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云辉 《科技风》2013,(14):87-88
通过对得荣历年雷暴典型个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得荣雷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6~9月,一天中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夜间。同时得荣雷暴还具有初雷早,则终雷晚;初雷晚,则终雷早的气候特征。普查得荣历史资料,得荣雷暴的天气形势主要有高空槽(切变线)型、副热带高压西侧湿区型、冷锋型等三种。  相似文献   

2.
利用三江源区1971~2004年5~10月逐日降水、各月降水和环流特征量资料,计算了雨季的起迄日期、间歇日数和雨季内降水过程出现的总次数,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年代际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三江源区雨季5月中旬从东南部开始,然后逐步向西北方向扩展,9月上旬从西北部结束,向东南部逐渐撤退;大部分地区雨季出现的日期提前而结束的日期滞后,雨季内总降水量和降水过程出现的次数均呈减少的趋势;雨季间歇时段一般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界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西和高原及印缅地区高度场偏高是三江源大部分地区雨季起迄日期、总降水量、降水过程次数等统计要素出现较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青海省东部地区12个站1961~2005年透雨、雨季的出现时间及相应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东部地区春季(3~5月)降水量、第一场透雨与雨季及春旱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春季总降水量偏少,春季第一场透雨偏迟出现,导致春季干旱;第一场透雨偏早(迟)出现的年份,雨季出现时间也偏早(迟)。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25)
中国的城镇化还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力度加大,也出现了各种令人堪忧的问题。城市的硬化路面虽然保证了城市交通质量,但是在雨季如果路面的水没有及时排泄,或者气候干旱的季节需要大量的抽取地下水,就会导致地面开裂或者下陷。中国目前倡导海绵城市的建设,注重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存储,对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论文针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6~2004年长江源区水文和气象台站观测的流量、气温、降水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径流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月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和雨季、年流量均呈减小的趋势,20世纪60和80年代的单峰峰值出现在7月,70年代、90年代的单峰峰值出现在8月,近14年直门达水文站年径流共减少了96亿m3。雨季平均流量的距平基本经历了一个“正~负~正~负”的历史变化过程,雨季和过渡季节降水量、季节积雪融水量和高山冰雪融水量的总量呈下降趋势。前期6~9月(10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以及流量)因子基本能模拟出后期10月(11月~翌年4月)流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那曲地区西部平均海拔高度约5000m,包括班戈、申扎等县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降水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少,年降水量在298.5~320.6mm,其中雨季降水占年降水总量的90%以上,这与当地的牧业生产基本匹配。因此,雨季出现干旱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巨大,由于夏季气温较高,水分蒸发量多,从而加大了土壤水分的丢失程度,故在牧草抽穗、开花期、如:遇干旱会影响牧草产量和家畜抓膘,从而影响畜产品产量和质量,严重时家畜因缺水会出现的干渴感觉,食欲减退,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危及家畜的生存,因此,本文分析了那曲地区2010年夏季干旱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在处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我国尤为明显。气候的异常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方面,引起了水资源总量的改变和时空上的重新分布,导致一部分流域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繁。对于干旱、半干旱的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全区干旱同期缩短,旱象严重、汛期洪涝频繁、河川径流量逐渐减少。同时,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水资源减少量,使全区水资源更加紧缺。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对合理用水与保护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对二连浩特地区的降水量、气温、大风等气象要素变化和生态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本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次年际变化与气候因素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气温明显升高、大风沙尘天气较多是造成二连地区干旱、荒漠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水循环特征也发生着改变,深入了解区域降水时空变化是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1981年~2010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与怀来县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揭示张家口市城郊降雨的变化趋势,以期对未来该地区降雨变化规律的全面研究提供参考。本次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张家口市城郊近30年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城郊降水年内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9月(雨季),张家口市城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5.4%、郊区怀来县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6.8%。张家口市城、郊区雨季降水量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减少率分别为9.7mm/10a及5.0mm/10a;但年降水量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1.6mm/10a和11.2mm/10a,说明两地非雨季降水量有所增长。城、郊年降水日数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张家口市城区减少率为2.5d/10a、郊区怀来县减少率为3.3d/10a。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塬区农作物生长和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分析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塬区作物发育期的影响表明:气候变暖使冬小麦越冬前各发育期日期推后,越冬后各发育期日期提前;冬小麦全生育期生长天数缩短,每10年缩短8.3天,主要是越冬期(休眠期)缩短,每10年缩短6.8天;冬小麦越冬死亡率降低。使玉米各发育期日期提前,但播种期、三叶期、拔节期、抽雄期日期提前较小,其变化速率仅为0.5天~1.1天/10年;而乳熟期、成熟期日期提前较多,变化速率为3.5天~9.0天/10年。冬小麦、玉米气候产量变化与干旱发生程度有关,干旱越严重,气候产量越低。年气候生产力40年(1961年~2000年)呈递减趋势,递减率为1.13kg~19.21kg/(hm2·年),从对未来假定的气候变化年型看,以暖湿型气候年型对农业生产最为有利,年气候生产力增加13.7%~31.2%;冷干型气候对农业生产不利,年气候生产力减少5.1%~27.1%。  相似文献   

