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人类从能区别精神和物质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了心物感应的问题。在先秦两汉的部分典籍中,已有人谈及。到陆机的《文赋》,又把心物感应的问题纳入文学创作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也开宗明义:“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刘勰认为,自然之气作用于万物,物之气象又摇荡作家的心灵,由此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而成为作家创作冲动的始因。在刘勰看来,人心之感于物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有心之器的人和物之  相似文献   

2.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3.
<正> 在艺术发展的最初阶段,舞蹈就和诗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乐记·乐象篇》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这说明诗是用以表达内容,歌是用以唱出声音,舞是用以显示姿态的。三者都出自内心,然后乐器随之进行表演。其间的关系,确是难分难解。而《乐记》的《乐本篇》,更认为音乐是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称谓,它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物而  相似文献   

4.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文学史上,不仅产生了多采多姿的山水文学作品,而且还相应地产生了对山水文学作品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山水文学理论。我这篇短文,仪对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大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涉及的山水文学理论做点初浅探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提出了“江山之助”的著名命题,认为山山水水有助于文学之思,并且认为诗人屈原所以能在楚辞创作上取得那样伟大的成就,也正是得力于楚地江山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那么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集大成之作。它们都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态度、“文气”说、文学价值与地位等方面,对《典论·论文》有着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183;物色篇》当中提出了情与景的关系,认为景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强调情与景的有机结合,即心物交融。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之美其实就是追求情与景相互结合的结果。这种美既是《文心雕龙&#183;物色篇》中的观点发展的结果,也是对此观点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美学角度阐析了《文心雕龙·物色》篇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物色”的意思并不等同于“物”,而侧重点在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在于自然事物的样态与人的情感结构的对应性。作者认为:《物色》篇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感思想,同时,又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物──情──辞三者关系,描述了从“诗人感物”到审美意象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突破。文章指出:刘勰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物感”,那样只注意物对心的感发,视主体为被动接受,而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与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由此,阐发了“兴”的主体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诗学诚《文史通义》语)的文学理论批评巨著,刘勰的《文心雕龙》至今仍有其重要借鉴作用。对于刘勰的创作理论体系,当代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①然而对于刘勰在创作心理学方面的开拓以及他所达到的深度,却很少有人涉及。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有关术语予以阐释,庶几对《文心雕龙》研究的进展有所补益。一、“玄解之宰”,“独照之匠”非“心”解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提出的“玄解之宰”与“独照之匠”,各家《文心雕龙》注本均分别释以“心”或“功夫独到的匠人”。此实源于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范老谓: 《庄子·养生主》“古者谓是帝之县解”。《释文》:“县,音玄”。又《齐物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以及“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由“言志”说经“缘情”说至“感物”说的一次蜕变,在中国诗学史上首次对中国古典艺术玩味山水、摹画山水、寄情山水、放意山水的精神作了探问。其中涉及情、景关系;境、象关系;形、神关系等中国艺术精神的诸多方面,反映出中国艺术精神的一次重要蜕变,烛照出中国文学艺术的诗性之路。  相似文献   

11.
《心雕龙》中的《物色》篇,多数研究认为它属于创作论范畴;维护今传本篇次的论将其列入批评论,也是以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的客体一解释的。实际上,《物色》篇中的“物”,不是创作浩以主客关系的外物,而应当是作家的情采表现创造出来的章。“物色”即鉴赏批评的审美对象“辞采”,“物”作辞解,“色”作采论,合而裁定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的高下这分。将《物色》的题旨作“辞采”解释,这不仅符合《心雕龙》批评论的篇体构成的现状,而且符合《物色》篇本的语意。  相似文献   

12.
以自然论艺术的文论家可以说首标钟嵘。梁代的钟嵘在《诗品序》中针对宋刘以来的不良文风,即“文章殆同书抄……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提出“自然英旨”的创作原则。但钟嵘并没有对它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到了刘勰,作为艺术创作原则之一的“自然”才得到充分的论述。因为,一方面刘勰也看到了魏晋时期刻意雕饰的文风,如他评价晋代群才的文章是“稍入轻绮”,而到宋初的文章,则“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明诗》)。清代纪昀评《文心雕龙·原道》时也指出:“齐梁文藻,日竞雕华,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之处。”可见刘勰提出艺术自然论是具有针对性的。另一方面刘勰的艺术自然论受到“玄学”自然本体论的影响。自然最早是作为哲学术语出现于老子哲学中,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道。”的特点就是“自然”,而“自然”的含义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道是无为,无私的,但它又是万物产生的源泉,所以它又是无不为。到魏晋玄学,“自然”则上升到本体高度,何晏说:“自然者,道。”(《无名论》)把“自然”直称为道,也是万物之本。玄学“自然”本体论为刘勰的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文学处于新变的时期。面对文学斑斓错综的变化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提出“因时顺机、动不失正”的创作主张,就是要求文学创作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发展变化,而这种新变又不能脱离正确轨道。《定势》篇中讲“执正以驭奇”,也是强调要把握文学创作的正确方向,驾驭文学发展中新变的趋势。刘勰这一创作思想,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今天文学创作的万千变化,如何开拓文学创作的新天地,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的,它至少在三个方面给了我们一定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就是人学。人都是有感情的。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感情往往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文学作品以形象反映生活,作品的形象总是渗透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而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又常常是通过以情动人来实现的。因此,有情,便成了文学创作的特点之一。 刘勰是我国南朝齐、梁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关于创作与感情的关系,在刘勰之前,早已经有人论及到了。《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是说,人心的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相似文献   

15.
"感物"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涵义主要是创作主体之"心"受"物"之感发而动,成为文艺创作的动因."感物"说源远流长,从先秦直到清代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脉络,其发端在于《礼记·乐记》的"凡音之起,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论述。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中达到了高峰。"感物"之"物",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亦非某个具体事物的指称,而是一个高度抽象、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物"非并指事物的内质,而侧重于指事物的外在形式、样态,也即"物色"。它有着很强的动态性和生命感,同时使艺术创作有了不得不发的自然风貌.  相似文献   

16.
枚乘《七发》是汉赋发展史上的一篇极为重要的作品。但是,关于《七发》的主旨却是一个自古以来争论未决的问题。刘勰《文心雕龙·杂文篇》指出:“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文选·六臣注》李善说:“乘事梁孝王,恐孝王反,故作《七发》以谏之。”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是谏吴王濞之谋反。清梁章钜《文选旁证》  相似文献   

17.
枚乘《七发》主旨新论王增文枚乘《七发》的主旨是一个自古以来争论未决的问题。刘勰《文心雕龙·杂文篇》指出:“枚剩寓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文选·六臣注》李善说;“孝王时,恐孝王反,故作...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人格意识、生命意识、时间意识与重情感、重性情的思潮成为人们创作的源泉,文学开始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而从“言志”走向“缘情”,又发展为“感物”。刘勰的《文心雕龙&#183;物色》集先贤之大成,全面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生命精神。同时,又从历史和时代精神出发。提出了“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思想,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孙尼子的《乐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专著。其《乐本》篇论述“乐”产生的根源曰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口单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由此可见 ,公孙尼子认为“乐”之本源是“物”。这里的“乐” ,是指“…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物色》篇在篇次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行本的篇次为第四十六,但由于在《物色》篇中谈到一些修辞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通行本的篇次均表怀疑,认为有误,并提出自己认为的“正确位置”。本文从“浅人改编”、“刘勰未言”、“内容不符”这三个角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尊重刘勰《文心雕龙》的原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