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家与江苏结有不解之缘.江苏是曹雪芹的曾祖、祖父和父辈三代任职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之地,曹家在江苏赫赫扬扬风光了六十余年.曹雪芹出生于江苏,终生难忘“秦淮风月”、“扬州旧梦”和姑苏情结.他创作《红楼梦》离不开这一段生活和经历,也离不开吴文化的孕育和滋养,《红楼梦》则艺术地反映了吴文化的特点.至于“红学”,同样不能离开江苏红学家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广泛且讲究,蕴含厚重的文化意味。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幼年和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钟鸣鼎食”的曹府,晚年则是穷困落魄,沦落至“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曹雪芹虽少时享受过精细饮食,但由于时间跨度之大致使其在创作《红楼梦》时已很难存留少时对于饮食的具体印象,因此小说中丰富且细微的饮食描写应是有所借鉴。因此,从饮食描写好“南味”的倾向入手,分析曹家渊源、明清时期饮食典籍及曹雪芹个人这三个层面,探究《红楼梦》中出现众多饮食描写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的父亲曹是二房曹宣的儿子。长房曹早夭无子,曹便入嗣长房并继任了江宁织造。五年后,曹家被抄,圣旨是针对曹而来,表面上看,曹家是直接败亡在曹手中,这使曹氏族人,尤其是长房族人对二房怨恨不已。“漫言不肖皆荣出”,使曹有口难辩。曹雪芹为了“细辨败家的根本”,他才采用了“石言”的形式,用《石头记》为题,他那一腔难于明言的隐怨──—为二房正名,便是他创作《红楼梦》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这部书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他花了10年的时间,沥尽心血,写下了这部旷代奇书。但是,对曹雪芹的身世,我们却知道得很少,而且多半是凭着一点点史实猜想和推测出来的。曹雪芹的名字叫曹沾,雪芹是他的号。他的号还叫芹圃、芹溪,但人们都习惯了叫他曹雪芹。曹家原来曾经显赫一时。他的曾祖父叫曹玺,担任过江宁织造。江宁是江南重镇,风景秀美,经济发达,曹家原来是东北辽阳人,到了那里,很快适应了南方的生活。织造是个什么官呢?说起来,这个官并不大,是专门为皇帝和宫人置办服装的。江南织丝有名,皇家每年要用…  相似文献   

5.
[作者档案] 曹雪芹(1715-1763),名露, 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居辽阳,很早即入满籍。曹家三代为江宁织造,富贵显赫,后受累于朝廷内部斗争,一败涂地。雪芹能诗善画,平生历经盛衰,遂“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红楼梦》。惜贫病早逝,只留下八十回定稿, 经高鄂续写四十回,而成全书。小说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诗意。因此,无论思想主题还是艺术成就, 《红楼梦》均打破了传统模式,达到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贾政形象的生活原型是清代江宁织造曹寅,但贾政形象与曹寅的满腹韬略、文采风流相去甚远.其原因就在于小说原作者是曹寅过继的儿子曹颜,他未能接任江宁织造,故对曹寅多有不满,因而塑造了平庸的贾政形象,而曹雪芹只是小说的修订、评点者.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一部以江宁织造曹家荣枯兴衰作为创作题材的自传性小说。但是,曹家的历史,特别是曹頫获罪革职以后的历史,资料不多,语焉不详,造成研究工作者只得依靠想象、猜测、推断来填补这个空白,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只要我们细细阅读《红楼梦》以及脂砚斋的批语,就不难发现,这里面原有许多蛛丝马迹的线索可供研究。我们的前人曾经用过的索隐抉微的办法,并不是绝对不可采取的。  相似文献   

8.
脂砚斋批语中有关信息指明:脂砚斋的身份是江宁织造府中的书童,<红楼梦>原作者的伴读.脂砚斋对<红楼梦>原作者的家世生平、内心世界、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过程一清二楚.曹雪芹的友人都认定雪芹诗人、画家身份,<红楼梦>原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颜.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最早以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手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后来连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共计120回,被人们广为传诵。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他出生在封建贵族家庭,祖父,父辈任织造之职达六七十年之久。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皇帝的奶妈,祖父当过康熙的伴读和侍从。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以曹氏任职的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雪芹的儿童时代是生活在荣华富贵之中的。  相似文献   

10.
记忆二月     
1764年2月1日,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搁笔长逝。曹雪芹生于1715年,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后加入旗籍,隶属满洲正白旗。自曾祖曹玺至其父曹禺页,三代任“江宁织造”达65年。1727年,曹家因政治牵连,家产被抄。曹雪芹晚年居于北京西郊,后因晚年丧子,感伤成疾,终于不治。他一生性格高傲,能诗善画,嗜酒健谈,呕心沥血十年写出宏篇巨著《石头记》(即《红楼梦》)。1802年2月26日,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诞生于贝桑松一个军官家庭。雨果自幼爱好文学,一生创作了很多戏剧和小说。1831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