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主谓谓语句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型,很值得重视。究竟什么是主谓谓语句呢?一般认为,主谓结构充当句子的谓语的句子就是主谓谓语句,但在语文教学中遇到这类句子,仍有相当一部分辨析不清。如: 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心最红。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雷锋”,还是“心”?是前者,谓语便是主语结构的“为人民服务的心最红”了;是后者,则结构就变了,主语部分成了偏  相似文献   

2.
(一)主谓谓语句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句式,也是语法学界早就描写到了的一种语言结构。但真正引起人们重视从而研究这种语言结构,还是近几年的事。那么,什么是主谓谓语句呢?主谓谓语句就是马建忠说的“凡有起语构词而辞意未全者”的结构作谓语的句子,也就是陈承泽说的“以句为说明语”的句子。再说清楚一些,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句结两里包含了大,小两个主谓关系,即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主谓关系以及充当全句谓语的主谓词组中的主谓关系的句子。因此,  相似文献   

3.
主谓谓语句又称双重主语句.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为简单起见,我们把全句的主语和谓语分别称为大主语和大谓语.把作谓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称为小主语和小谓语.其基本格式是主语‖谓语(主谓短语),或者说是大主语‖大谓语(小主语+小谓语).下面首先从语法、语义和话语功能这三个不同层面分析主谓谓语句的特点.然后探讨汉语主谓谓语句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可能产生的干扰及克服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主语或小主语是受事的句子,是普通的动词性谓语句主-动-宾格式的变换形式,其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只是出于功能性调节的需要而对句中某些成分进行句法位置的变换,而不能称其为一种新的句式——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应该是在主谓基本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与事成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大主语或小主语是受事的句子,是普通的动词性谓语句主.动.宾格式的变换形式,其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只是出于功能性调节的需要而对句中某些成分进行句法位置的变换,而不能称其为一种新的句式——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应该是在主谓基本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与事成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日语中的双重主语句又名主谓谓语句,即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一种特殊句型。其格式可用NP1+(NP2+VP)表示,NP1是全句主语,叫大主语;NP2是充当全句谓语的那个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叫小主语;VP则称之为小谓语。在这种句式中,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存在领属关系的占很大比重,因而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隐性的"NP1のNP2"关系。从语用上分析,一个句子通常有主题和述题两部分。主题是语用分析的重要概念,它与主语属于不同层面:主语是属于句法关系的概念,它是与谓语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句法成分;主题是交谈双方共同的话题,是句子叙述的起点,常以"は"代表旧的已知的信息,它是与评论(对主题的说明,即传递新的信息的部分)相对而言的,是一种语用成分。双重主语句也不例外,在语用层面上,大主语是主话题,小主语是次话题。这种关系也使得双重主语句在语用功能上存在很多不同于偏正型名词短语构成主谓句之处。  相似文献   

7.
在句子成分中经常充当主语成分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经常充当谓语成分的是谓词或谓词性词组。名词性词组包括数词、数量结构;充当谓语的除谓词和谓词性词组外,还有名词性的词组,其中包括数量结构也可以充当谓语。下面就数词、数量结构是“一”的充当句子或结构中主(宾)、谓语成分的情况,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之"位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得原来完整的句子变成一个名词性结构。"之"字取独后的名词性结构在大句子中主要充当小主语、小宾语或者是时间状语。(一)充当小主语。汤之问棘也是已。(《逍遥游》)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与妻书》)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汤问棘"本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加入"之"后便成了一个名词性结构,作整个大句子的主语,即"汤问棘(的这件事)也是这个样  相似文献   

9.
由动词+谓词性宾语充任谓语构成的动宾谓语句不同于由动词+名词性宾语充任谓语构成的动宾谓语句。本文拟讨论这类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成分间的语义关系及其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朴正九 《中国语文》2016,(4):387-396,510
根据信息结构分析,形容词谓语句通常是谓语焦点句,即"话题-陈述句"。在"话题-陈述句"中,主语信息量较小,是已被激活的实体,相反,谓语部分信息量较大,能够充当焦点。因此,谓语为了能传达更多信息一般会加程度副词。"话题-陈述句"中的副词"很"几乎丧失了作为强化词的功能,并逐渐语法化成为一个标志谓语焦点的标记。如果形容词谓语句不是"话题-陈述"结构,它可以是两种焦点结构之一,即句子焦点结构或论元焦点结构。这两种焦点结构都是有标记的,不仅韵律上需要把重音移到句首,也要求光杆形容词单独充当谓语。  相似文献   

