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身气功是我国古代养生文化之精髓,做为传授体育知识的高层次教育场所,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教学,发挥体育对传统文化传递的功能,宏扬民族体育事业,具有深化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健身气功调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里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身、调吸、调心是健身气功锻炼的三个基本要素,简称三调.养生也称摄生,是通过各种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延长生命的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健身气功调身、调吸、调心的特点出发,运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探讨健身气功调养方法.研究证明,健身气功三调内涵丰富,对于调养身心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纷繁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为世界人民所仰慕.气功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强身健体之瑰宝.当下,健身气功是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从中华民族悠久的五千年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产物,它是气功的一种,是传统气功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体育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文章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研究健身气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健身气功·五禽戏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缩影。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健身气功·五禽戏在图腾、审美、功效等方面的多元性进行探索。结论是:熊经鸟伸、导引图、华佗五禽戏、阴阳五行学说等为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创编奠定了多层基础;健身气功.五禽戏中映射出虎、鹿、熊、猿、鸟的多样性图腾;展现出其动态美、意境美、和谐美等多重审美意向;有养、养性、养身、养心、养气等多方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从习练者特征与习练情况两方面分析了温州市健身气功的习练现状,得出影响健身者习练健身气功的因素,就加快健身气功在温州市的推广与普及提出了相应措施,为温州市健身气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健身气功这个项目不但蕴含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完全符合终身体育锻炼的特点,大学生练习健身气功不仅可以健身、健心,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在进行大学生健身气功教学时,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7.
健身气功·五禽戏之身体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古代典籍关于身体审美意识对华佗创编五禽戏的启示为切入点,以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为研究对象,对此所蕴涵的身体文化给于观照。从而得出它具有身体动作多样化统一、动作编排的“圆”与“方”的姿势美、运动风格为温柔敦厚等特征,以此来丰富它本身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健身气功运动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健身功理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健身气功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策略分析。研究表明:健身气功步入高校体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健身气功"概念形成的文化语境进行分析,其中蕴涵着两种身体文化观念,其一是以"气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身体文化观念,另一是以"健身"为代表的西方身体文化观念.这两种文化观念共存于同一个名词之中,结果造成了"健身"观念与"气功"运动形式之间的名实不符、健身效果计量评价与感觉评价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0.
张乐 《当代体育科技》2023,(33):124-127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代表,在新时代我国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传承与发展文化的重要场地,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为研究新时代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路径,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健身气功为例,对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展开了研究。研究认为,新时代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迎合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当中,还存在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等问题。建议:通过优化健身气功师资队伍、积极编创健身气功教学教材、创新高校健身气功课程、拓展健身气功的宣传渠道等方式,来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