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新闻界目前出现了一股新潮流:越来越多的黑人记者离开新闻界,另谋出路。这些“跳槽”的黑人都是男性。许多黑人记者觉得他们已干得精疲力竭,在新闻界呆不下去,或者说是被挤出了新闻界。这些男性黑人记者,当初最先打破种族界限,投身于报纸、广播等新闻事业中。如今,他们成群结队地离开了新闻界。在《费城信使报》负责市政报道的记者和全国黑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美国新闻界接连出现几次虚构新闻的事件,造成了美国广大读者对新闻界的信任危机。例如:1981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寇克无中生有地写了一系列的黑人贫民区的故事,并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后来被揭穿,此事成为“普利策新闻奖事件”;《纽约时报》记者虚构了北爱兰人的故事。当人们对这些轰动一时的事件还记忆犹新时,今年夏季又出现了“瑞德事件”。它象一块石头投进刚刚平静的湖  相似文献   

3.
在香港,过去一直以男人为主的新闻界就快成为女人的天下了.ATV的一位负责人说:“男记者正在被他们的女性同行所代替,这种势头已保持数年,至今没有减弱的迹象.”在TVB,女记者的数目巳经超过了男记者.报界更不例外.《晚报》新闻部的32名记者当中只有12名是男性.其它中文报纸几乎也都证实了女记者巳经占了统治地位.不过,两家英文日报,男记者仍略占多数.  相似文献   

4.
《视听界》发起关于记者形象的讨论,引起了新闻界内外的关注。对种种有损记者形象的不良现象,社会各界民众不满,绝大多数坚持廉直的记者也是不满的。一个记者形象不佳,不只是他本人的事,也涉及到新闻界的社会影响。早在抗战时期,我国新闻界前辈范长江在指出记者不良作风所造成的结果时曾说:“第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新华社评出了第二届十佳编辑、十佳记者。他们与新华社荣获“范长江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重要奖项的同志一道被授予”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以激励大家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千里之路,由硅步所积;十佳之境,从点滴做起。在新华社乃至中国新闻界,还有更多同样优秀的编辑、记者。他们敏锐、真实、热情、勇敢、正义,“十佳编辑”和“十佳记者”正是这些可贵的集体精神的缩影;而且,对广大新闻界同行而言,每个人在火热生活中的经历与感受或许更值得珍视、回味和分享。  相似文献   

6.
1991年11月3日,美国一家新闻辛迪加——通用新闻辛迪加正式推出了黑人女漫画家巴巴拉·布兰登的《我从何而来》连环漫画,这个系列漫画所触及的问题广泛,包括了美国的种族问题、战争问题、社会问题、男女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其它一些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这些充满机智和讽刺的漫画经常引得人们发笑,然而其作者说:“我所希望的,是读者都能感到而且都明白我想说什么。”她的漫画的主要目的是使读者思考这些问题。她的漫画把所有她所思考的问题通过9个卡通人物表达出来。这9个人全是单身黑人女性,年龄在21岁到35岁之间。他们或者是在打电话,或者是直接向读者说话,而故事中的男人都被排斥在画外而只能听到他们的“画外音”。她漫画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有着政治意识的勒克西亚、身为商人的单身母亲莱蒂亚、整天把男人弄得神魂颠倒的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曾被尊为当代新闻界的泰斗。在我国新闻界,赖斯顿的名字也广为人知。去年12月6日,这位近乎是传奇式的人物久病谢世,享年86岁。次日,美国各个大报都曾刊登专文表示悼念。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阿尔普在一篇文章中说,“赖斯顿是他那一代新闻工作者中最伟大的一位。在他周围汇集了许多才华横溢的编辑和记者,是他们决定了过去新闻报道的方向,也是他们将继续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未来。” 就笔者所知,当代美国新闻记者中口碑最好的有两  相似文献   

8.
《华盛顿邮报》的执行主编本杰明·布拉德里最近说:“可靠性是一家报纸最宝贵的资产。它有赖于记者们的诚实。我们必须立即开始为恢复我们的可靠性艰苦奋斗。”《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有影响的大报。它的主编讲了上面所引的那一段话是事出有因的。因为一件丑事使《邮报》一向标榜的可靠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美国的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新闻特写项目被《邮报》的黑人女记者贾  相似文献   

