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观,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新技术革命的国际背景,相对于中国十分落后的科技水平,相对于中国国民经济对科技发展的巨大需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观,既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把握,也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具有强大实践功能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科技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发展观和社会发展战略观,围绕着“发展”这个硬道理,他科学阐释了当前我国应如何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这些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科技发展来促进经济的腾飞、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军事实力的增强,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进行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加强。邓小平科技思想中的这些发展观已经并将继续推动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科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生产力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科技思想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科研机构的改革,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科技人才,促进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奠定了新世纪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科技基础,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在新的形势下,准确分析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时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等富有远见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核心命题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投入。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劳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示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力量或第一推动力,因此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是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深刻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富于创新精神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重要特征。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创新性体现在科学技术观、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对策三个层次上 :在科技观上的创新 ,是邓小平科技思想创新的理论基础 ;在科技发展战略上的创新 ,是邓小平科技思想创新的重要内容 ;在科技发展对策上的创新 ,是邓小平科技思想最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根据江泽民同志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概括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主要探讨江泽民同志科技观的主要内容,他提出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优先发展科技、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思想,是对邓小平科技观的重要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科技哲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战略观,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的科教发展观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战略观。邓小平科技哲学思想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系完整。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机理,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理,前者是后者的缩影。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指导下,我国各族人民科学精神振奋,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在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与教育的协调发展、先进科技的引进、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正体现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巨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科技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科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科研机构的改革,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科技人才,促进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旗帜。回顾和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1科技的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早在20年前,邓小平就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1]他又说:“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2]针对我国的情况,他敏锐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3]“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过程。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生产力观。它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视角下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天中国能不能正确对待科技,能不能正确对待和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并形成中国特色的科技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为核心的胡锦涛的科技思想,是对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的最新发展。新发展提升了对科技作用的全面认识,深化了科技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找到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邓小平科技思想发展的必然成果。  相似文献   

14.
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以及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邓小平认为高等教育不仅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视基础研究,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等思想主张,对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今天,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精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特殊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本文力图从邓小平科技观产生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对邓小平的科技观进行全面分析,以求在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邓小平的科技观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科技进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和军事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与时俱进的高度,系统地论述了科技发展的唯物史观、科技创新观和科技人才观,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科技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和科技发展理论,为新世纪我国的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对科学技术结构、规律和社会功能的一般性研究,到9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创新。再到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与价值的全方位研究,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的发展和变化趋势,即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对科学技术经济价值的研究到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的知识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举邓小乎理论的伟大旗帜,也同样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同志的知识观,并用于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知识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的知识、才干、技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特征,功能等方面的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这是能否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和人才的思想前提,也是能否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家实力的思想基础之一。邓小平同志的知识观,是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人知识观的准确体现,概括起来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就特别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能上得去?”一定要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结合现实、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系统科学日益发展和人们对此日渐关注的现实条件下,系统论和运用系统论来考察科学技术而形成的正确、完善的科技观是我们探讨科学技术的必要途径,并认为在这一途径中必须充分运用系统科学为我们提供的先进方法:重视结构整体性原则;重视科技功能的系统性;重视科技的社会效果以及科技发展与环境作用的协同观。  相似文献   

20.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一脉相承,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把我们对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