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确认识与的含义,深刻理解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我们进行二次根式化简与计算的基础.一、相同点与都表示一个非负数.因为表示a2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所以它是一个非负数,而是一个平方数,所以它也是一个非负数.二、不同点1.运算顺序不同.rp是光算。的平方,后进行开方,而(/z)’是先进行开平方,后进行平方.2.字母a的取值范围不同.由于运算顺序不同,所以。的取值范围也不同,As是先平方后开方,所以a可以取一切实数;由于负数不能开平方,故ffe)‘中apeo.3.化简后的形式不同.In是表示求/2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故As20…  相似文献   

2.
(a≥0)和=|a|=是二次根式中的两个重要公式.不少同学常把这两个公式混为一谈,因而在解题中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实这两个公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两式中字母a的取值范围不同两式中有两个不同的二次根式和,因为它们都表示算术平方根,所以被开方数都应该是非负数,即中a≥0,中a≥0.由于a2一定是非负数,所以中a可取一切实数.例如:()2无意义,而则有意义.又如()2.只有当x≥3时才有意义,而根式中,X无论取什么数都成立.二、两式的左边表示的意义不同(/二)。表示。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而I…  相似文献   

3.
∠QED,故QD=QE,故AQ+QB=AQ+QE+BE=AQ+BP+QD=AD+BP=AB+BP,即BQ+AQ=AB+BP.思考四:引平行线证法9:过P引PD∥BQ交AB的延长线于D.(以下同证法1)《二次根式》一章内容中有两个重要等式:(1)(a√)2=a(a≥0);(2)a2√=|a|=a(a≥0),-a(a<0) 许多同学由于对(a√)2与a2√认识不清,而出现解题错误.下面我们来讨论(a√)2与a2√的区别、联系,以及应用上述两个等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区别1.数学含义不同.(a√)2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是幂的形式;而a…  相似文献   

4.
二次根式中两个重要公式.不少同学对这两个公式常混为一谈,因而在解题中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实这两个公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两式中字母a的取值范围不同两式中有两个不同的二次根式人和M,因为它们都是算术平方根,所以被开方数都应该是一件负数.即中a≥0,中≥0.由于a2一定是非负数,所以中a可取一切实数.例如:无意义,而则有意足.又如中,只有当x≥3时才有意义,而根式中,x无论取什么数都成立.二、两式的左边表示的意义不同表示算术平方根后再平方,而In表示先平方再算水平方根,因此它们的运算顺序不同.例如:(…  相似文献   

5.
1.字母a的取值范围不同 中 ,即a是非负数。而 中a可取一切实数。例如:等式 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到,即 。而等式 ,不论x 或 都成立,并且根据绝对值的定义有: 2.运算顺序不同 是先求a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算术平方根的平方。而 是先求a的平方,再求a2的算术平方根。例: 3.计算结果都是非负数,但又有区别 是二次幂,其结果直挂得到a,即“一个非负数算术平方根的平方,其结果是这个非负数本身”。 是算术平方根,其结果因a>0与巴<0而异,即“任何一个实戮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其结果是卜一H负数。若这个数是正…  相似文献   

6.
1 背景概述1 .1 从一个特殊的新解法开始文[1 ]在叙述“差异分析法”的应用与不足时,举了一个不等式的例子(见文[1 ]例5 ) :例1 已知a >0 ,b >0 ,c >0 ,求证a2 b2 ab b2 c2 bc >a2 c2 ac .通常认为,直接平方运算较麻烦(甚至望而生畏) ,因而从几何上考虑(参见图1 ) .文[1 ]则从代数的角度,分析不等式左右两边的差异,看到最显著的一点是左边有字母b、右边没有,因而作出的反应是令左边的b =0 ,缩小为a c;这时与右边又有运算方式上的差异,作出的反应是将a c化为a2 c2 2ac;这就与右边只剩下ac系数上的差异了,再做出缩小的反应,便可…  相似文献   

