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学校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意识有所提高。最明显的变化是对随文习作概念的提出,随文习作有着随时而练、随机而写、随性而为这三个特征,为了培养学生"随文练笔"的语文素养,提高随文习作的频率。由于随文习作所带来的积极效应而受各阶段语文老师的青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许多事例表明,在语文课堂习作教学中随文习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龙慧 《吉林教育》2006,(7):57-58
一、如何认识“习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方面,在不同的学段用了不同的概念:第一学段(1-2年级)是“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是“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是“写作”。运用不同概念的目的是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体现教学的梯度区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新和先生在《“写话”、“习作”与“写作”辩正》一文中对“习作”作出阐释:“从教师的角度看,‘习作’只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的训练,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虚拟的写作,不是一种真正的写作。”  相似文献   

3.
一、习作案例教学的构想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往往采用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按教师提供的题目要求进行写作,而这些题目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因此,无法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写作方法的介绍也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与习作案例进行,往往是把教师对习作的感悟、体会和方法抽象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对习作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畏难情绪,使习作教学走进一个“假、大、空”的死胡同里,学生常常感到“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这种习作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出“习作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到苏教版第九册《习作6》看图想象编故事训练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方法论”和“需要说”是习作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需要说”是“根”、“方法论”是“末”.基于“方法论”的习作教学,是一种误区,会导致习作的乏味、机械、虚假和劣质.而需要能产生动机、兴趣、乐趣以及美词佳句,“需要说”是习作教学的新路径,既符合儿童习作心理,也符合儿童习作规律.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语文写作内容从看图写话转变为习作,很多学生往往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对习作产生了畏难心理。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我认为,随文小练笔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它能让学生学习一些写作方法,随时发现素材并及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习作例文”既不同于讲读、阅读和独立阅读这三类课文,也不是单纯的作文训练课。教学“习作例文”,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教学目的呢?最近,看了楚雄州民族师范附小李明英老师的一节“习作例文”课(第五册《雨》),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7.
叶玉虎 《生活教育》2013,(2):112-11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大诗人贾岛拜访友人未遇.即兴写下了《题李凝幽居》和《寻隐者不遇》两首名诗。《游园不值》更是叶绍翁的即兴之作。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习作往往是“情动而辞发”、的结果,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学生的即兴之作。考场上“考出”的习作,课堂上“逼出”的习作大多充满“虚情假意”的味道。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作文教学,“两无”现象害苦了我们的学生。一是习作教学的无“序”,或者说习作教学“序”的不明晰以及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随意性让学生吃了为习作而习作的苦头;二是课外积累的盲目无“的”。多读书固然是好事,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或者人读亦读的现象也让学生难以找着阅读的“北”,所以读和写的成效都不大。低年级孩子也一样,如何完成五万字的阅读任务和有效的写话练习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与社会课堂正经历着各种变革。学有常规,教无定法,把握学情,抓住课堂教学出发点,夯实组织教学活动基础,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有比较现实的意义。文章从"随时、随性、随遇"把握学情的时效、重点、难点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师只要精准地把握课堂学情,就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生活体验少、文化底子薄等因素,一遇作文,便如虎吃天,不知从何处下笔。尽管语文老师竭力苦“导”,但其习作效果仍不理想,不是空洞无物,就是苍白无力,这已成为初中生习作中的普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其因主要在于初中生作文能力的低下。  相似文献   

11.
随喜     
禅宗有一种境界叫“随喜“.随喜,就是顺应自然,不强求做事而是根据事物的规律水到渠成.   ……  相似文献   

12.
一、明确学期习作目标课标关于第一学段习作教学的定位是“写话”而不是习作,我们绝不能按习作的要求来教写话。能写出一句到连续的几句话,这就是写话,重点是“对写话有兴趣”,觉得写话不难。我们要着力培养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内容是课标规定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13.
1.打破时空界限,走进学生生活。“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是我们传统的作文法,这种作法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这种模式,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这样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习作教学:“习作即生活”,学生有生活为什么写不出表现自己真实生活的习作?这表面看似是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困难,其实,折射出我们习作教学的不足。习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而是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需要,因此小学生习作教学应关注“人”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强调了用兵打仗,粮草的重要。习作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打好习作这一仗,写作前“粮草”的准备至关重要。正如课标所说:“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习作素材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又要教师的开源拓流,多方引导。现结合日常习作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学生的一种心智活动,它对学生的心灵培育、情操陶冶、人格取向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教材中的单元习作,既是教师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习作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害怕上习作课,说“台上磨破了嘴,台下却不动笔”。尤其在农村小学,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为此,我校确定了《农村小学个性化习作导学实践的研究》,并被立项为大兴区“十一五”规划课题。在教材的单元习作中,学校以“导学卡”为媒介,灵活导学,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走个性化习作之路。  相似文献   

17.
勿忘“我”     
时下,社会上流行一种“病”,那就是“忘我”。这种“病”的“临床”表现为赶时髦、随大流。具体表现在:看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别人怎么样,自己便怎么样。至于有些东西,明明自己喜欢,怕别人说过时,而不敢喜欢;有些东西,明明自己不爱,然而为了显示自己时髦,也只得随喜随悲了;明明自已不愿做的事,因大伙都在做,也跟着糊里糊涂地做了。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亦是教学的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的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但是实际的语文习作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既有教师教学中的失误,也有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在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上切实提高语文习作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常玩一种“过家家”的游戏,每个人按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我们可以随性而为,高兴则继续,不高兴则重来。长大后,我们渴望迈向社会,渴望像大人一样工作,可社会和工作不是过家家。我们再不能随性而为……  相似文献   

20.
课堂上让学生具有旺盛生命活力的“标新立异”,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对“标新立异”的引导,也贵在因时、因性、因人而异.唯其如此,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历史文明,拥抱历史,学好历史.如在教学八年级的《晋商与徽商》这一内容时,要随性引导,让课堂充满着灵感;随势引导,让课堂弥漫着快乐;随时引导,让课堂流淌着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