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误区之一 :先有意识的能动作用 ,后有物质简析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 ,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以正确的思维和理论为指导 ,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 ,是先有意识的能动作用后有物质即物质的新形态。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相似文献   

2.
田文 《中学教学参考》2014,(18):118-119
<正>一、创新发明是意识成为存在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个人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同时又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意识。人的意识又不是被动的,它具有人类独有的能动性,恩格斯之所以赞美人的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就在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更突出的表现是将意识变为新的存在。昔日的长江出三峡后常发生洪水泛滥。据考证,从汉代到清  相似文献   

3.
何为观念?观念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的看法。它在一定的认识阶段内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人们正是靠这种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观念意识去认识世界,并且借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事物,不断推动社会前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实践中,也无时不在受着某种教育观念的支配,去从事种种教育实践活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激流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从而使自己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更能积极主动地适应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意识能动作用的有关概念,尤其是对"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的含义和用法难以区分,经常混为一谈。本文首先详细剖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概念之间的区别,然后又通过练习加以训练,以此加强对这一疑难问题的理解巩固。  相似文献   

5.
哲学知识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方面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另一方面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也不例外 ,在此 ,笔者试把教材的哲学知识与政治知识的主要结合点归纳如下 :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与政治知识的结合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而且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  相似文献   

6.
一、意识作用的四种提法 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在《哲学常识》上下册都有所论述,其中比较明显的有四处。一是在上册第一课《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这一框题中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辨析题解30例○黎万江廖洪森○1.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①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始终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不仅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依赖于物质等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同时意识又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9.
一、运用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能动作用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种能动性,不限于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活动的计划和措施,从而指导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把精神变成物质,从而达到发现世界的目的。意识活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而当代社会实践的一大特点,是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观念创造往往成为实践创…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江总书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加强对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从而建立起合乎道德理性的社会秩序。通读《纲要》可以发现,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现出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的唯物论思想。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中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  相似文献   

11.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育目的不是停留在培养认为主体上,而应是培养实践主体。实践主体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两种形态。从我国教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教育在目的追求上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人类精神化的精神活动的主体,而且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物活动的主体与交往活动的主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一、填空 1.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2.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客观世界。实践。 3.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当前心理状态等在反映事物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改造现实。 4.人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程度。社会道德准则。 5.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6.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思维过程、想象过程、记忆过程。 7.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相似文献   

13.
意识的能动性,指的是人类通过实践能反映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和抽象,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观点、思想、理论体系,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最终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原来世界上所没有的新事物。因此,从本质上说,意识能动性属于认  相似文献   

14.
看足球比赛,常听人说“意识”,某队员射门意识强,某队员射门意识差。笔者以为这里的“意识”,实际上说的是意图,意向、意念。它不单单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还包含着人的更为积极,主动、活跃的因素。也即是人的主观的、能动的、连续的跟踪、追寻、捕捉的活动。有了这种活动,不仅能及时地抓住战机,不误时机地起脚或跃起头顶,把球射进门内,而且能在没有时机时制造时机,没有条件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误区一 :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简析 :在实践活动中 ,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 (假设用A表示 ) ,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 (假设用B表示 ) ,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这就是意识的反作用。由此可见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 ,既是意识直接作用于A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评析 D为易错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能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二是对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世界的不同回答。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是意识的反作用再大,也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答案C。  相似文献   

17.
在一般哲学教科书中,对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多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毒现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据此追溯过去,预测未来,表现出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二)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中,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根本不同,它是在认识基础上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动。笔者认为,意识能动性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表现,可顺此概括为(三)表现在行为主体对自身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中,它是行为主体认识和改造自身的高级精神需求和积极成果的自我意识,以行为动力的形态存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意识能动性的行为动力包括:坚定的信念,明确的人生目的和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事业理想),以及由此而  相似文献   

18.
<正> 认识客体不仅包括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而且还包括人的实践活动.主体在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对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进行反映、选择和观念重构的同时,又将主观思维指向实践活动本身,对实践活动进行超前建构、反馈调节和价值评估,这就是实践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揭示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通过实践而发生的联系,从而使解决主、客观一致的问题由可能变成现实。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沟通主观和客观并使之达到一致的特殊功能。通过实践,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来;同时,人的主观意识经过实践的中介,又转化、实现为物质的现实。主观和客观是区分反映外部世界的人的意识与意识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一对哲学范畴。主观并不就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是指谁在认识,是认识者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这个主体是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中的在思之我,而不是我在之思。我在之思是主观,即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亲爱的教师们:现在我们来谈谈主观能动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是以承认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来解决哲学根本问题的,同时又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哲学能起改变世界的作用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因为马克思认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且唯物主义地发挥了能动作用,这就完全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