7.
在解答三角函数的问题时,有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把含有多个三角函数的式子化为只有一个三角函数的式子,即化“异名”为“同名”.公式asina bcosa=sin(a (?))可以在这方面起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但不少同学对这个公式的运用还不够自如,对辅助角(?)的确定也不熟练.为此,本文通过举例作一些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8.
1 .相同点( 1 )它们都是二次根式 ;( 2 )它们都是非负数 ;( 3)当a≥ 0时 ,(a) 2 =a2 =a .2 .不同点( 1 )写法不同 :(a) 2 有括号 ,a2 没有括号 ;( 2 )读法不同 :(a) 2 读作a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 ,a2 读作a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 ;( 3)意义不同 :(a) 2 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 ;a2 表示实数a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 ;( 4 )取值不同 :(a) 2 中的a为非负数 ,a2 中的a为一切实数 ;( 5)运算顺序不同 :(a) 2 是先求a的算术平方根 ,再求它算术平方根的平方 ;a2是先求a的平方 ,再求平方后的算术根 ;( 6 )计算结果不同 :(a) 2 =a ,a2 =|a| =a(a≥ 0 ) …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知道:这是根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很重要.本文分析它们的不同,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1.a的取值不同(1)中必须a≥0,(2)中a可取一切实数. 2.运算顺序不同(1)是先求a的算术平方根,然后求算术平方根的平方;(a~2)~(1/2)是先求a的平方,再求a2的算术平方根.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二次根式时,部分同学常将(a)2与a2混为一谈,误认为(a)2=a2,其实,二者并不一样,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辨析:1、写法不同:(a)2中平方在根号外;而(a2)中平方在根号内。2、读法不同:(a)2读作a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a2读作a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3、运算顺序不同:(a)2是先求a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这个算术平方根的平方;而a2先求a的平方,再求a2的算术平方根。4、取值范围不同:在(a)2中,a的取值范围是非负实数,即a≥0;当a<0时,无意义;而在a2中,a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5、结果不同:(a)2=a(a≥0)(a2)=|a|=a(a≥0)-a(a<0)在具体计算时,(a)2(a≥0)…  相似文献   

11.
有不少同学把(、万),与丫丁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有着原则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1.读法不同:临/百)2读作。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侣三读作a平方的算术平方根. 2.运算顺序不同:(了万),先算丫万,再算(必万)2;侧牙,先算矿,再算丫了3.运算结果不一定相同:、)2一。。。、。);、一。一) }a,倪>O,O,a=O,一口,a<0. 4.取值范围不同:在朴2万)2中,a的取值范围是“)。;在、7中,“的取值范围为一切实数. (江苏省盐城市马沟中学吴友智)(a~(1/2))~2与(a~2)~(1/2)相同吗?@吴友智$江苏省盐城市马沟中学~~…  相似文献   

12.
上面这个错误的等式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在利用乘法公式的计算中,有些同学却屡改屡犯,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老师在给这部分学生纠正错误时,只注重了从表面或运算结果的角度去分析,而忽略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方面去分析问题.同学们可能会这样想:  相似文献   

13.
二次根式的难点之一是求式子a~2~(1/2)的值,尽管课本中有字母一般表示正数的说明,但由于两个正数相减未必是一个正数,所以计算形如((a-b)~2)~(1/2)的值时,往往错误颇多。如果能熟悉它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解法,那就能从本质上加深a~2~(1/2)=│a│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有些同学在学习二次根式时,将与混为一谈,误认为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为了帮助这些同学纠正这一错误认识,现将与的区别与关系归纳如下.与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形式不同:中平方号在根号外,而中平方号在根号内.2.意义不同: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而表示a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3.运算顺序不同:是先求a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这个算术平方根的平方,而是先求a的平方,再求a2的算术平方根.4.a的取植范围不同:在中,a的取值范围是非负实数,即a≥0;而在中,a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5.得出计算结果的依据不同:是根据平方根的…  相似文献   

15.
有些同学在学习二次根式时,将与混为一谈,误认为.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为了帮助这些同学纠正这一错误认识,现将与的区别与关系归纳如下.与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形式不同:中平方号在根号外,而中平方号在根号内.2.意义不同:表示。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而表示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3.运算顺序不同:是先求a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这个算术平方根的平方,而是先求a的平方,再求a2的算术平方根.4.a的取值范围不同:在中,a的取值范围是非负实数,即;而在中,a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5·得出计算结果的依据不同:(/a)’一a(…  相似文献   

16.
<正>(2011江苏高考第18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M,N分别是椭圆x2/4+y2/2=1的顶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点P在第一象限.过点P作x轴的垂  相似文献   

17.
在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a~2)~(1/2)=|a|=(a(a≥0) -a(a<0)) 化简二次根式时,关键是确定a的符号,而这一步判断的准确性依赖于对化简条件的不同形式的正确处理。本文就中考试题中化简条件的一些常用变化形式与判断方法作一些介绍。 1.以不等式形式给出条件  相似文献   

18.
公式(a+b)2=a2+2ab+b2的教学设计李吕东(浙江省临海市杜桥中学317016)徐光考(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二中318000)《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时,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定理:设P为xa22 yb22=1上任意点,P点的两条焦半径为r1及r2;P点到原点距离为d.则:r1·r2 d2=b2 a2证明:设∠POF2=α,则∠POF1=π-α,在△POF2及△POF1中,由余弦定理有:r22=d2 c2-2ac·cosα①,r12=d2 c2 2dc·cosα②二式相加有:r21 r22=2d2 2c2(r1 r2)2-2r1r2=2d2 2c2※∵r1 r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