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按载体表现形式的不同,课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隐性课程是一种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存在的课程,与内隐学习的概念不谋而合,有助于外语学习由学得向习得转化。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外语隐性课程的建设可主要从教材开发和活动设计两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隐性地理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地理学习信息的教育活动和学生自发的地理学习活动,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是学校在教育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影响因素的总和.隐性课程存在于大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高等教育入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与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认同等方式来影响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阐述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并对如何更好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多途径的课程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内隐学习的视角看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学习作为一种无意识的认知加工过程,具有许多相对于外显学习的优势.本文研究认为,真正高效的学习应是无意识学习与意识学习相结合的整合学习模式.根据这一点,笔者对现实中学生学习机能失衡的状况进行了反思,提出健全的学习方式应当注重"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两大认知机能系统的平衡.为此,学校现有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都必须加以优化:在课程方面,要开发和实施学生取向的活动性、体验性课程,注重隐性课程的实施,建立第二套教学大纲、开辟第二课堂;在教学方面,要强化教学的情意目标,注重学生实践智力的培养;运用显隐结合策略,坚持两条腿走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内隐学习或外显学习;在教学中给艺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喻"思维留下足够的空间;对学生学习的评估既要考"表达",也要考"操作".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是校企合作的"双情境"课程,具有"附学习"的育人功能。为此,应强调隐性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产业文化传导功能和学生社会化引领功能,通过打造更多优质校企融合的隐性课程平台,以间接或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课程按其形态载体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风气)中所学习到的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虽然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方式进行,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它与显性课程合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运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不同于显性课程,是指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采用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教育内容和特定文化序列。隐性课程的认知机制为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隐性课程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可利用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师应从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教法的选择与运用、师生互动关系、教学效果测评等方面通过隐性课程来改进教学。  相似文献   

10.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运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学校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的因素,体育隐性课程是通过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由于体育教育主要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这就对体育隐性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和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12.
课程设计:实现隐性化的学习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无意识研究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热点之一。内隐学习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背景的设计都应该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隐含课程隐蔽于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载体的影响。隐性课程设计就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关于无意识知觉、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开发学校教育、教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环节中适应的隐性学习情境,形成隐性学习方案,如愉快教学、暗示教学,以及本研究所进行的眼保健操音乐配文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温守轰 《考试周刊》2010,(4):214-216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并对隐性课程的构建、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重视隐性课程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课程主要通过无意识对人产生影响。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由于成人学习更习惯于从交往中获得经验和启示,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对成人学生的影响更大。隐性课程不仅影响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还影响价值取向、道德情感、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要积极利用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特点,精心设计和建设成人教育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5.
正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维度。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特征,~([1])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2])由于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故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的天然联系。~([3])可以说,就某种程度而言,较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对学校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课程的实现途径。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一种,对每天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们的品德形成能够产生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就如何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发挥隐性课程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隐性课程设置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是对立于“显性课程”的一个学术概念,是对学校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是课程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自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杰克逊正式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后,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就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形课程而言的,是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有意无意的非特定心理反应的途径,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动机、价值观、信仰等发生影响的总和。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9.
探究隐性课程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研究发现,隐性课程的动源、表征、认知机制及其整合系统清晰地显现出了其本然发生机制。从动源上分析,隐性课程本体具有内外部双重驱动属性;从形态表征上考察,缄默知识实质上可以认为是隐性课程的内容与肌理;从认知机制上绎现,以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为主的认知方式在内化缄默知识成为系统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隐性课程在学习者暗默地整合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下,形成一种动态循环的开放系统。  相似文献   

20.
内隐学习是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本文从这个角度关注了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论证了游戏中存在着内隐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游戏对幼儿成长的隐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