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是为了“导”,“导”是为了“学会”、“会学”。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师变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学生“会学”的主体性,最终达到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  相似文献   

2.
一个教师在一门课程中,到底是应该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还是教得能提出更多的问题?一个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到底是应该学得没有问题,还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时代在发展,课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请看下面一则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3.
刘昕 《教学与管理》2012,(32):20-22
新课改以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显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作工具,总是当作非生命体是错误的。把应该学生做的事情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是个误区,反过来想一想,完全应该由教师做的事情,教师却"袖手于后",而让学生懵懂地乱闯于  相似文献   

4.
首先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被动的接受,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正常发展,甚至也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才能适应今天社会的需要。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现。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时刻铭记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又要重视学生的学,而不是只把学生当作是“观众”,…  相似文献   

5.
一“、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教教材,是“以本为本”,把教科书奉为圭臬,是一种教书匠的态度。它把教材当作教学的终极目的,把教材内容当作是最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东西,它把书本知识看作学生学习的全部,教师会在教材的知识点上不断地重复炒作,学生也会在教材内容上机械地、反复地训练。结果是学生获得了狭隘的书本知识,却失去了怎样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转,“一切以教学为中心”。教师“闻道在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符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过程,“以学定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且广,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动摇了,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去研究“学生的学”的问题上。在教学中,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成就每个学生,快乐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学中不要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是一个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主要标准得看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能直面数学文本,在独立探索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完善思维、掌握方法,在练习与反思中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教学就是服务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是由学生应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决定的,一定意义上也是由学生喜欢学习什么和喜欢怎样学决定的,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了不教”;二是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不是为学生获取知识、更不是为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服务的,教学要目中有人。从教与学的关系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教  相似文献   

10.
课堂观察的几个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准确、细致的课堂观察是对课堂教学作出科学评价的前提。课堂观察的对象一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有5个维度:1.参与状态。一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二看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在人为地、不适当地强化竞争的班级里,会滋生自私、冷漠与厌学,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不想、也不会与人合作,而学习无助感的…  相似文献   

11.
任永生 《学周刊C版》2011,(7):109-109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句话说明了,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课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要服从且服务于学生的“学”,就是把“教”立足于向“学”的转化上,即变“教”为“学”,让学生的“学”逐渐摆脱教师的“教”,使他们不断地走向独立自主,走向创新。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个性,并使其得到逐步的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中的扩招。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之间的差距拉大,而且教师面对的是课改新生,要应用新课程理念来改革课堂教学。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而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口袋。教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教,很少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课堂不仅仅是培养尖子生的场所,更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师的教应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把“教”转化为“学”。  相似文献   

14.
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转化过程,教师是不可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致力于导。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何教学生学?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彭为成 《现代教学》2010,(11):29-29
语文教师教学这些文学作品,其根本任务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从而提高文学修养。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课文教课文,没有把课文当作例子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因此,学生在学了许多课文之后,当遇到新课文时,还是无法独立阅读。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是为了学生获得认知的最大效果而人为设计的。它有三个重要特点:首先是它既服从于一般认识过程,又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其次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再次这是由师生共同参加的双边活动,实现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到以学生为主的“学”的重要过程。教是为了学,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尽一切教学手段去发动学生,达到最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基于以上原理,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点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无疑是告诉教师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新课程改革思想也正是如此。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18.
王学军 《生活教育》2008,(10):55-57
"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这是每一个教师都会面临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陶行知指出.教师应该在"做中教".学生应该在"做中学".他认为教是为学.学是为了做,而"做"是中心。那么什么是"做"?陶先生说:"‘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个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我们做一件事便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  相似文献   

19.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师教学的 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标准。那种照本宣 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只会把学生囿于狭 小的天地里,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教育家叶 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 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 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 材。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由“教 材”过渡到“学材”呢?笔者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 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改变教师只把科本内容当作“自然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而进行传授式教学这一落后现状,使学生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让我们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笔者在此对高中有机化学部分的有效复习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