9.
廉方能信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上一直是受到尊重的。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编辑、记者具有公正无私的优良品质。于是人们信任他们,受委屈者愿意找他们倾吐心曲;求真理者愿从报纸上获得教益。但是,一些年来,这种尊重在无声中逐渐贬值,而演变成一种畏惧。人们说:“记者不敢得罪。”意思很明白:得罪了记者,报上给你捅一下,可受不了!随之,报纸的威信也受到动摇。表扬的东西,认为是记者“笔下生花”,批评呢?难免产生一种“那儿得罪了记者”的疑问。于是,新闻界的天平,在读者面前可怕地倾斜了。这种现象,固然可以从“四人帮”那里找  相似文献   

10.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11.
陈小蒙、胡晓阳被依法处决,在上海新闻界中震动很大,不仅因为他们是高干子弟,而且因为他们还挂着“记者”招牌,是新闻界的两个败类。陈小蒙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时,就以给一名港商介绍“生意”为名,受贿一辆  相似文献   

12.
刘肖 《新闻爱好者》2003,(11):31-32
5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辞职的时报记者留下的一长串欺骗行为”的文章,揭露该报一记者在过去7个月里杜撰了36篇新闻报道。在接受《纽约观察家》独家采访时,杰森·布莱尔洋洋得意地说,他把一些“新闻界最优秀的人”都给骗倒了。27岁的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靠一台手提电脑和一部手机迷惑了读者和报社同仁。布莱尔所用的手段是伪造当事人的评论、编造现场场景,并从其他的报纸和通讯社中摘抄材料。当他不在现场时,他还会从新闻照片中摘选细节,制造出了他到过那儿,见到过某人的假象。从华盛顿郊区恐怖的连环枪击事件到…  相似文献   

13.
生命对樊云芳来说有两次——以47岁时那场使她命悬生死之间的癌症为界:之前,她是在新闻界叱咤风云的著名记者,一个锐气逼人、成绩斐然的“女强人”;之后,获得新生重返记者岗位的她,褪去光环,尽职尽责地做着快乐的“普通记者”。有人说,樊云芳已将曾经的辉煌内化成淡泊的品质,她  相似文献   

14.
王立龄 《青年记者》2002,(10):28-28
长期以来,外界包括新闻界对生活类报纸及其记者有一个偏见,就是这些报纸是不入流的“小报”,他们的记者都是“小报记者”,这类报纸关心的大部分是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他们的记者做不了主流新闻,也很难做出在某一领域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新闻,更不用说在业界有话语权。跑同一个口的记者, “小报记者”比不过中央级媒体,更无法与党报记者平起平坐。事实上,就连这类报纸自身,也有点瞧不起自己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约翰·伯加特有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在全球新闻界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许多人都知道西方记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写作技巧,因而刘少奇同志曾说:“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学习西方的写作技巧。”但是他们最初对什么是新闻的解释又是幼稚可笑的。他们认为,人是有群居和好奇的特点。喜群居则必然对传播小道消息津津乐道;好奇则必然要寻求刺激,那么,诸如金钱、美女、犯罪、坏事等就是人们所需要的新闻了。在这种错误的主  相似文献   

16.
春意融融,早在“两会”之前,新闻界就有人预测:这届“两会”将成为增加透明度的一个里程碑。“两会”之后,读者能否给新闻界下这样一个评语:“两会”报道是新闻界不甘缄默,呼唤改革,勇于开拓,一展实力的一次“大会战”。实践证明,中国新闻界是大有潜力、大有作为的。连外国记者也惊异地发觉,他们的中国同行,“几乎在一夜之问由缄默变得开朗起来了。”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实在的“两会”,为蕴藏着改革活力的新闻界提供了释放能量的机遇。新闻界在这个期待已久的竞技场上,尝试了早已孕育成熟的设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然而,作为新闻  相似文献   

17.
“客观报道”是西方新闻学中的术语。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在我国新闻界很少被人提及。最近十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客观报道”也随西风东渐,引起了我国新闻界的较大反响。“客观报道”的核心思想是:“记者认为他们的工作需要一种超然的态度。他们成为当代争论的旁观者而不是参加者……新闻是单纯的纪事,意见必须与  相似文献   

18.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19.
记者要“四能”:能想、能跑、能听、能写;或者说“四勤”:眼勤、腿勤、脑勤、手勤。这些是前辈专家提出,并为新闻界公认,大多数编辑记者身体力行的。然而现时竟有人把记者分为“四流”:“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好稿。”  相似文献   

20.
胡乔木对记者工作很有兴趣。他曾说过:“我这辈子没当过记者,可以说是一件憾事。”正因为如此,他很喜欢和记者接近,同记者交谈。他关心记者的工作和成长,希望新闻界多出名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