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赵万峰 《教育》2013,(8):58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同时组建于1937年9月,是抗战时期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西北联大始称西安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后迁至陕南汉中一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并发展为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和西北师范学院等五所高校,各校延续了西北联大的战时大学联合管理体制和办学精神,至1946年底部分高校"复原"平、津、冀。西北联大在极困难的环境下,宣扬和实施战时教育思想,支持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同时  相似文献   

2.
西北大学     
《河北自学考试》2010,(5):15-15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8月改称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  相似文献   

3.
甘肃师范大学原名西北师范学院,是在抗日战争初期诞生的。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与北洋工学院相继西迁,在西安组成“西北临时大学”;次年,再迁陕西城固,改名“西北联合大学”,以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部分为基础,分设师范学院。一九三九年八月,西北联大改组,即正式成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一九四一年春,筹建兰州分院;同年十二月,兰州分院正式开课。一九四四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全部迁至兰州西郊黄河北岸十里店现址。一九四九年八月,兰州解放,“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获得新生,更名为“西北师范学院”。一九五八年,又改称“甘肃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开发西北的大背景下,将位于平津的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迁设西北,先后组建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后又分设国立西北五校.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始终在“奠基西北高教基础”的战略下运作,经历了酝酿、起步、明晰三个阶段,最终在西北地区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抗战后及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私立南开大学南迁湖南长沙。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一日,联合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但随着日寇的不断入侵,上海、南京相继陷落,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二日,“临时大学”正式宣布西迁云南,一九三八年四月二日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设理、工学院,并增设师范学院。在蒙自设文、法、商学  相似文献   

6.
1937年"7·7事变"之后,华北各地相继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北平、天津先后沦陷,在日寇的蹂躏下呻吟.此前,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接教育部令:一旦华北危机,三校迅速迁往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10月,到达长沙的师生已经有1600多人.10月25日,长沙临大正式开学.11月1日,学生开始正式上课,这一天被指定为西南联大的校庆日.……  相似文献   

7.
西北联大的建立,呈现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由华北到西北的变迁轨迹。从国立北平大学等高校和机构到国立西北联大,大学组织的变动既有外在环境的制约,也有内在联系的铺垫。通过梳理联大各基干高校的历史渊源,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政策,有助于厘清西北联大建立的校际关联与制度设计,呈现大学传统与社会要求之间的适应与调整。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二年的秋天,我由故乡安徽,辗转至兰州西北师范学院就读于国文系。这所学校原本是北平师范大学,抗战开始迁西安,与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北平医学院等许多院校结合在一起,先叫西安临时大学。不久又移至陕南城固、汉中一带,改称西北联合大学。后又分别建立几个独立学校,以北平师范大学为主,和天津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大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本刊讯]4月27日,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及西南联大海内外校友在清华大学隆重纪念西南联合大学成立60周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北大、南开南迁并合并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旋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迁到长沙,合组新校,定名为长沙临时大学。12月中旬,南京陷落,日军向长江一带步步进逼,武汉震动。日机空袭长沙也日见频繁。临大上课仅三月,即奉教育部命西迁入滇。1938年5日4日,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开学  相似文献   

11.
“西山苍苍 ,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 ,巍然中央”。 1 937年 7月 7日卢构桥事变 ,7月 2 9日北平陷落 ,日机轰炸南开大学 ,主要建筑物被毁。8月 5日日军占领清华园 ,9月日军进驻北大第二院和灰楼新宿舍。 9月 1 0日教育部发出 1 6 6 96号令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及中央研究院设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 1月 1日长沙临时大学上课。 1 2月 3日日军占领南京。 1 938年 2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 ,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虽然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史上仅仅存在过 8年 ,但是 ,它却以坚忍不拔的精神 ,宽广的包融精神和独特的办学特色 ,在中国…  相似文献   

1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对于梅贻琦来说.虽然之前已经出任清华大学的校长,但是西南联大却是其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代表着其教育思想之大成的《大学一解》,就是在西南联大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惟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其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西北联合大学纺织系、西北工学院纺织系等发展阶段。1978年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98年7月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  相似文献   

14.
冷学宝 《师道》2011,(7):85-87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11月1日。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因为日军步步进逼,1938年2月,学校搬到云南,4月,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文、理、法商、工、师范5院26系,两个专修科和一个选修班。1938年5月4日上课,  相似文献   

15.
高师美育课程建设初探●福州师范专科学校李永鉴贻琦抵达长沙进行筹备。“临大”成立后不到半年,长沙即告吃紧,三校又奉命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梅与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委会”,梅任主席。联大期间,蒋、张二常委先后去重庆中枢任职,梅...  相似文献   

16.
芦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平津两大城市相继失陷。在平律两市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在长沙合组成临时大学。但不到一学期,又因时局紧张,乃迁往昆明,于1938年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感激云南社会各界对联大办学的支持,也为解决西南地区师资严重荒缺的实际情况,于是年底,增设了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17.
回忆群社     
1938年4月,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由长沙来到云南。4月2目,临大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于校舍关系,文、法、商学院设在蒙自,理、工学院设在昆明,5月4日正式开课。这年夏天,西南联大开始招考第一批学生。之后,各个学院都集中到昆明,又增设了师范学院,借用昆明几个中学、中专的旧校舍和会馆上课。当时学生约近三千人,大体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原北大、清华、南开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惟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其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西北联合大学纺织系、西北工学院纺织系等发展阶段。1978年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98年7月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学校历经9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教育史上,曾经有这样一所特殊的大学:她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却荟萃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大师巨匠。她坐落在条件艰苦的云南边陲,却吸引了大批仰慕名师、向往民主自由的莘莘学子。她前后存在的时间不过短短九年,却培养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杰出人才。她,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所有着卓越成就的战时大学。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往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11月1日,国立长沙…  相似文献   

20.
高明 《教师博览》2011,(1):58-5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天津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的师生南下长沙.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几个月后战局吃紧.国民政府不得不催促再度南迁.所有师生分海陆两路进入云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