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兴"是中国文学及文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更以其体大思精的系统性、深刻性对"比兴"问题进行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文心雕龙·比兴>,一方面就 "拟容取心"说深入理解刘勰的比兴观,另一方面尝试对将"比兴"作为一个整体引入文学视野的<比兴>篇之理论意义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2.
比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源于原始先民的缘象比附的原始思维。比兴修辞是原始思维形式在文学上的残存物,是中国古人诗性智慧的结晶。另外,在比兴的阐释史上,有一种共同的以美刺解释比兴的偏向,即大多赋予比兴以美刺的政治功用。以美刺释比兴的阐释模式也是原始法术思维模式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比兴"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比兴"修辞有着详尽的论述。《比兴》篇不仅创造性地总结了前人对"比兴"辞格的界定,而且还规定了"比兴"修辞在文章写作中的一些方法和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比兴》中关于比兴问题,不少人没有把它与其它篇章联系起来,只是把它作为一单独的篇章来认识,忽视了它在全书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和评价《比兴》篇的理论贡献,是当前《文心雕龙》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大家知道,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法,在《诗经》和《离骚》等诗作中,这种手法早就被应用。早期的文学批评家,对这一重要的文学方法曾作过多种解释。郑众在给《周礼·大师》作注时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比是打比方,兴是借一件事物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文论中,比兴占有十分独特的位置.钱穆说:“中国文学之全部精采,则正在比兴中.”比兴意义纷繁,其要旨不外情景二端.中国文学以言志缘情为标点,但在如何表现上,却出现了一些较奇特的理论形态.一是非物无以起情.这在西方文论中并不多见,而在中国文论中却较为普遍,在先秦就出现的心物感应说,这明显带有原始巫术的印迹.至西汉,在同类相动的哲学观念中,这种理论获得很大的发展,于是“触物以起情”的兴便在文学领域中滋蔓开来.二是“非物无以见我”.艾略特曾  相似文献   

6.
许娟娟 《考试周刊》2007,(51):123-125
本文通过对王昌龄诗歌的分析,认为王昌龄诗歌含蓄婉曲抒情特点乃是比兴物象的妙用.王昌龄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运用比兴物象:一为化比兴物象为景象;二是化比兴物象为动作对象.通过这两种方法,王昌龄诗歌达到了"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的蕴藉效果.  相似文献   

7.
"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出现较早的一个词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兴"被赋予了很多的内容,总的说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在文学创作中产生的感兴,二是在文学鉴赏中出现的兴会,三是作为文学表现手法的比兴.  相似文献   

8.
钱穆先生的文学研究是在其哲学、历史及思想研究的背景下展开的,具有开阅的学术视野及独特的理论思维。本文主要分析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比兴”这一概念的阐释,从中可以看出钱穆先生对“比兴”概念的发展与创新。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钱穆对“比兴”概念在传统诗歌领域中的理解;第二部分论述了钱穆先生将“比兴”这一传统诗学理论扩展到中国整个文学领域及艺术领域之中,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钱穆先生将“比兴”概念放之于文化及思想的高度进行观照,从而得出“比兴”中蕴含的深刻的中国文化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钱穆先生的文学研究是在其哲学、历史及思想研究的背景下展开的,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及独特的理论思维。本文主要分析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比兴"这一概念的阐释,从中可以看出钱穆先生对"比兴"概念的发展与创新。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钱穆对"比兴"概念在传统诗歌领域中的理解;第二部分论述了钱穆先生将"比兴"这一传统诗学理论扩展到中国整个文学领域及艺术领域之中,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钱穆先生将"比兴"概念放之于文化及思想的高度进行观照,从而得出"比兴"中蕴含的深刻的中国文化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较深入全面地论述了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并阐发了它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比兴范畴最早产生于《诗·大序》,是诗经六义的重要内容,此后便成为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之滥觞,刘勰《文心雕龙》对比兴范畴有专章评述,指出了比兴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强调了比兴的情感因素在文学表现中的功能.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继承和发展了刘勰的比兴观,尤其对象的概念作了重要阐释,并且将象与比兴结合起来进行文学批评,他在《跋陈西峰韭菘吟》中提出了"韮菘滋味"说,包含了"诗中有人"和"本色平易"两个重要内容.章学诚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恪守比兴的原则,注重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但强调比兴中的情感,而且更强调文学创作与批评中象的审美意蕴,是清代《文心雕龙》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家.  相似文献   

