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雷鸣剑 《军事记者》2004,(11):25-27
在新闻界,大家都以作品获得军区军兵种“好新闻”乃至中国新闻奖为荣。但是,限于近乎苛刻的筛选条件、严格的评比标准、规定的字数篇目等等因素,能够一路过“关”,闯入获奖名单的作品,确实是凤毛麟角。悉心拜读近几年中国新闻奖、军区军兵种“好新闻”作品集,在随作者一起分享采写新闻稿件的酸、甜、苦、辣的同时,我侧重反思了这些获奖作品对我们采写稿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采访的新闻分两类,一类是“发生的新闻”,即发生在一个瞬间,如突发新闻,会议新闻。一类是“发现的新闻”,是指发生在一个时段内未被发现的新闻。采访发生的新闻容易,采写发现的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采访发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3.
新闻贵“新”,怎样才能出“新”?笔认为,新鲜脱俗的角度存在于新闻工作深入细致的采访、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写作之中。也就是说,探索和选择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应当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篇新闻怎样才能吸引读者?好的题材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采写的技巧也不可忽视。现在都市类报刊流行一个说法:“魔鬼细节。”讲的就是细节在新闻采写中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说,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细节的捕捉与把握,已经成为新闻竞争取胜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9期发表了刘军民的《新闻中的想象》一文。文章要求新闻采写者“敢于理直气壮地,‘离经叛道’”,“以这些已非原汁原味的材料为基础进行再造想象”,并且认为:“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用想象加以复原和修饰……在消息、评论、通讯和报告文学等各种新闻文体中,的确可以甚至需要一些适当的想象成分,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对特定的环境和景物,在保证真实而不至于引起误解的前提下,以一种新的形象,予以艺术的展现……”一言以概之,作者就是要求新闻采写者对新闻的场景进行大胆想象,以保证新闻的生动性和…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精神     
吴万里 《新闻界》2001,(4):41-41
常读报常感受到记者的一种精神,一种敬业精神。比如有些记者业务能力并非很强,但其敬业精神能使其勤能补拙,也照样采写到不少新闻,有的甚至是常易被人疏漏的新闻。比如上海新民晚报女记者邵宁已算是比较有成绩的记者,但从不小看一些不起眼的新闻。10月2日该报综合新闻版上她采写的一则小新闻:“与鸟同嬉佳节乐趣多——和平公园鸟语林侧记”,读后顿觉津津有味。别小看这么一则小新闻,它至少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假日出游的好去处,而且在上海这一“水泥丛林”世界里,她向我们指点的是一个回归自然、进入鸟语花香的好去处,多么具有诱惑…  相似文献   

7.
将新闻与历史相提并论,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一个特指“新近发生的事实”,一个则泛谓“俱往矣”的过眼烟云,分属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然而在它们之间,却又有着天然而又直接的联系。从新闻采写实践来看,与历史的关联更为显著和突出。  相似文献   

8.
吃过甘蔗的人都知道,如把甘蔗分成三个部分,无疑是甘蔗下部最甜,中间部分较甜,越往上部则甜度越小。如同吃甘蔗的道理一样,新闻采写也应该“吃”到“最甜”部分。换言之,记者采写新闻应该追求最大值,以“最甜”来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把新闻的最大效应完全释放出来,这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作为较为新颖的新闻表现形式,体验新闻以其真实,现场感强,极具透视力和说服力而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青睐,前一段时间,山东《临沂日报》成功地组织了“体验在一线”的体验新闻大型采写活动,总结这一活动经验教训,借鉴一些报社的经验,我们认为采写体验新闻,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沉下去”与“活鱼”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熟知的两个词。前者的意思就是深入到基层、百姓中采写新闻。它是我们提倡的“三贴近”的形象化比喻。而“活鱼”则指的是鲜活的、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活鱼”在水中,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才能捉住、才能做出诱人的新闻美餐。  相似文献   

11.
新闻好写,写好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抓活鱼”,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好新闻。笔者将其归结为“五官”采写法。  相似文献   

12.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再到各部委的工作会议,各行业视工作形势发展而召开的系列会议,由此可见采写会议新闻是记者、通讯员一项基本功。但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新闻,又空又长,今天李书记讲话明天张厂长强调,一个套路。”也常有作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纵观以往会议新闻报道,其主要弊病就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 式化,报上常见的“格式化”会议新闻让读者生厌、心烦,有的报纸 因此类会议新闻太多,从而失去不少读者…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新闻单位都在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争取读、争取观众,对稿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见报率和获奖率的难度也相对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足现实,在新闻稿件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努力写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来.正在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主攻方向。本拟结合采写工作实际,对新闻如何出“数”,出“金”、出“新”、出“彩”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何世勤 《新闻界》2001,(6):57-57
最近,认真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不少稿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有部分稿件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又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我认为,当前通讯员来稿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追风”。何谓“追风”?就是报上每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稿件后,跟着都会有不少人“追”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去采写稿件。尤其是每当中央、省委作出一些重大部署后,各地党委、政府作出相应反映的稿件,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追风”问题的实质是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新闻要“新”,要讲“创新”,“追风”则只是简单地摹…  相似文献   

15.
时下,各种媒体中诸多宣传疗效的医疗广告,大都采用了新闻报道形式,有些还安排在广告专题之外的新闻专题之中。事实上,“软新闻”成了传播虚假广告的载体。“软新闻”的花样很多,从采写方式来看其主要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本期新闻讲座我们推出了“精品透视”一组稿件,其中包括获奖的新闻作品、记者自述采写经历和专家点评3部分,以求全方位地展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诞生历程。多视角地探讨其成功之处,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新闻精品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岁末年初,各种“年度十大新闻”纷纷评出;“十大公安新闻”也在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下隆重登场了,清一色的正面新闻让我充满了疑问。也许这些新闻比那些负面新闻都来得“重大、显”,采写得也比其它的好;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新闻理论中.“地点”是新闻的基本要素之一,一般认为其作用是标明新闻发生的“场所”。既然是一个“场所”,那么,用地点这一概念就显得不够准确。确切的说,这个场所应该是一个与一定时间相呼应、有一定周界范围的特定空间。正像黑格尔所说:“人们决不可能指出任何空间是独立不依的存在空间。相反地.空间总是充实的空间.决不能和充实于其中的东西分离开。”事实上,新闻特定空间往往既容纳了新闻事实,又存在其他景物、现象。如何界定这一空间.是新闻采写者不得不首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浅谈如何发现新闻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前 《军事记者》2001,(9):18-19
有些记常常因为发现不了新闻事实而苦恼,其实只要掌握了好的发现方法,新闻事实往往就在身边。新闻事实是用来加工成新闻作品的资料,这种新闻资源是信息资源的一种,它如同自然资源一样,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领域新闻资源十分贫瘠,而有些领域则是新闻资源的“富矿区”。对于记来说,如果发现了新闻资源丰富的矿区,采写新闻就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记者要多走基层多思考多实践,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笔者最为深刻的体会。 1998年7月,笔者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福州日报社采访部工作至今已有13年,都在基层一线采访,参与了不少新闻策划,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作品。笔者2005年被授予福州市第四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采写的新闻作品有74件获全国、省、市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