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表因果关系的复句中 ,因果分句的安排顺序要受到末尾焦点原则和末尾重点原则的制约。位于末尾的分句通常是说话者的语意中心。位于主位和述位位置上的因果分句的交际价值的大小 ,也要随分句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主位化使因果关系复句有了两个语意中心或使语意中心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2.
在多重复句中,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共现于一个多重复句中——前有表转折的连词,后有表因果的连词,象“(虽然、尽管)……,但是……,因此……”这类复句,如何确定第一层,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图对这一情况略作浅析。笔者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分析多重复句应从内容出发。既然复句的关系类型是按逻辑事理确定的,那么,分析多重复句也应按这个标准,以求得复句分析上的协调一致。一个多重复句内具有转折和因果两种逻辑关系,怎样根据逻辑事理确定第一层呢?可以用变换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因为”和“由于”连接复句虽然都表示因果关系,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语表形式上看,主要表现在它们所连接的原因句在整个复句中句法位置的不同。这种形式上的差别是由两词深层的语义差别决定的,“因为”连接因果复句时比“由于”有更强的逻辑联系性。语义上的差别也决定了它们产生不同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常使用因果关联词语单用、连用的形式表示复句的因果关系;韩语则是单靠一个词语(接续词)表示复句的因果关系,这使得汉韩语言中的因果关系表达方式在语义、感情色彩、句法功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韩国学生在使用汉语因果关联词语时出现的偏误比较多。不过对此的偏误研究较少,所以研究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因果关联词语的偏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因果、假设、条件”三种复句的联系与差异。1.三种复句有深刻的同一性:前后分句之间以因果关系为基础。2.“因果”是以已然事实为基础的因果关系,而假设和条件是表示未然事件之间的推论因果。3.假设与条件之间,存在着视角、焦点、单项与多项,可能与确定,关联词语使用等五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郭德榜 《广东教育》2013,(11):18-19
一个语段必然有一定的内在关联,遵循事理的逻辑关系。分句或句子之间常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事理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果关系,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一个复句、句群或语段,前后语句之间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会造成语句的脱节。因此,句间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带上“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之”“由此可见”“由此得出”等关联词语并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句群,才表达推理。因果关系复句是表达推理的,这毫无疑义。非因果关系复句,比如假设关系复句、条件关系复句、选择关系复句、并列关系复句,它们一般情况下只能表达判断,或者假言判断、或者选言判断、或者联言判断。就是说非因果关系复句还有例外的情况,这个例外指的就是有的非因果关系复句有时也能表达推理。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哪些非因果关系复句在什么情况下能表达推理。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5册《殽之战》有弦高的一段辟令;“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课文注:因您的部下要久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按课文的注释,“为从者之淹”与“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是一个因果复句。这样的注释似嫌逻辑根据不足,现试作分析。因果复句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说明因果复句,它是“就既定的事实来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二是推论因果复句,它是“就一定的根据推论出因果关系”。说明因果复句中的既定事实,是指原因和结果都是“已经实现或已经证实的”。因此“为从者之淹”的“为”字译为“因(为)”,必须是“从者之  相似文献   

9.
多重复句的第·重、第二重分别是因果──转折,或者是转折──因果两种关系,这在复句中是常见的。本文把一二重含有这两种关系的复句统称为“包含因果转折关系二重复句”。多重复句结构层次可以不止二重,但本文为了分析说明的方便,所以凡遇复句还有第三重或更多层次的,一般也只分析到第一:重,其他层次关系予以省略。含有因果转折关系的二重复句,有的关联词语可能比较齐全。如:(1)他虽然不比别人聪明,|但是因为在听课做作业时能开动脑筋,并且能够牢固学因果握知识和技能,||所以学习就比别人进步快。例句(1)中因为关联词语齐…  相似文献   

10.
王雨舟 《文教资料》2012,(32):113-115
复句表达的是复合命题,因此更符合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然而也正是其复杂的结构和表意性给深入研究带来了种种困难。与单句相比,复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中心,以关联词语作为形式标志,句中有语音停顿。而复句之所以成为复句,最根本在于几个分句之间产生了逻辑关系,因此对分句间关系的考察则是复句分析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如何区分单句与复句,是学习复句这部分语法内容的难点。关于单句与复句的区分,五十年代曾有过全国性的讨论,但有些问题至今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指出:“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与单句中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我们知道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是逻辑关系,例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有的是事理关系,例如并  相似文献   