12.
《离骚》描写本草有22种,其意义在于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艺术效果,这种描写对后代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也真实地反映了医药文化的发展历史。《诗经》中药物描写的比兴之义是原始的近乎功利主义的,而《离骚》中药物描写的比兴之义是文学的,属于审美范畴的。  相似文献   

13.
】比兴意象的创造是《诗经》文学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比兴”价值的实质在于比兴意象本身。比兴意象的生成是内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交融合一。内在机制是“诗经时代”人本有的意识心态,包括天人合一观、类比联想思维及感触体悟的认知方法;外部机制是“诗经时代”特有的文化环境,包括图腾、祭祀、神话等历时性文化积淀和农事、渔猎、风俗活动等共时性社会环境。在内外机制双重作用下,比兴意象得以生成  相似文献   

14.
“风雅比兴”是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风”、“雅”二义早就连用,用以指称诗文之事。我们从中国诗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风雅比兴”传统与诗歌文学兴衰的密切关系,凡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诗歌文学就发展进步,取得辉煌的成绩;凡背弃这个传统,诗歌文学就衰颓而蹈入迷途,一些萎靡颓废的、无思想性的、有害的以及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文艺就会泛滥;当进步的文学界重新标举“风雅比兴”,文学就健康前进,并在新的时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个传统。今天的诗歌毕竟是从昨天的诗歌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历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伯夷文学之演绎,是伯夷精神阐释的又一方式,它不光诉诸人的理性,也诉诸人的感情,因而创造出一片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天地.这种演绎包括伯夷品格的吟咏,与伯夷事迹的演义两大方面.历代重要诗人,都有以伯夷为比兴的佳作.以历史学的眼光看,既可以从中窥见文学演进的脉搏,也可以窥见每位作家隐秘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论语》产生于诗的时代,具有诗的特质,因此可以用诗的比兴手法分析《论语》的艺术表现。《论语》中的比兴不仅形式多样,涉及对象也极为广泛。比兴的运用不仅使《论语》说理深入浅出、感情表达形象生动,而且提升了《论语》的诗境。比兴使《论语》中充满鲜明活泼的意象,影响了后世诗文创作,体现了中国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香草美人"手法是楚骚主要的艺术特征,也是构成楚骚浪漫特色的重要因素。"香草美人"手法在六朝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就咏物抒怀、神女、恋情和游仙等几种主要文学题材的巡礼,即可以见出这一表现手法在六朝文学中承传之一斑。作为一种比兴象征手法,香草美人的寓意或显或隐,在楚骚时代如此,在六朝中也不例外。香草美人手法的承传,在推进六朝文学艺术形式美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镐京文化是长安文化的源头,二《雅》是镐京文化的文学体现。《小雅》中大量的比兴手法的运用,突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本文通过对《小雅》比兴的起情(心随物动)、比德与畅神等审美功用的分析,试图对镐京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内涵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9.
深深植根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它内容深广,色彩鲜明、语言质朴、表现形式灵活,情调高亢悠扬、感情率直明朗,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当代著名诗人李季、贺敬之就曾潜心研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创造出了很多内容形式完美统一,具有中国作风和气派的优秀诗篇.可以说信天游在陕北民歌乃至我国民族文学之林中,无愧为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本文试就信天游的比兴特色略陈管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0.
比兴是在对《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中总结出来的。先秦至唐代对比兴的讨论分为两条线索、三个阶段。一条线索是经学家对比兴原义的诠释 ,至唐孔颖达而集大成 ,该线索属浅层研究 ,为风雅比兴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 ;另一条线索是文学家、文论家抛开比兴原义而对其文论意义的阐发 ,至唐代而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学主张之一 ,该线索应成为今人研究的重点。三个阶段依次为 :两汉比兴原义诠释阶段 ,魏晋南北朝原义诠释向文论阐发过渡阶段 ,唐代比兴文学理论正式建立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