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家王跃文是当代官场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地还原了官场生态,塑造了大量典型人物。他在小说中大量地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展示官场中一些极其细小的细节,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官场下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生存状态,塑造了一群在道德良知与权力利益之中挣扎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权谋诡诈的官场亚文化,更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意识之下,一批被腐蚀的官员们理想的堕落和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技术手段可以辅助电影演员进行人物形象创作,但演员对人物情感的生发和表达无法脱离其生活体验和个人关切。鉴于此,该研究试图探讨电影演员如何在科技理性的影响下,发挥其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物情感创作过程中坚守情感表达的人文意蕴及价值。具体而言,该研究以具代表性电影作品中的表演创作为例,剖析人物情感生发及呈现过程中的有效路径,强调演员的“本真”情感创作。最后,希望该研究能够为数字媒体时代下演员的情感创作提供借鉴,并倡导关注电影表演创作中人物情感的呈现,注重其背后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3.
18世纪苏格兰小说家托比亚斯·斯摩莱特在小说创作中对小说的功用、创作形式和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尝试小说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创作时,他把自己的设想运用到创作中,他的这些思想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小说创作理论,但对早期英语小说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在多数时候都能超越创作主体个体与性别的身份自恋,反思女性人物与男性人物心中的怨恨情结,建构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价值原则,从而在创作主体与笔下男女之间建立起主体间共在的亲近关系;但在少数时候,创作主体不免把笔下男女视为可憎的"他者",隔绝了自我与外部世界主体间共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之一,使用了联想、独白、对话等多种写作手法,将故事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刻画得绘声绘色,为意识流派小说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观点,既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又抒发了自己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本文将分析《红与黑》中主要故事人物的爱情故事,分析司汤达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6.
身为清华大学教授的格非,其小说浓郁的"学者气蕴"在中国当代文坛是卓立超然的。格非作品的结构、人物和语言的特质因子无不渗透着中华美学精神,具有知识的"自主意识",实现了智性与情性的完美平衡与结合,进一步拉高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智慧水平值,充分体现出一种思想的容量和文化气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极富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7.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十二楼》和《无声戏》中引用大量的儒家经典,对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小说叙事而言,引经据典能够凸显小说的核心矛盾,调节叙事语气;对于人物塑造而言,儒家经典可以为小说人物的命名提供参考,也可以润色人物语言,烘托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女作家,其小说充满暴力、怪诞乃至病态的描写。究其原因,这与她自身的患病经历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作家个人经历与小说素材的关系和患者身份与小说人物选择两方面来分析患病经历对麦卡勒斯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疾病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鲁迅小说创作动力的研究多体现在强调"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思想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不过,鲁迅的小说创作并非只是启蒙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他小说创作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基于强烈个性主义精神上形成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鲁迅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从艺术形式的先锋性、人物行为的异常化、"顽童"式的追问及"大话"式叙事的运用四个方面揭示鲁迅小说创作中所隐含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0.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09,(3):144-146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是整个20世纪乡土小说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小说中大量存在的风俗描写,不仅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生动的历史场景,而且深刻地反映出20年代乡土作家在都市与乡村之间二律悖反式的情感矛盾,折射出他们在疏离与回归的精神迁徙中艰难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1.
《小小小小的火》是华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继《无声告白》之后的又一部黑马作品,斩获数项图书大奖。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出发,探索作者对小说主题、亲子关系、人物命运走向、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的揭示。研究发现:作者以中心边缘图式表达了对边缘群体生存状态和处境的人文主义关怀;容器图式呈现出人物不同的命运走向,解构了“传统规则”式的生活方式;路径图式聚焦于边缘型代表人物米娅的心理活动,拉进了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系联图式重新审视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连接纽带;循环图式指出了小说的主题,如何恰如其分地教育孩子,以及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实现了对美国当下社会问题的审视和思考。该文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以期为现实生活提供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小说作家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小说文体的成熟、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析"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可以成立的理由。同时,本文认为,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能等同于"小说起源于唐代",古典小说创作并非自唐代开始,唐代小说作家是在汉魏六朝小说创作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从而带来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毕淑敏小说内容平实、贴近生活,并且尤其关注儿童、女性、病人及军人等群体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的生存意义。本文主要从人物特色、语言特色、题材特色及叙事特色等角度对毕淑敏小说创作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解析毕淑敏小说创作特点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一七年开始的文学革命,为中国小说创作、小说理论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小说观念、小说内容、小说形式、小说技巧得以全面革新。戊戌变法时期由“新小说”开始的量变,到五四时期终于演发而为质变,实现了从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的飞跃。郁达夫曾将这一变化称为“中国小说的世界化”,我们则称之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呼兰河传》是萧红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长恨歌》则是王安忆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作品典型地体现了各自时代的女性意识。以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为主要探讨核心,对其体现出的思维独立和意识独立进行比较,由此得出这两部小说在生命意识和现代意识两方面各有侧重的结论,这对于当代女性的生存现实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心灵流淌出的泉水,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文学表达的一把利器。迟子建的《群山之巅》大胆采用倒叙的手法,每个章节独立成篇,拥有独立的回忆线索。小说人物复杂多样,神话化、评书化的叙述技巧,使小说原生态的情节中增添了些许情趣。小说的语言犹如精灵一般,穿梭在人物和景物之间,对于人物命运的现实关照贯穿整部小说。  相似文献   

17.
《宰因的婚礼》是苏丹作家塔依卜·萨利赫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多次出现狂欢场景,具有独特的“狂欢化”特征。巴赫金认为“狂欢化”的内涵即两重性,死亡与再生、辱骂与赞美、怪异与善良能够在狂欢世界里互相转化,以此来对抗当时社会存在的既定秩序。萨利赫正是从死亡与再生、毁灭与更新,狂欢言语,狂欢人物,以及狂欢世界观四个方面,在小说中诠释了“狂欢化”两重性特征,彰显了巴赫金“狂欢化”中的民主意识以及个体价值,同时体现了萨利赫对官方文化的质疑,对现有等级制度的不满,以此希望建立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8.
程红军 《文化学刊》2024,(3):133-136
詹姆斯·乔伊斯是爱尔兰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写作大师。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被认为是“最好的英文短篇小说”,《伊芙琳》是《都柏林人》中的十五部短篇小说之一。笔者从主题、人物分析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对《伊芙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借此来解析詹姆斯·乔伊斯的创作风格,即顿悟、第三人称与内心独白相结合以及象征主义的运用。其中以顿悟为重点,这种写作手法为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开辟了先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阐释乔伊斯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阿英 《文化交流》2017,(8):50-53
正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王学海的大名,他写诗歌、小说,是"疯癫式创作"的作家。所谓"疯癫式创作",只是概念罢了,指作品中的意象具有文化批判力量,于"过去"而言具有颠覆性,突破各种束缚,触及生活本真,揭示历史本质,从而开掘作品的深度。那时的我,是一个喜爱阅读的半大不小的青年,对王学海颇有些崇仰,认为邻县的他代表了我们地区的成就和  相似文献   

20.
网络小说大多以"复仇"和"爱情"为文学母题,且遵循一定的创作模板。通过纵向比较,就可发现网络文学的创作模板,其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小说。塑造类型化、扁平化的人物,运用无稽和狂欢的语言来迎合大众心理和大众情绪。但值得注意的是,创作模板的滥用会抹除文学的创新精神和价值,使创作成为工业生产,最终会造成"过剩的文学"和"稀缺文学性"反差鲜明。本文将通过具体作品为例,分析网络文学的内容、创作模式和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