品德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并强调了“孝”、“悌”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对于家庭的稳定乃至一国稳定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孝”的政治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看,“孝”的缘起及其演变过程有着浓厚的政治伦理意蕴,“孝”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宗法政治中的精神本体地位,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的国家治理特色。在深入解读“孝”这一伦理范畴的基础上,我们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孝”的伦理文化精华服务和谐社会的建物。  相似文献   

5.
“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而爱、敬、忠、顺则是构成孝道的密不可分的四个方面。爱生于自然之亲情,敬来自上下之伦理,忠为爱的奉献与体现,顺是敬之核心与践行。这四个方面还内含着注重群体本位、追求和谐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本质和内核──仁、义、礼、和。所以,正如古人所言:“夫孝,德之本也。”  相似文献   

6.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7.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面临诸多困境,但发展“孝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适时地对传统孝伦理的局限进行必要的批判,建立平等、民主、博爱、广敬、普世、科学的现代孝伦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