12.
意向和行动是因果关系还是逻辑关系,是意向主义和因果主义争论的焦点。逻辑关系论证是意向主义哲学家早期用于反对因果主义的一种理论。冯?赖特支持逻辑关系论证,并为之提供了新的证明方式。但在行动和意向之间是强逻辑关系还是弱逻辑关系的问题上,冯?赖特早年支持强逻辑关系,而后又转向弱逻辑关系,也就是概念关系。这一转变反映了新维特根斯坦主义对行动说明所做的探索,即坚持行动说明的独特性,一方面要反对自然科学中因果说明的僭越,另一方面真正承认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行动说明给予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简单说来,因果复句只适用于对已经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作判断.请看例句: ①因为王老师累住院了,所以,今天他不能来给我们上课了.句中,王老师生病住院是客观存在,没来上课也是客观存在,表述这种“已然”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得用因果复句.推论因果的复句也具有”已然”的特点.如下例: ②李老师,既然王老师今天不能来上课了,这堂课就请您给我们上吧. 试想,王老师不能来上课如果不是客观现实,他夹着书本来  相似文献   

14.
沈家煊对复句所作的"三域"划分,对因果复句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因果复句三域的基础上,运用主观性理论及交互主观性理论,对因果复句的主观性作了进一步研究。从而得出因果复句的三域中,从行域到知域到言域,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不断加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王雅菲 《现代英语》2023,(17):60-63
因果关系是四大基础逻辑关系之一,因果关系表达语在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写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适当使用因果关系表达语能使语言连贯并具有逻辑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以英语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频率特征、位置、搭配和语义韵四个方面,通过两个自建的语料库——中美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语料库(CTLC和ATLC),对国内外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中因果关系表达语的使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对英语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的写作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金瓶梅词话》的因果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因果复句出现很早,它的发展同其他复句一样主要表现在逻辑关系的复杂化和关联词的使用及其复音化上。从关联词上来考察,《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的因果复句分两类:无关联词与有关联词。无关联词因果词,如:第10回:“众人见花子虚乃是内臣家勤儿,手里使钱撒漫,都乱撮合他,在院中请表子,整三五夜不归家”;第12回:“都是日前和李娇儿、孙雪娥两个有言语,平白把我的小厮扎罚子”;  相似文献   

17.
"我们"是谁?《正说鲁迅》(中国海关出版社)40页上说:"鲁迅威望太大了,|政府为了表示自己能够笼络大知识分子,|||表示政府很民主,||即使像鲁迅这样的人天天骂我们,|||但还是要每月白送给他300大洋。"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分三个层次(见上面加|号的标记)。第一层是因果复句,因为鲁迅威望大,所以国民党政府对鲁迅采取了每个月送大洋的做法。第二层是目的复句,国民党政府这么做,是为了表示所谓的"民主"。第三层有两个复句,一个是并列复句,以凸显国民党的两个目的;一个是让转复句,表示即使鲁迅骂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政府仍然是大洋照送。  相似文献   

18.
这得从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谈起。表示因果关系的复旬,偏句部分在主句前面时,关联词语可以用“因为”,也可以用“由于”,都用以表示原因。但是“因为”和“由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尽相同。“因为”这个连词表示原因,经常和“所以”配合起来使用,构成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  相似文献   

19.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复句有七种,其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为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和条件。学生对其中几种关系的辨析易混淆,从而形成理解上的误区。教学时,我采用“分析比较法”,较顺利地指导学生走出这一误区。误区之一:对比关系的并列复句和不相容关系的选择复句易  相似文献   

20.
复句比单句的容量大,有较大的表现力,除了能把各个分句的意思表达出来外,还能表现出各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常用它来说明比较复杂的意思或叙述描写比较复杂的事物。在语言运用中,复句出现的频率比单句高得多。因此,这里着重讲一下复句结构常见的错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写作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类似的错误,进一步促进语言规范化,使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能更有效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那么,复句结构常见的错误有哪些呢? (一)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缺乏密切联系我们知道,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单句构成的。如果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