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中古入声韵字在《五方元音》中失去入声韵尾,作为一种独立的调类,与相应的阴声韵合流叠置,改变了传统韵书入声韵和阳声韵相配的格局,体现了入声演变的一种格局、趋势。通过对《五方元音》入声韵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讨论入声在近代汉语中的消失归并。  相似文献   

2.
北方方言中的入声韵虽已消失,但我们可以从部分构词后缀中窥视到古入声韵尾的类型.入声韵尾的消失是不彻底的,往往借助一些元音与其拼合成音节,固定为文字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讲究声律的美感,但是现在的读者用普通话读古诗词会发现很多不押韵或节奏不和谐的情况,造成了对古诗词声律美感的破坏。这是由于语音的变迁,声韵调系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韵部的分合和入声的消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普通话入声消失这一现象谈谈古典诗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辨识古入声字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查了《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几乎全部变成阴声韵;入声派入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凤台李冲乡魏郢村与新集镇郭郢村两地对古入声字今读音的实地考察,发现凤台方言不像一般的官话方言那样完全没有入声与入声韵,也不像一般的南方方言那样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与入声韵体系。凤台方言还存在入声与入声韵,但出现了分化,其中有一半转化为阴声韵,主要读舒声213调,少量的读24调或52调,一半仍为入声韵,读促声55调,有喉塞音韵尾。入声与入声韵的存在,也使得凤台方言的归属成了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要览     
凤台方言古入声字今读探析 通过在凤台李冲乡魏郢村与新集镇郭郢村两地对古入声字今读音的实地考察,发现凤台方言不像一般的官话方言那样完全没有入声与入声韵,也不像一般的南方方言那样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与入声韵体系。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杨树达曾发表过《古音对转疏》一文,就黄侃古音廿八部着重从阴声韵,入声韵跟阳声韵的对转进行疏证,至于阴声韵与入声韵的对转则不曾提及。古音入声配阴声、是清初音韵学家顾炎武首创的,后来得到王念孙、章太炎等人的拥护,随着古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阴阳入互相对转之说已成定论,许多音韵学家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王力在《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  相似文献   

8.
梁创荣 《小学语文》2024,(1):49-55+70
古诗词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在声韵方面,古诗词具有顿挫的节奏与谐和的音调之美,应通过诵读来充分感受;古诗词往往营造情景交融的审美想象空间,需要借助想象深入领略意境之美;古诗词经常体现出作者美好的思想情感,需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体会。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采用适当途径,充分挖掘古诗词的审美价值:诵读,感受声韵美;想象,领略意境美;知人,体会情感美。  相似文献   

9.
《资治通鉴音注》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中,入声韵主要发生了同摄入声合并、异摄江宕入声合并、梗曾入声合并的音变现象,同时也有少量异尾混注、阴入混注的现象存在。中古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依旧保持三分的格局,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平南话音系的重建,发现平南话中仍有中古入声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中古入声字在平南话中的声调和韵母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发现平南话的入声调归类与中古声母的清浊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平南话入声韵介音和主元音的演变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中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音节中的分布规律王玉仁提要本文以保留在新版《辞源》中的2412个入声字为论述范围,探求了中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音节中的分布规律。汉字的入声韵,早在十四世纪以前就已经消失了①,但是,从前属于入声韵的字,有一部分还保留在当代的普通话中。因此...  相似文献   

12.
沭阳东小店方言的新老派语音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声母、韵母和入声三个方面:声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章组字和邪母字上;舒声字韵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假咸山摄、臻摄、流摄字上;入声的差异体现在入声调和入声韵两个方面。沭阳东小店方言的新老派语音差异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入声的差异中出现了入声消失过程中的逆反现象。  相似文献   

13.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河北平山方言声母系统的变化与北方话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精组字保持独立,疑、影两母的今开口洪音字前有辅音[η];韵母系统中入声韵塞音韵尾已经消失,与阴声韵合流,没有形成摄口呼韵头[y];声调系统中平有声不分阴阳,入声基本自成一类,部分入声字按照出现的语音环境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  相似文献   

15.
刘单单 《文教资料》2010,(25):30-32
杨慎曲是杨慎语言的反映,我们通过对杨慎曲的用韵研究可以较为真实地揭示杨慎语音的实际。杨慎曲中入声韵尾字出现甚少,大多与舒声韵尾相混押。经分析,在杨慎的时音里入声韵已经完全消失,并且消失后并没有在音节的末尾保留一个喉塞音[-?],并不是作为一个入声调类存在。  相似文献   

16.
《青郊杂著》入声字的体例分为"入配阴阳"和"入分阴阳",但其入声韵当处在保留喉塞尾的阶段,且入声实为入不分阴阳。  相似文献   

17.
陕西大荔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阴平和阳平,只有少数读上声和去声,大荔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音声韵,并且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修武方言属于晋语获济小片,修武方言保留了入声韵和入声调;调查古入声字在修武方言中的读音,可以看出近三分之二的古入声字在修武方音中还保留入声,保留入声的字中,古清声母字占多数.  相似文献   

19.
描写富川梧州话的声韵调和同音字汇。其突出特点是入声消失。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野调查,整理博爱方言的语音系统,可以看出博爱方言保留了入声韵和入声调;调查古入声字在博爱方言中的读音,可以看出近百分之七十的古入声字在博爱方音中还保留入声,保留入声的字中,古清声母、古次浊声母字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