11.
了解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对当地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产区24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产区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集合平均5种气候模式在RCP4.5、RCP8.5两种情景下对产区未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模拟预估。结果表明:近35年产区年平均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冬春季升温最为显著,其次为夏秋季;雨季平均气温升温率小于年平均气温升温率。年和雨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绝大部分站点的年、雨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率和平均最高气温升温率均明显大于同期平均气温升温率。年降水量大部分站点为增加趋势,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和雨季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预估表明产区21世纪未来不同时段气候均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未来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将导致适宜区范围缩小,气候变化将对冬虫夏草的产生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2.
一、干旱气候的发展和沙漠化根据历史记载以及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气候既有长期变化,也有短期变化。在长期变化方面,近年来通过对湖泊水位、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化石中的花粉、沙丘范围的变化、近海地区的沉积物和南极冰冠中的尘埃浓度等研究,以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古气候资料的分析研究,说明在距今约18,000年前的冰河期,季风微弱,地球的干旱程度较  相似文献   

13.
具体分析了泰来县干旱成因是由气候影响和人为破坏致使水土流失,并提出具体措施来治理干旱。  相似文献   

14.
利用西藏高原38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依据降水相对系数,结合高原降水特征,客观地确定了西藏高原的雨季开始期,并分析雨季开始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雨季开始期藏东南最早,藏西最晚,自东南向西北相继进入雨季,相差近4个月;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雨季开始期呈现为提早趋势,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全区大部分地区雨季开始期推迟,70和80年代的雨季开始期趋势的空间分布是反位相,自90年代到21世纪初(2001~2005年)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开始期提前,尤其是21世纪初提前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的南四湖湿地干旱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气象资料和PDSI(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指数数据以及干旱年份(2002年)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南四湖区域气候变化的特征和干旱背景,并利用干旱年份的5景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计算了研究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修正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并作为湿地对干旱响应的特征指标,研究了2002年南四湖湿地干旱特征,揭示了湿地对于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特征,着重分析了干旱对湖泊湿地植被的影响,并讨论了极端干旱对于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①近60多年来南四湖湿地增温趋势明显(R2=0.21,P=0.0002),干旱趋势不显著。2002年是南四湖湿地自1951年以来降水最少年份,也是严重干旱年份(PDSI-3);②干旱导致湿地水面持续减小,湿地植被NDVI和植被面积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特征。在受到轻微干旱时,湿地植被NDVI略有增加;当发生中度和严重干旱时,湿地植被NDVI急剧下降,且小于多年平均值;③从空间格局看,2002年10月份南四湖中的南阳湖、独山湖和昭阳湖干涸见底。湿地干旱初期,随着水位下降植被向湖心扩展,湿地NDVI上升;而后随着湖盆出露和干旱加剧,植被开始由湖周边向湖心不断死亡,NDVI下降;④极端干旱事件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有显著影响。因此,进行景观格局年际变化分析时需要格外重视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短时间内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1~2010年那曲地区西部班戈县和申扎县的气温、降水等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区气候要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干旱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那曲地区西部初夏干旱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80年代次之,21世纪最少,显然,那曲地区西部初夏出现干旱频率进入21世纪以后有逐年减少的趋势,特别是中旱和重旱出现频率越来越少。而2010年5~6月那曲地区西部两站降水总量仅为62.9mm,较历史同期(149.5mm)偏少6成。其中,申扎县雨量之少位居历史第1位。  相似文献   

17.
郑宾 《科学生活》2007,(5):35-35
主要威胁:气候变化其他威胁:抽水过度,农业污染和6座申请中的大坝水资源对于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降水、蒸发、冰川融化、洪水和干旱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印度河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河的水源主要来自冰川的融水。全球气候变暖加快了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速度,虽然在短时间里会引起河流水位上升,但在未来几十年内,河流水量会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56~2005年黄河上游水文和气象台站观测的流量、气温、降水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径流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月最大、最小和年(枯季和雨季)流量均呈减小(少)的趋势,各年代6~9月月平均流量20世纪90年代和1956~1960年为单峰型,其余年代为明显的双峰型,1991~2005年径流累计减少了525.06亿m3。20世纪60~90年代雨季、枯季平均流量的距平百分率基本经历了一个"正~正~正~负"的历史变化过程,降水量、季节积雪融水量和高山冰雪融水量的总量呈下降趋势。前期10月降水量、平均气温和8~10月流量因子基本能模拟出后期11月和12月~翌年3月流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MODIS时间序列数据和地面气象数据,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Thornthwaite湿润指数(Im),对2000年~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进行了动态评估。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不同荒漠化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有着较强的规律性,其中干旱区主要分布于阿拉善盟戈壁及沙漠地区,半干旱区则主要分布于锡林郭勒盟以西和科尔沁沙地一带,且以半干旱区为主导。相比2000年~2013年,内蒙古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整体面积减少了18.75万km2,干旱区总面积减少了18.46万km2,半干旱地区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其面积到2013年也减少了0.29万km2;与此同时内蒙古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边界向西部地区移动,这表明两种气候类型区的荒漠化逆转。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季风雨带的位置变化直接影响着东部的干旱与雨涝。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致使农田受灾面积3000多万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人口达6亿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