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Z80PIO(Parallel Input Output)是一种可编程序的8位进行的I/O接口芯片,它的每个端口可通过编程设定为几种不同的工作方式。介绍该芯片的结构、功能和控制字以及应用程序和实例。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一种单片机系统与标准PC键盘的接口模块.介绍了测取键盘串行数据具体情况的方法,分 析了接口模块的工作原理与软件编程思想.采用该设计可以简化键盘电路及程序的设计,而且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3.
C 语言和汇编语言各有其特点,在工程上编写对硬件接口电路的控制软件时,应该根据需要采用 C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方法,这样扬长避短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既满足了实际问题的需要,又会使编程简单快速,提高编程效率和程序质量。  相似文献   

4.
机械测量中编码器与单片机的精简接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在简要介绍了编码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文章详细研究了单片机与增量式编码器的最简硬件接口,给出了接口电路和实用程序,说明了程序的使用方法,分析了最高计数频率。  相似文献   

5.
虽然socket API是目前网络编程接口的事实标准,但它也存在一些的不足:接口复杂;使用不方便;协议无关性差;跨平台能力不强。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了跨平台和协议无关网络编程技术,并使用C 实现了一个跨平台协议无关网络类库。它可以同时支持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支持以协议无关的方式进行网络编程,支持单播和ASM/SSM组播,支持UDP和TCP,支持基于TCP通信的标准输入输出流。通过在一个实际网络测量系统中的应用,验证了本类库达到了跨平台性和协议无关性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6.
ADO.NET中数据库访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剖析了ADO.NET编程模型的体系结构、类、接口及其数据访问机制,研究了如何运用ADO.NET实现数据库访问的技术,并对通用数据库访问层的接口编程算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通用串行总线标准(USB)接口芯片CH372的性能,描述了USB通信技术在热能信息采集系统中应用的总体结构设计,具体讨论了USB接口芯片的应用电路设计,并对应用系统的部分固件程序、设备驱动程序的编程方法及单片机通过USB接口与PC机进行通信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XIOOR公司实时时钟器件X1226的工作原理,给出了X1226与单片机89C51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方法,并给出了接口电路和用C51语言编写的源程序。  相似文献   

9.
利用数据库嵌入SQL访问的理论,研究了使用Pro C/C++在UNIX环境下开发ORACLE数据库接口程序的过程,得到了利用PROC集开发ORACLE接口程序的方法。并用一个实际例子说明如何具体开发ORA CLE数据库接口程序。  相似文献   

10.
在运用Java语言编程时,可以把抽象类和接口理解为两个比较特殊的类.抽象类在Java语言中表示的是一种继承关系,接口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抽象类,但抽象类和接口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Java语言不支持多继承性,即一个子类只能有一个父类,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时子类需要继承多个父类的特性,Java语言使用接口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类可以同时实现多个接口.因此,Java语言用接口有效的弥补了单继承性的缺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介绍了共享一个帐号使用 Internet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We live at a time when the Internet is used increasingly for communication, for information, and for the exchange of goods and services. Questions arise about how people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make use of this new technology. In this article, Bjorn Harrysson, with two of his colleagues, A. Svensk and G. I. Johansso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Design Sciences at the Lun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Sweden, explor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members of this group when navigating the Internet.
Harrysson, Svensk and Johansson observed seven people, aged between 15 and 44 and with mild to moderate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s they navigated between different web pages using the general tools of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Web Browser. The authors describ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that were used for moving within and between web pages and for opening web pages, carrying out searches and finding preferred web sit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partly optimistic. The people involved made good use of many of the features of the general software. They experienced greater difficulties when it became necessary to use text to navigate and explore the huge potential of the Internet. Harrysson, Svensk and Johansson close their article by making a series of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ments that would facilitate ease of access and independence in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相似文献   

13.
传统经济学对于解释工业社会以前的人类消费活动是准确而有效的,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网络经济领域,却受到了来自网络消费实践的极大挑战,理论分析显示,网络消费是一个“生产-消费”的复合过程,也是一个效用递增与效用递减相继起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丹 《教育科学》2007,23(2):18-21
21世纪是网络与网络文化高度发达的世纪。但是,人类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网络成瘾对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学校教育在网络成瘾问题中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问题的根结在于学校教育中网络文化更新功能的缺失。其原因可从网络文化本身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加以解释。在笔者看来,戒除网瘾的最佳办法就是给青少年学生进行免疫预防——在学校教育中对网络文化进行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5.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maladaptive patterns of Internet use constitute behavioral addic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effects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re are four major sections.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overviews the field and introduces definitions, terminology, and assessments. The second section reviews research findings and focuses on several key 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et addiction, including Internet use and time, identifiable problems, gender differences, psychosocial variables, and computer attitudes. The third section considers the addictive potential of the Internet in terms of the Internet, its user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The fourth section addresses current and projected treatments of Internet addiction, suggests future research agendas, and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相似文献   

16.
“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生态伦理初探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计算机网络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环境”,即由信息构成的虚拟环境。人们的误用和滥用导致了所谓“网络生态危机”。这种危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且具有全球性、虚拟性和瞬时性等特点。其爆发与网络技术不完善、法制建设带后有关,与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有关。因此必须确立一种网络生态伦理,其基本原则,诸如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应当得到遵守。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294名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心理与行为特征及网络依赖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不同的上网动机与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呈显著正相关;除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外,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动机与行为也显著影响着对网络依赖的程度。本研究的发现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避免互联网使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生态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生态危机是网络生态系统失衡的相关表现.目前存在的资源分布失衡、技术保护措施失灵、信息资源环境面临困境、法律法规短缺、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盛行问题都是网络生态危机的表现.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社会、网络、个人的发展,其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和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相关.因此,解决网络生态危机迫切需要德育参与到网络道德建设之中,把网络生态系统从危机中拯救出来.  相似文献   

19.
当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生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虚拟暴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主要存在于网络语言、网络游戏和网络学习等几个方面。从是否具有主观恶意攻击动机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暴力行为分自觉暴力行为和不自觉暴力行为两类。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往往具有不自觉性,因而需要提高他们对网络社会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0.
从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了其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以及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内容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