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备忘     
国产动画和进口动画也没啥本质区别,好比天津狗不理和我们家楼下旺财卖的包子,一样是一张面粉皮包着一坨肉。不同的是狗不理包子皮薄馅大,咬一口喷一嘴的油,当然招人待见,旺财家的包子就不同了,皮厚如中国银行金库的大门,一口下去,没找着馅儿,第二口下去,过了!你说旺财家的包子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2.
天津"狗不理"包子名扬天下,但吃过的人却很少赞不绝口,回头客更是寥寥.为什么?这和它早已不是当年出名时的包子有关,"狗不理"徒有虚名了. "狗不理"的出名,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 首先是它独特的制作方法:一是骨头(或鸡)汤和馅,使各种原料佐料融为一体,鲜美可口,油而不腻;二是用半发面("一拱肥"),即面发酵后一见肥花拱起即用.这样蒸出的包子托油、不掉底、有咬劲;加之选料讲究,因此成为包子一绝.  相似文献   

3.
礼物的江湖     
大学时,隔壁宿舍一个美女居然被男生寝室唤作"狗不理",本以为是吃不到葡萄者的咒语,后来才知道,该美女是天津人,寒假回家带了两袋速冻的狗不理包子送给我们系的某男生。两人虽然没成,但这个绰号却源远流长,即使毕业后若干年看到  相似文献   

4.
记得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把做文章比作做包子:如果文字很长,像包子一样皮很厚,咬了几口还没有吃到馅,读者就会厌烦了。而编辑的工作就是“做包子”:一方面要保证包子里有“馅”,另一方面要保证让读者一口能咬到“馅”——实实在在的新闻信息。但遗憾的是,像这样皮薄、馅多、味美的“包子”并不多。这里面既有编辑“技术”的原因,也有新闻“原料”的原因,还有操作“配方”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炸糕——是天津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小吃,经营者众多。津门有一户驰名国内外的清真“耳朵眼炸糕店”,它有着近百年历史,在制作炸糕始终坚持选料精细,讲究工艺,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使自己经营的炸糕品种名扬天下,与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并称“津门三绝”食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景兵 《中国编辑》2008,(2):19-23
2007年7月,北京电视台报道了不法商贩用废纸箱制作的肉馅包子流入早点摊铺的“新闻”,一时间,全市包子的销售量直线下降。直到北京市工商、食品安全和公安部门介入后,查明“纸箱馅包子”事件为该台临时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虚假报道后,市民对包子的“信任危机”才渐渐平息。与此同时,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的“史上最恶毒的后妈”,向人们展示了江西鄱阳六岁小女孩小慧被后妈打得遍体鳞伤的画面并传出了小女孩指证“我的后妈是魔鬼”的同期声。就在众怒难平、“恶毒后妈”成为千夫所指之时,  相似文献   

7.
李俊 《新闻窗》2007,(6):37-38
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成了虚假新闻的代名词,也为新闻界树立了一个警示牌,一些媒体称他是新闻界的一大耻辱,影响深远。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纸馅包子”事件有许多的经验教训可取。笔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有10年,对如何杜绝假新闻,在采访中有—些教训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近来,新闻界频发一个又一个“新闻”,引得全社会关注与警觉。这,就是一系列虚假新闻的恶性出台,如北京“纸箱馅的肉包子”、江西“恶毒后妈摧残小女孩”,等等。  相似文献   

9.
时统宇 《视听界》2007,(5):108-108
“纸馅包子”露馅不久,在北京电视台制片人培训班讲课时,我说到为什么会有“纸馅包子”?万恶之源是收视率!大家还给我鼓了掌。  相似文献   

10.
罗建华 《新闻记者》2007,(12):38-41
2007年夏天,北京电视台聘用人员炮制的一个“纸包子”新闻露了“馅”,引发新闻界对现有媒体用工体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披露了所谓“纸馅包子”的社会丑闻.援引“业内人士”爆的猛料:废纸箱搅碎连同肥猪肉一起制成“肉包馅”.为强化“真实性”.播出中有记者暗访的“制作过程”。许多网站、报纸和电视台纷纷刊播.海外传媒也抓住此事大做中国“食品问题”的文章。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在抽检全市23家早点摊的包子后.未发现“纸馅包子”。后经北京市各有关部门联手调查,认定“纸馅包子”新闻为虚假报道.是北京电视台聘用人员訾北佳一手策划自编自导的。  相似文献   

12.
悲喜错别字     
念写错别字,自古就是笑话乐此不疲的题材。拿自己来说,记忆中第一次写错别字就刻骨馅心,“终身受益”。那时我读小学一年级,我在作业里一再将“用下列词语造一个句予”写成“用下列词语造一个包子”,老师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一边揪着我的耳朵一边教训:“包子,包子,你就知道好吃。”揪得我生痛生痛,从此,我再没搞混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3.
北京电视台7月8日在《透明度》栏目中所播的“纸馅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由是,新闻行业在“新闻报道失实”的词语中,又流行一个“新闻造假”。什么是新闻报道失实,什么又是新闻造假呢?它们究竟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把做文章比作做包子:如果文字很长,像包子一样皮很厚,咬了几口还没有吃到馅,读者就会厌烦了。而编辑的工作就是“做包子”:一方面要保证包子里有“馅”,另一方面要保证让读者一口能咬到“馅”——实实在在的新闻信息。但遗憾的是,像这样皮  相似文献   

15.
常看报,一当发现一篇写法独特、意趣横生的报道,常会为之击节叫好。发表于90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上的《“狗不理”新探》一文,就是这样一篇值得推荐的好报道。一是言短:全文只有700字左右,围绕“狗不理”今天的盛况,交代得那么有板有眼有新意。它紧紧扣住“新探”二字,探讨在“疲软的阴影下”,许  相似文献   

16.
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导演这起“闹剧”的北京电视台聘用记者訾北佳等6人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7月18日晚,北京电视台为此在“北京新闻”中公开向社会道歉。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1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了“纸馅包子”的出笼前后。  相似文献   

17.
公共安全危机中谣言传播现象透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永新 《新闻界》2002,(6):17-19
4月23日,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首起被告人利用恐慌心理、谎称针管内是艾滋病毒而对被害人实施抢劫一案,一审以抢劫罪分别判处两被告人有期徒刑十三年和十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天津“扎针事件”总算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①但这一事件却留给人们许多的思考。今年年初,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天津街头使用针状物扎人。谣言称这一事件是艾滋病感染者报复社会的行动,所用的针是沾有艾滋病毒的,一时间满城风雨,人人自危。谣言的散布使天津这个900万人口的城市“街道呈现出罕见的冷清,天津市民的眼中增添了从来没有过的警惕”。这…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春节期间,新华日报一则经济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所报道的是节日期间群众喜爱方便快捷的食品,生活观念有所改变,“扬州包子”畅销这样一个市场现象。读者觉得有看头、有启发,而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同志读后把它与江苏经济发展的思路联系起来了,专门写了一篇读后感。  相似文献   

19.
欧东衢 《新闻窗》2007,(6):90-91
2007年的全国十大假新闻虽然还没有评出,但毫无疑问,发生在今年7月的北京“纸馅包子”事件将会成为今年最大的假新闻事件。从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专题节目“纸做的包子”,到7月18日北京电视台为这起假新闻事件公开向社会公众道歉,短短的10天里,  相似文献   

20.
说起大邱庄,提起禹作敏,人们就会想到“华夏第一村”、“中华首富村”,抑或是“天津大邱庄”。很少有人知道大邱庄是天津市静海县的,更少有人了解大邱庄是蔡公庄乡属下的一个行政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