11.
谓词性成分的音节数量和结构方式等节律形态制约着它们充当主、宾语的功能。就音节数量而言,单音节谓词的光杆形式用作主语时受到的限制较多,但可以相对自由地用作宾语;双音节动词与形容词在词汇化过程中都实现了功能的增值,它们一般可以单独用作主、宾语。同时,谓词的复杂形式,随着其语义内涵的增加,指称性也相应增强,用作宾语的频率和自由度更高。就结构方式来说,谓词性主语和谓词性宾语在结构类型上也存在着不对称性,谓词性主语中定中结构占绝对优势,谓词性宾语中动宾结构所占比例最大。统计结果表明谓词性主语的指称性强于谓词性宾语,在句法上指称性愈强的结构愈容易出现在主语位置上。  相似文献   

12.
汉语有主谓谓语句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子,韩语也有和它非常相似的句子——双重主语句和话题化句。韩语的双重主语句和话题化句不但其范围刚好与汉语的主谓谓语句相当,而且所表达的功能也非常相似。我们认为汉语的主谓谓语句和韩语的双重主语句、话题化句实际上构成“话题一说明”结构,即话题结构。汉韩语法学界都认为这种句子是本语言语法的特点。但如果把汉语和韩语的情况放到一起考虑。这种特殊结构实际上是两种语言共有的。  相似文献   

13.
第三节句子的类型按照结构格局归纳出来的句子类别就是句子类型,也叫句型。它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型;每类之下又可分为更小的类型。因此,句子类型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类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主谓句主谓句由一个主谓短语构成,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结构成分。它是单句最常见的句型。根据其谓语有无特殊性这一点,可将其分为一般主谓句和特殊主谓句两部分。 (一)一般主谓句:谓语没有什么特殊性。以谓语的构成成分为标准,可分为下列几种: 1、动词谓语句:以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谓语。以谓语的结构划分出来的具体类型有: (1)主语 动词  相似文献   

14.
称代复指句结构别具一格,其被复指成分是一种“附丽于句,不能离句而独立,但又不是句子所由组成的直接成分”,通过句中复指代词对它进行复指,借以突出被复指成分的内容。被复指成分不仅可以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而且也可以由主谓短语等谓词性短语或复句形式充当,所以称代复指句应视为单句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名谓句从结构上讲,无论主语、谓语,均可以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谓语之间不用动词。从语义上讲,主谓之间多半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判断、说明和描写。汉语的名谓句与法语相对应的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子。这种不同的特点是由汉语的灵活性与法语的严谨性所决定的。不管结构上有何不同,汉语名谓句与法语相对应的句子所表示的语义关系则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谓词配价项目全部实现了"VP的"之所以还能够转指,问题就在于这些"VP的"可以是主谓谓语句的大谓语,它们所转指的对象恰恰就是大主语;凡是不能另有大主语的"VP的"都不能形成这样的转指现象。依据大主语在句法和语义上的不同特点,主谓谓语结构的转指呈现出相应的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从历时层面看,"谈何容易"初见于汉代,后经唐至清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固化为常用成语;从共时层面看,"谈何容易"的主语多是谓词性的,经常出现在因果复句或转折复句中,多用于感叹句或反问句中。我们认为,"谈何容易"的词汇化是其构成成分——"容易"的词汇化、结构的重新分析以及转喻机制和韵律机制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汉语主谓谓语句中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对汉语主谓谓语句进行了分类,并且汉、维语进行了比较。抓住维语在汉语这一特殊句式中的大主语和小主语的处理方式,浅谈了在实际汉语教学中如何教授和操练这一句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是汉语特有的现象,并不是所有的汉语名词都能自由地充任谓语。主语与谓语之间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是构成名词谓语句的一个必备条件。先秦汉语名词谓语句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有八种形式,它们和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语义关系相比较,部分相同之外,也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20.
一、主谓谓语句的界定同主谓谓语句容易发生混淆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是主谓谓语句子,还是宾语前置句。如:①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仔细研究。②像这样的事情谁肯干。对于这类句子,有人认为是宾语前置句;有人认为是主谓谓语句。起初,黎锦熙、王了一、吕叔湘、朱德熙均持第一种观点。黎锦熙先生在《变式句的图解》一文中说“‘这个意思我懂’。在对话时只这一句,当然要照正规的说法为‘宾踞句首’”。研究这类句子,我们不仅要考虑语义结构关系,而且要考虑语法结构关系。“宾踞句首”之说,过于强调语义结构关系(施受关系) ,而忽略了汉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